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小五送我瑪瑙石那天之前的六年,一九六五年八月十二日凌晨不知幾點幾分,張世芳尚未偷着李翰祥的那塊青石板,軍憲警方還保留了一部分人員在植物園四周封鎖警戒。萬得福則飄然現身——運起萬老爺子當年所傳、得自園登和尚、廖佛一系的“送行十八步”,自廣州街植物園北門,避過上百盞探照燈和手電筒的搜尋,悄然來到荷塘小亭。
是時小亭內外已無人丁看守。但是萬得福依舊十分謹慎,幾乎可以説是寸步寸陰,至少花了將近半個更次才躡足步入亭中。重睹地上挖回祖宗家去的一方石板凹槽,思及萬老爺子殞身慘狀,不覺又鼻酸了一陣,才覷準亭頂露骨梁處使出那一招“奉先斷腸”的猱升之法,一擰身,好似一支沖天爆仗般地貼伏在梁木支架上。須知這萬得福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三十六年下來,豈能不把這“奉先斷腸”使得出神入化?比之當年杭州湖墅初試牛刀,打落項迪豪鵰翎羽箭之時無意施展之境,更見其爐火純青——可謂風不驚、草不搖,連梁木上的積灰積塵皆不為所動了。
有如壁虎一般倒伏在樑上的萬得福此時可以説是懸身於一片闃黑之中,過了好半晌才就着荷塘水面反射而上的微弱波光,勉可看出梁間確乎有那麼幾個凹痕。他探手一摸,每個凹痕都深可及寸——換言之,凹痕裏究竟有什麼物事,卻根本無法得知。然而萬得福此刻胸有成竹,反而不憂不急,又在梁間匍匐了許久,待那微微有些亮光的晨曦再從水面反射而上,才看出了個端倪——果不其然,凹痕共有五處,大小的確是子彈頭所造成,只這凹痕的分佈與嵌入梁木的形狀極不尋常。萬得福扭頭曲頸看了足有一刻鐘之久,才想起自己飛身而上,並未與先前萬老爺子頭西腳東陳屍在地的方向一致。當下暗提一口真氣,隨即卸勁又聚勁,一卸一聚之間,人已經轉了整整一百八十度,呈頭西腳東的方位。這時再一看去,便一目瞭然了。
原來自萬老爺子胸前彈射而上的五顆彈頭的確是深深嵌進了亭頂,可是嵌入之勢卻耐人推敲。倘若以左右分,約略可將五顆彈頭裏作左三右二的兩組。倘若再以個別彈頭的嵌入方式看,則左下角的一顆和右下角的一顆與另外三顆不同——它們是橫着嵌入的。
萬得福初看這彈着情狀,直覺想到的是茶陣。自兩百年前那姓洪的哥老會光棍帶着一部洪門的“海底”與白蓮教、義和拳訂了個“北教南會”的盟約之後,許多地方械鬥團體便發現了一種既可以稱之為擴大組織、也可以稱之為破解機密的路子——那就是大量而急遽地散播這種被稱為“海底”的東西。所謂“海底”,顧名思義,便是極深、極秘、極不易探得究竟之地,也可以説就是幫會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種種規章、法制、信條、誓言、儀禮乃至成員間的辨識手段等等。它未必是在幫會形成之前就出現的——更合理且符實的情形應該是在幫會成立發展之後,為免口説無憑、默想無據,於是由參與者共同議訂,或者由領事者裁示,令專人謄寫抄錄而成。這樣的秘本並不是拿來流傳、散佈的。它反而應該有禁止流傳、散佈的性質。因為一旦經手寓目者眾,便失去了它作為“海底”的藏珍保密的本意。
可是珍藏的秘密非經分享卻不易見珍、不易顯其密——尤其是當這個組織有坐大的企圖之時。是以原本只供少數成員記錄備忘且奉若聖旨的手抄秘本卻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成了各地方勢力會黨間廣為流傳、散佈的物事。廣東省還有人印“海底”發家,成了富豪。
