控制是雙輸,尊重是雙贏
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溝通的,大家將來未必再相遇,跟你辯起來,實在費力氣。你不可能用你的想法改變我,我也不會因我的能言善道改變你。
聰明人不會主動挑起損人不利己的“對立”戰爭,也不會讓自己的“控制慾”變成“逆我者亡”。
有一位開計程車的朋友就跟我說:“很多人喜歡問你要選誰,對不對?其實,我覺得這樣問人家,有點無理取鬧。你的態度如果不好,人家本來要選那個人,現在也不選那個人了,反而有反效果。如果你把立場不同的客人趕下車,那更是為你支持的人幫了倒忙。”
但是,很多人沒有反省到,他的“控制慾”是一點益處也沒有的。
我常想,在生活中,我們有多少的控制慾沒有被覺察出來呢?
臺灣人很好客,請客時幫別人夾菜,並沒有先問別人喜不喜歡吃這道菜。(我常硬著頭皮吃下很多我不愛吃的東西,你呢?)
乾杯文化也常是控制慾的延伸。“不幹,就是看不起我!”這樣的話,我們常在大夥兒聚會時聽到,除非你酷愛杯中物,否則你一想到要和這樣的人吃飯,你就頭痛。這種乾杯文化也導致許多酒後駕車肇事的悲劇,間接殺了不少人。
父母常以“我是為你好”,發揮控制慾。“乖”的讚美,代表孩子受你控制了,你贏了。但你因材施教了嗎?他快樂嗎?則是長期被忽略的問題。
公司中,有的主管常靠挑撥或製造內部鬥爭來鞏固自己的控制慾,其實減低了員工的工作效率,損人不利己。
一群朋友中,你也許會發現嗡嗡嗡的小蜜蜂,他殷勤地製造兩個朋友的“小小”問題,再出面來解決,其實只是證明自己的重要。那也是一種控制慾。
有些情人以“把他吃得死死的”洋洋得意。你得到什麼好處呢?控制別人,一定很費力。
“控制”的反義詞決非“放縱”,而是“尊重”。順其自然,放輕鬆;控制是雙輸,尊重是雙贏。
如果你一直欲振乏力……
要知道,你的身體雖然滋養你的靈魂,助他成長,但到頭來卻常給靈魂錯誤的建議。
軀體的慾望,從某個方面來看,像個陰晴不定的夥伴,你必須耐心對待。這種耐心會為你帶來好處。它能擴大你的愛心,讓你感受和平。
——Rumi(回教蘇菲詩人)如果你一直覺得欲振乏力,是想法出了問題,還是身體出了問題?這是我最近看了傑米森博士的《躁鬱之心》後得到的問題。
平常我們都會說,要照顧身體。但是有時也得承認,不管我們如何想照顧身體,我們常被身體左右著。身體的故障原因常是宿命的。
很多人再努力都無法抵抗由基因帶來的疾病。很多致命的疾病彷彿隨著命運而來,高興什麼時候暴發就暴發。
找出沮喪的源頭
有個朋友事業有成,但成日擔心自己氣數將盡,因為他的父親死於肝癌,母親也死於癌症,他的三個兄姐都在五十歲以前得了肝癌,儘管他們都不喝酒。他在面臨五十之將至時,感到一種“知天命”的恐懼。
有個朋友忽然發現胸部有惡性腫瘤。天啊,她還沒談戀愛,還沒開始享受人生啊!
有一陣子,我工作的單位發生了一連串的不幸事件:一個星期天還跟我打招呼的高級主管,在某一天中午應酬回來之後,就沒有人看見他。他被發現時,倒在男廁裡,已經回天乏術。另外一位高級主管,一個月前還中氣十足地與我談他的理想與未來的計劃,卻驟然發現肝癌已到末期,在一個月後過世了。
有時我覺得我們像是拿破崙時代那些排列成整齊隊伍前進的步兵,朝遠方看不見的敵人前進,敵人的槍彈不斷地掃過來,不幸被命中的人倒地了,其他的人繼續前進,直到被射倒為止。
即使是幸運者,在三十歲之後,也逐漸察覺“體力漸衰”的事實。
生命的無常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讓人不得不樂觀。如果生命無限,沒有人會珍惜。
如果你一直欲振乏力,只是人生觀出了問題,那麼很多人可以勸你:只要你想變好,你可以當機立斷。人生是不樂觀白不樂觀的事情,是一桌良莠不齊的宴席,終要散場;你可以揀好的吃,不用盡揀壞的吃,還怪宴席不豐富。
我們要談的是,如果你一直很沮喪,這個沮喪來自哪裡?心理還是身體?