天地會系統出來的“海底”原也只是幾十頁的小冊子。一經流傳,人人想在這部堪稱聖書的冊子上留下自己的手澤。於是稍通文墨之徒(甚至不通文墨之徒)只消有那麼一點小小的權柄,便要添寫些詩句、文章以及故事。光是一樁日常的走路過橋,就生出幾十首應答的歪詩劣謠。彷彿走路過橋的光棍若是在應對酬答這些詩謠上不能盡符秘本所載,便要被視作奸細一般。比方説:問:橋尾誰人在此?答:結萬義兄在此。問:在此何事?答:在此看桃李。問:桃李樹結子有多少?答:桃樹結子三十六,李樹結子七十二,共成一百零八。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桃子三六在樹根/李子七二甚超羣/兩樣相連成結陣/一百零八定乾坤。續答:尚有對一聯為證——有頭有尾真君子/存始存終大丈夫。問:你在橋上過?橋下過?答:弟子在橋下過。問:為何不在橋上過?答:弟子身有穢,不敢在橋上過。問:橋下水深,焉能過得?答:結萬義兄見我真心義氣,教我手拿三塊石、八字腳;三八廿一步踏過。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二板橋頭過萬軍/手拿三石過江濱/義兄問我何方去/一片真心伴帝君。問:到二板橋又到何處?答:又到洪門一座。問:洪門誰人把守?答:萬龍、杜方二位將軍把守。有對一聯為證——地鎮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峽水萬年流如此反覆詰答問辯、喋喋不休,倘若實況果然,則天地會光棍博學強記的資質恐怕不比正途八股出身的秀才、舉人為弱。
而這“海底”秘本之中,倒非不可盡信。茶陣便是其一。茶陣者,於列杯奉茶以待來客之際有固定的布排圖式。無論一隻茶杯、兩隻茶杯乃至於十三隻茶杯,加上一把茶壺,可以擺出成百的陣式。來客取哪一隻杯?飲多少?如何持杯?如何飲?都有細膩的講究和要求。倘若主客雙方本有敵意,而在茶陣的往來應對之中又有?麼差池閃失,便極可能演成劇烈的武鬥。反過來説,茶陣相待得宜,也有可能排難解紛,化干戈為玉帛。
萬得福看那彈頭嵌入之勢,自然先想到這排列與“海底”秘本中的茶陣列杯圖樣略似。在茶陣之中,五杯之茶也稱得上變化多端了。若成四外一內的“梅花郎”,則中間那一杯絕不可飲。若成一直排的“五祖君”,則一杯也不可飲;非飲不可的話,須先注回壺中,重新斟上,這叫“崇禎帝尚在五祖君之上”。上三下二式叫“五虎下西村”,只上排中間那杯可飲。至於左三右二,在正統茶陣中並無此式,只於煙茶並舉時才有。面對這一式,飲者須持左三杯中最下方,也就是最靠近自己的那一杯,先移至右二杯的上方,也就是靠近主人的那一邊,然後唸詩一首:反斗窮原蓋舊昔/清人強佔我京畿/復回天下尊師順/明月中興起義時。如此才能再飲。
萬得福在腦中翻來覆去將這五杯茶的各首詩句都想過一遍,發覺沒有一首適用來説明或暗示萬老爺子垂危之際的心境體會。偏在此刻,晨曦又微微綻得亮了些,波光斜映,將這幾個彈孔的側邊拉出了長短較為分明的陰影。
在這波光掩映之下,亭中樑上的五個長短不一的彈孔居然形成了一個殘缺不全的字。左邊的三個由上而下依序是一圓、一圓、一斜長,形成個三點?的筆畫;右邊的兩個由上而下則是一點一橫,形成個主或高字的最初兩筆。旁人看這殘字或則不明白,萬得福看個仔細,知道它在一般人使用的正經字和幫會人使用的省筆字之間。再循線往下週折思索兩回,忽然像是明白了,忽然又像是糊塗了——但看他兩道刀眉乍展乍蹙,竟在似明白、似不明白之間。
原來從天地會起事伊始,至串聯起大江南北、遠屆關外塞上,可以説凡有井水處,即有會黨幫派角色。有的是馬賊、有的狗盜、有的不過是鼠竊宵小。然而也有豪客之上的人物。即使只是擁有一股小小勢力者,卻也鼓舞了壯志雄心,想要附會在反清復明、驅虜興華的漢族大義之旗下,是以“清”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月字,“明”字隱寫成三點水加一日字,“天”字隱寫成左青右氣字樣,“地”字隱寫成左黑右氣字樣,會黨的“會”字則隱寫成上山下乃的怪形狀。也有人不論什麼?都給添上個三點水的偏旁,以示在幫切口。地方官吏拿住人犯,自凡與幫會有關,卻又苦無實證者,常刻意給那人犯的名字上添一個三點水的偏旁,再着令人犯畫押,這就簡直地成了栽誣羅織。可也有聞知這種不平之事的光棍刻意把自己的名字甚至姓氏的旁邊加上三點水,故作逸興壯飛、豪氣干雲之態。就有這麼一個叫張朝京的上海小刀會門徒,也給自己的姓名加了三點水,成了漲潮,一時傳為笑話。
三點水可解為天地會奉明朱洪武正朔,自稱洪英、號為洪門的一個縮寫。自天地會與其他各地會黨逐漸融匯合流之後,連漕幫都受了影響。有一個後來的説法就是:就連漕幫三宗之一的杭州潘庵創建人潘清的本名就不叫潘清,而是潘慶。是以潘庵又稱慶幫。可是三點水畢竟釀成風潮,潘慶便給改成了潘清,慶幫便給改成了清幫。
萬得福看這三點水十分眼熟,可右邊這個“亠”就不很尋常了。在汗牛充棟的會黨材料裏面,只有一則同這個字首有關。它出自“海底”老本子裏的“稟進辭”。稟字頭上戴的正是這個“亠”。話説當年天地會五祖——長房蔡德興、二房方大洪、三房馬超興、四房胡德帝和五房李識開——開木楊大會,大放洪門,廣結天下豪傑。忽有自稱“高溪天佑洪”帶領新丁來投軍吃糧,請門上將軍大人?之通稟上主教師。手本呈上去,上主(也就是五祖之上的萬雲龍大哥)道:“盤古以來至今並無人姓天,因何有姓天之人?還不快把真名真姓説出?若有半句訛言,趕出轅門,定斬不饒!”
這自稱天佑洪的才説:“我非別人,乃系明朝崇禎皇帝駕下之臣姓王名承恩。當年奸賊叛亂,要奪我主江山,把我君臣二人趕出皇城腳下。君臣二人在陣中衝散。先皇走到梅山腳處,見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料難逃脱,只得自縊身亡。”稍後這王承恩也來到梅山腳下,見主亡身,料這錦繡江山必為蠻夷所得,是以自將身上羅帶解下,懸在崇禎腳上,也吊死了。
老實説,王承恩一片忠心赤膽,只欲隨侍崇禎歸西,寸步不離,這才以崇禎的雙腳為梁,懸帶其上。這是殉之地上、扈之地下。隨後,忠魂烈魄跟着來到太廟之中,原只望尋個護駕之職、安身之處。誰知道崇禎不見他還好,一見他便破口大罵,説他是不忠不義之臣,居然敢以主之身、帝之軀為梁而懸之——這叫“死後加刑”,其罪尤過於毀屍。眾忠良之臣的魂魄聽到這裏,益發惱怒憤懣,把對李闖的狠勁怨氣都發在這王承恩身上了。故此忠魂飄泊在廟外、烈魄迴盪於空中,全無個依傍附着之所。
一日忽然望見雲端來了個紫面綠睛髯凸額的老僧,知是達摩祖師出外遊玩,連忙上前跪拜翻滾,將冤情訴過。達摩老祖憫其遭際,遂將之收入葫蘆之中,賜鐵板草鞋一對,以穩固這魂魄的根足,免得遊移飄蕩。又封之姓天,命名佑洪,差其前往洪門木楊大會投效。這便是天佑洪求見五祖和萬雲龍大哥的一段情由,也是“稟進辭”的來歷。日後各地會黨徒眾都要修習這個典故。至於萬老爺子卻曾經同萬得福説過一段話,表示對王承恩這典故的興趣和感慨。萬得福不甚記得其言語字句,只依稀解其大意,説的是崇禎之昏聵庸懦,死後亦然。而王承恩不過仗着一點奴性侍主,卻不知這奴忠充其量只是讓愚頑不靈的信徒死不瞑目而已;而愚頑不靈?信徒也只能拱擁一個益加愚頑不靈的主子。如此循環不息、越演越烈,便要釀出巨災慘禍,雖亡國亦不足惜了。
可是,落在萬老爺子自己臨終之際,這王承恩的典故又該作何解呢?倘使萬老爺子以王承恩自況,則在他之上必然還有一個崇禎。倘使萬老爺子以崇禎自況,則在他之下必然還有一個王承恩。那麼,到底上面那一位會是什麼人?而下面那一位又會是什麼人?