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被察覺,身體如何影響心理,則是我們忽略的。有時我會覺得沮喪得不得了,想強迫自己怎麼樂觀進取都沒有用,一件平常會一笑置之的小小事情,在某個時刻會變得很嚴重。
身體狀況會影響心理健康,這是我們常忽略的事實。
在我怎麼安慰自己都感到乏力時,通常都是身體的問題:我累了,或者是下雨了,筋骨痠痛的毛病又犯了,使得我情緒好不起來。
還有些原因是找不到的。我曾經看過一個美國的心理學報告,說月圓時人類的情緒會特別焦躁(這和狼人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報告指出,陰雨連綿時自殺率特別高;女性的“經前緊張症候群”則是老早就被承認的事實。
對症下藥,根治躁鬱
《躁鬱之心》是一位精神病學系教授傑米森博士所寫的。她之所以能名列美國最佳的精神科醫師和躁鬱症權威,是因她從少女時期就與躁鬱症搏鬥。這些精神疾病仍是附在基因上來的,她不願意有躁鬱症,也不想自殺,但是她的疾病在發作時,會使她對自己完全失去控制力。
躁症來時,她會非常亢奮,精力無窮,覺得世界美好,一切值得歌頌。但憂鬱症侵蝕時,她無可奈何地變得多疑,缺乏自信,無法正常地走路說話,易怒、偏執,無法相處,常常想死,嚴重時各種幻象出現了,覺得自己一輩子不會好。她多次想靠意志力克服,拒絕服用鋰鹽。結果只證明了,意志力沒有藥物能抑制這種劇烈的情緒變化。
有朋友說,這本書寫得不好看。我也認為,她的寫法使得故事並不生動,描寫也不感人肺腑,但赤裸裸地描述了她自身對罹病的感覺。這本書還是給我一個正面的啟示:
我很幸運,過去在青少年時,一度以為自己得了憂鬱症,看了這本書後才發現,我再憂鬱,也沒有她所謂的“憂鬱症”,只能稱之為“情緒差了點”。
情緒差了點,可以靠改變想法而改變;精神出問題時,非意志力所能逞強。
心理諮詢專家孫明明曾說:“現代人躁鬱現象非常普遍,嚴重影響愉快人生,但是許多人身在其中卻無法察覺其害。”
有些情緒不佳,確實不是心理問題,是生理上的“不可抗力”問題。憂鬱症患者有百分之十五以上會因自殺身亡,如果沒有醫學治療的話。想自殺是此症的必然傾向。
如果你長期處在沮喪狀況欲振乏力,需先判別,是心理還是生理影響心理的問題。如果你的伴侶長期變得不可理喻,也是一樣的。意志力、愛、理性有時幫不上忙。
我認識一個女人,她在婚姻中被當肉靶子,忍了十八年才離婚。我問她,為何從新婚之夜就知道遇到狼人,還忍了這麼久?她說,絕大部分是因為觀念傳統,覺得離婚會被親族恥笑。“為什麼還生了三個孩子?”她說:“我以為愛可以改變一切,有了孩子,責任感可以使他改變一切……”結果,什麼都沒有改變。據醫生診斷,她的先生有嚴重的人格偏差,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如果病情已深,情啊愛啊理啊,都抵不過藥物治療。
有一位家族中的長輩,本來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五十多歲時,忽然陷入沮喪,每天打電話給自己的子女,盡說一些她活不下去的話;參加任何的佛教慈善團體,也只能換得三天平安;任誰怎麼安慰她“想開一點”都沒用。我看了一位醫生的文章後,給她建議:不如問婦科醫生,看是否要補充荷爾蒙?結果,她的狀況好轉了。
如果不是身體在左右心理,我們可以靠改變觀念來改變自己,靠愛和耐心來改變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如果是身體因素,不如對症下藥。
我們需先察覺,碰到的問題是哪一種。
現代人的躁鬱現象,未必像傑米森博士先天的躁鬱症那麼嚴重,有時是後天的。因為長久沒有察覺,精神已負荷不了,讓自己長久處於令自己窒息的環境中,沒有讓自己有機會喘息而引發的精神症狀,後來變成心理影響身體,又由身體影響精神狀況。
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吧。現在的環境哪裡讓你不適?你的意志力可以改變嗎?如果不行,是不是精神上已有問題?