偏是這麼不上不下、忽上忽下地想着,萬得福的腦瓜子裏卻一而再、再而三、再三再四地交替閃爍着兩張臉孔:一個是普天之下僅有的一個位在萬老爺子之上的人,那便是此時政府皆稱“今上”、幫會中人敬呼“老頭子”?領袖。另一個則是老漕幫祖宗家門即刻便要接班上香、繼承大統的小爺萬熙。可這兩個人物怎麼會是殺害萬老爺子的元兇大惡呢?
試想:“老頭子”雖較萬老爺子略長几歲,論幫中輩分卻在其下。當年“老頭子”官拜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之職的時候,曾經取道上海,特別投帖來見萬老爺子,所執的是弟子之禮。萬老爺子感其念舊尊師之意,卻唯恐他名滿世界、功在家國,難免生出些“卧榻之側豈容酣眠”的雄猜之心,所以開正門、走大路、焚高燭、燃香鳴炮相迎,在談笑間故意將投帖撕毀,擲之於香爐之中。隨即,萬老爺子還讓出上座,請“老頭子”移駕?了首位,自己先撩袍拜倒,行了個頂禮,道:“方才容大元帥執禮叩進,是替祖宗家受大元帥一拜。可如今大元帥不只是方面上的人物,更是舉國仰賴的尊長;這國自是在家之上,也必然在幫之上。為免日後尊卑易位、高下不分,萬某今日擅自作主,恭送大元帥出祖宗家門。從此大元帥殆與漕幫子弟無涉。這樣的話,大元帥做起大事情來也才不至於掣肘絆腳、前後礙的。這個麼——還請大元帥諒察俯允為是。”
這一席話講得可以説是面面俱到了。從表面上看,萬老爺子將“老頭子”免了幫中名分,確有幾分斥逐之意。但是一口一聲大元帥,行的又是君臣大禮,且其用意,正在為對方鬆綁解套,卸去會黨的包袱;可謂放虎歸山、縱獅入林,是個任他龍游四海、鵬摶九霄的手段。可當時的“老頭子”的確如萬老爺子所料,極具雄猜之心。他不慌不忙地拱手一揖,緩聲應道:“方今抗戰軍興,國家多事,所缺的就是人力。我今日前來拜訪,可不是為了圖一個自身清靜便宜。畢竟為國為民,還有千鈞萬擔的包袱扛在我肩上,老爺子明察,應該懂得我的意思。”
此言一出,香堂上的眾人一時會意不過來,都愣住了。倒是萬老爺子神閒氣定地接道:“大元帥不必憂慮。方今國是除了人力短缺之外,其實還有物力短缺亦不能?大元帥放心愜意。這,我都是知道的。”説到這裏,萬老爺子微一頷首,對面堂下尊師堂一名執事立刻手捧一隻包裹紅絨鑲金的尺方木盒,快步趨前,雙手舉盒過頂,右膝下跪,左腿高踞,正欺身在首位之前一步之遙的地方。萬老爺子接着説道:“這裏頭是張銀洋百萬的票子,略為大元帥薄置糧秣。日後倘有所需,儘管傳令下來,小幫敢不應命?千萬不必屈駕蒞臨了。至於這人力方面麼,我已經知會幫中各舵旗堂口,從速調遣精壯幹練的人丁應募,唯大元帥的符節是從。總之驅逐日寇是民族義舉,萬某當然要瀝膽披肝、赴湯蹈火的便是。”
從容數語之間,身?大元帥的“老頭子”總算放下了一百二十個心,隨後閒話些家常,也就告辭回營,不在話下了。
這是“老頭子”和萬老爺子息交又同時訂交的一次盛會。幫中異史氏有詩證之曰:“錦江常碧蔣山青/元戎下馬問道情/揖張義膽隨旗祭/笑剖丹心載酒行/百萬豪銀何快意/八千壯勇豈零丁/孤燈坐看橫塘晚/黯淡功名舉目清”。“老頭子”於萬老爺子昇天之後未滿十年而心臟病發,遽爾謝世。死後有近侍之臣秦孝儀者為制頌歌,中有“錦水常碧/蔣山常青”之語,疑即自此詩之中奪句而來。這是後話,不煩先説了。