只有你能察覺自己。
怎樣才能有自信?
想要擁有自信的人很多。
知道要做自己的人也越來越多。
但是,不知道怎樣有自信、找不到自己所以沒法做自己的人更多。
我曾接到過不少大學生的來信,或者他們在演講後問我:怎樣才能像你這樣有自信?
“我真的有自信嗎?”每次我都會自我反省一下。
“為什麼你會覺得我有自信?”我問。
“……你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好像……也覺得自己的人生過得很有意義。面對著那麼多人說話,你一點也不害怕……告訴我,我應該怎麼做才可以這樣?”有一次,一位女大學生不太有自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她講得很有道理,也使我反省到什麼是自信的問題。
我也曾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也曾經覺得人生很沒意義。
也曾經害怕面對很多人說話,不,甚至只是對一小撮人說話,我就會臉紅心跳,不知所措且語無倫次。
有些成就感無助於自信
為什麼我會有了自信?會讓別人感覺我有自信?
建築自信心像在蓋一棟堅固的房子,你得有耐心先打地基,打樑柱,紮紮實實把房子蓋起來才行。
也就是說,自信心要靠一些材料“墊”出來。
材料不實,房子容易垮,大家會看清楚,你只是“愛臭屁”的自大狂。;房子裝修得美輪美奐,裡頭卻寒寒傖傖,這是“世紀末的華麗病”。光粉飾外表你也不會有自信,
充其量只能當個
以為別人都在注意你的自戀狂。自信的背後要很有實在的東西。姑且叫它“成就感”。
成就感靠的是努力和願意成長。對我來說,那是明白我在做什麼,還有持續地閱讀、吸收知識的習慣和願意挑戰挫折、願意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的考驗,以及願意改變。
當然,做很多事都會有成就感。
可是有些成就感無助於自信。
做想做的事就有自信
如果你的成就感來自於和三站六婆傳遞八卦消息,你會有成就感,但不會有自信。
如果你努力與他人競爭,除了想贏之外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你贏了,就像打麻將贏錢一樣,會有成就感,但不會累積自信。
如果你努力經營塑造的是別人(比如望夫成器,望子成龍),而自己並無長進,他們成功了,你會有成就感,但反而失去自信。
如果你努力的目標除了金錢之外,並沒有精神的收穫,你會有成就感,但終究會覺得好空虛。
如果你吸收知識的目的只是用以向他人炫耀。博取他人注意。抬高自己和高談闊論,沒有拿知識來反省自我,你會有成就感,但不會有自信。
如果你所做的一切只為得到他人讚美,是的,你也會有成就感,但永遠沒有自信。
自信是不待他人肯定,你已自我肯定。對你存在的世界說:不管有沒有人注意我,我在這裡,我理直氣壯地活著,做我想做的事。
踩地雷遊戲
每一個人耳邊或多或少都埋著一些地雷。也就是說,平常情緒好好的,但如果有人不慎踩到那些地雷,可能會引爆他的情緒。
我的身邊也有一些地雷。
也有少數人很幸運,並沒有任何地雷,他們像人人歡迎的觀光勝地。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地雷設在哪裡,或者,明明知道,卻為了某些理由視而不見,於是他們的地雷常被引爆。
有一個朋友的父親很愛打麻將,但每三次打輸了牌,就有一次會六親不認地翻桌子,弄得大家不歡而散,過了,又哀求朋友陪他打牌。幾十年如一日,幾乎演成一種定律,換的只是牌友而已。在家打牌,家人聽到他連嘆幾聲氣、說了幾聲“背”、開始抓頭髮之後,就知道會有地雷快要引爆了。
這時如果有人歡喜地大叫“自摸”,引信保證點燃。
你的地雷在哪裡?