且敍這萬得福從“稟進辭”的故事揣摩到“老頭子”身上,不是沒有緣由的。因為先前幫中異史氏的詩證末二句所言“孤燈坐看橫塘晚/黯淡功名舉目清”,正是指萬老爺子在台下幕後輸銀募兵、卻絕不肯居功於台上幕前,其實全出於一片無關乎俗世榮華的忠心義膽。可非但那“老頭子”信不過這忠心義膽,且他多年來無時無刻不顧忌着萬老爺子的威望、本事,疑懼着萬老爺子是否容有僭越大位之一日。以此比之於晚明末葉的崇禎之於王承恩竟有“死後加刑”之疑,是有幾分道理的。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萬老爺子生前愛説笑俚戲,其詼諧嘲謔,常是拿自己尋開心的多,拿旁人鬧玩笑的少。既然他能寫下“泯恩仇”的遺訓,就表示留書、留字所示之意不在緝兇捕惡。這樣説來,萬老爺子以崇禎自況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質言之,他的用心似乎是,死便死矣,我這也是自敗江山、自尋短見罷了。一旦作如此解,試問:那王承恩又該是什麼人呢?
萬得福之所以會把這王承恩想成萬熙亦非無緣無故。此事發生於民國二十六年十月上旬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史家稱此役為淞滬會戰。
設若簡而要之地勾勒一下當時戰區的攻守之勢,可將上海外圍圈成一顆瓜子兒,尖頭朝西南。國府軍隊之防線即是這瓜子大頭的一面朝西北延伸,最外側是為左翼,由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陳誠提調。?軍東邊是第十九集團軍薛嶽總司令指揮,鎮守施相公廟。自此由西往東,分別有霍揆章、王東原與廖磊三軍長的部隊,於京滬鐵路北駐紮。這三個軍可謂上海西、北兩側門户的禁衞,勢在封鎖渡江南下的日軍,以免其長驅直入,進而突破京滬線,乃至旁擊截斷上海往南到松江之間的津浦線鐵路。
另一方面,這一段的津浦鐵路幾乎就是由那瓜子兒右側自東北往西南斜行而下的一條要衝之線。此線之東則是曲折流過、大致亦呈西南/東北走向的黃浦江。在此江環繞上海這顆瓜子兒的外側便是右翼軍了,由第八集團總司令張發奎督師。這一方面的軍隊又分裏外兩層?裏一層就近沿着瓜子兒佈防,伺機向西和西北開赴,可以增援廖磊、王東原乃至霍揆章之部;外一層則直下淞江,就地鞏固以防由東南邊杭州灣北岸金山咀襲來的日軍。
這只不過是會戰初期由兵馬大元帥所構想出來的一個戰術佈局。在他看來,上海彈丸之地若守它不住,南京也就很難不淪於敵手。可是他又何嘗不明白,淞滬地區既無天塹、又非險固,且近百年來即是昇平洋場,百姓極端厭戰,地方上早有與敵議和以全民生之計。是以這一役尚未開打之前,大元帥早已拿定主張,要讓戰事進行得極為慘烈。毋論傷亡如何之重、損失如何之巨,亦須將之延宕至一二月之久。他甚至在日記中如此寫道:“要不惜毀滅陣地、犧牲全軍,使敵雖進猶退、雖勝猶敗,方足以挫之也。”質言之,在不能不敗的情況下,大元帥只圖戰事得以膠着。這樣做,可以怯敵幾分?