我的朋友也曾交過那種平常是好好先生,但曾經在下雨天雨傘和別人相撞了一下,就憤而打斷人家鼻樑的暴力男友。這一拳,也擊垮了女人對愛情的安全感。還有人一開車上路遇到堵車,地雷的引信就開始發出嘶嘶著了火的聲音。
每個人埋地雷的地方不一樣。我們對為什麼得罪別人常感到匪夷所思,但在自己的地雷被踩到的那一剎那,卻想把對方送上斷頭臺。
有些地雷是先天的,有些是在原來的家庭中埋下的,有些是因為一朝被咬而不自覺安置的。有些人知道自己的地雷在哪裡,會在年歲漸長或在思索之後,清除掉一些自己覺得不該有的地雷。我想我的情緒中仍有一些地雷。比如,不經邀請而侵入我生活軌道或隱私權的人非常容易激怒我;對於想控制我做這做那的人不太友善;
對於不斷向我“討愛”(動不動就用反話說,你呀就是不關心我——索求情緒上無微不至的關切)的人極為厭煩;對情緒上歇斯底里的人很感冒。
不過,套一句某位先知的話說:你總是會招來你內心所恐懼的東西——我常常遇到上述的人。
可是他們偏來踩我的地雷!有一次,我下定決心擺脫一位讓我精神壓力很大的朋友,因為不管對她付出再多關心,她都有怨尤,而且到處向我的其他朋友哭訴我不夠關心她。
對我來說,這是我的地雷,我害怕糾纏!害怕別人在我身上強加讓我感到窒息的任何感情枷鎖!雖然她對我很好,但我覺得為了和她相處,常要侍候她的陰晴不定。她總是東猜西想,一不小心就會得罪她,讓我感到整個人快被她拖人流沙裡了。
當我終於發現生活中痛苦的根源在於已呈病態的友誼,我決心保持一點距離,讓我能呼吸,她也有空間過日子,不要把喜怒完全寄託在我身上。但不久其他朋友們又來抱怨:看,每次你和她不合,她不敢來找你發脾氣,我們的耳朵就倒黴了,你不知道她是怎樣對我們哭訴你“拋棄”她的!
引爆自己的情緒於事無補
有個晚上我打電話給我媽媽,叨叨訴說我的地雷被踩到的感覺。我說:“我快精神崩潰啦!”
我媽本來是個比我更敏感的人。從小至大,我幾乎是報喜不報憂的。當旁觀者總是比較客觀,沒想到這一次我媽說:“可是,從我們旁觀的人看起來。聽起來,這件事沒那麼嚴重嘛!你為何氣成這樣?時間可以解決的,她能投訴得了多久?”
我愣了一下。是啊,好像……沒那麼嚴重嘛。我平心靜氣地想了想,也許只是因為她剛好踩到我的地雷,所以我引爆了自己的情緒。氣個半死,於事何補?再繼續向人投訴我的憤怒與她的情緒化做法又有何不同?雖然我不可能向她表達我的善意,但我不必繼續讓我的生活和情緒被這個地雷炸成灰燼!我可以不再抓狂下去,讓自己惱火到完全受這件事左右吧。
三分壓力,想象力會把它擴張成七分;有人點燃了引信,我為何要繼續往地雷引爆處加汽油呢?當然,壓抑情緒絕非解決之道。這時我想起一本書中說的:“你可以全心投入這些情緒,讓自己沒入其中,就會完全體驗到它,惟有這樣你才能說,我認出了這個情緒,現在我需要從其中脫身!”
其實,我媽說得對,沒那麼嚴重。我需要從其中脫身,我已經體驗過自己的憤怒了,我得對自己好一點。只有我知道她踩到我的地雷,但踩到我地雷的人渾然不覺自己有錯,因為她沒有在同樣的地方安好地雷啊!
其實沒那麼嚴重嘛,我對自己說。火慢慢熄了。不然,我可能還會把因焦慮而失眠繼續算在對方賬上……其實,她會如此情緒化,也是因為我也踩到她的地雷了,她的地雷安在“只要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負責”或“朋友就應該完完全全地交心與負擔彼此情緒”的假設上……如果她不再往自己的地雷上加汽油,我們不會變得這麼嚴重!一會兒從朋友變仇人似的,只因大家往自己火上加油,場面變得越來越難收抬。
有多少大損失的發生,是因為地雷爆發後,我們又不斷地加了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