其實未必有把握,不過非如此不能達到兩個更重要的目的:借大數目的傷亡來提高軍人的榮譽,讓老百姓對大元帥轄下的國府部隊有所謂望風慕義的敬仰欽服之心。其次則是經由國際媒體對如此重大折損的人力物力之關切報導,引起英、美、法、蘇等國當局與民間之注意,終可促起各國共同制裁日本。至於另一個較次要的目的,大元帥也在他的日記上以隱語雜以明語地寫?:“部署備忘:須成背水一戰之勢,不令再歸江東,以免變生肘腋。”這三句話很令日後研究戰術戰略的軍事專家們大惑不解。首先,淞滬會戰自始至終,國軍並無背水一戰的機會與環境。其次,設若第二句所指為日軍,按諸當時處境殊為不通——因為會戰的目的正是要將日軍牽制於黃浦江以東——怎麼會説“不令再歸江東”呢?其三,所謂變生肘腋,乃是指本軍陣中有人倒戈相向,也就是叛亂之意,試問,日軍如何能於我之肘腋處生變呢?
其實後世研究者卻不明白,此處備忘所指的,並非日寇,而是老漕幫萬老爺子麾下各旗舵堂口應募而來的八千壯勇。所謂背水,即隱指“三點水”之水。江東,則是用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轉戰天下的故實。這樣解來,“以免變生肘腋”才有了着落。
在大元帥的算盤上,萬老爺子這八千人當然不能編成一整支部隊,倘若如此,他們決計不會聽任中央軍節度。這樣任其自成一勁旅,非但不足以制敵,恐怕還有節外生枝的顧忌。於是從這三句備忘所衍生出來的做法是:先將這八千人打散,分別隸屬廖、王、霍三個不同的軍。再密令各軍長分別將麾下這二三千人派屬不同師部隊或者獨立旅。其殊途而同歸者僅一點:他們全數派赴劉家行、高橋以迄於羅店這一條公路上的最前線。
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三十日,國軍第七十七師正面的萬橋嚴家大宅為日軍第三師團藤田進之部所突破。十月一日,日軍再兵分三路,往東南、正南與西北分別挺襲。其中東南向出擊的一支打下劉家行陣地。僅此兩日之間,老漕幫光棍幾乎全數陣亡。可又如何得知這些光棍幾乎全數陣亡呢?
原來老漕幫八千壯勇雖然拆散,各人早領有萬老爺子旨諭:從戎之?,無論人如何編制部署,仍須有一辨識光棍的認記,以便相互照應。可八千人數量雖説不小,一旦穿上制服、混編在十萬大軍之中,哪裏還能彼此説長道短、盤東問西呢?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偏逢着當時國軍武裝並未齊備的階段,各軍連雨衣都無力置備,是以投軍人丁皆須隨身自備雨傘。老漕幫這些精丁入伍之前,便皆購置了同一傘號的油紙傘。這傘號叫“老順興”,本是幫中的一爿物業。此店所制之傘傘頭特粗,傘皮近外緣處有一圈朱漆。為了表示響應漕幫投軍的義舉,老順興的店東特別趕工製作了八千把朱漆圈特別寬大的紙傘,供應光棍所需,還給打了個二五折。買傘錢則是由萬老爺子私賬給付的。
淞滬會戰自八月九日開打,到十一月九日淞江被陷,其間歷時九十二日,要以劉家行陣地一戰最為慘烈。有那老漕幫日日潛入戰區偵伺軍情的探子事後回報:僅十月一日在劉家行一地所撿回的老順興傘頭便裝足了兩大麻袋,倒出來一數,一共有一千八百九十多個。
可就中有那麼一撥探子,其實是投幫前即已結拜的異姓兄弟。年長的叫施品才,年少的叫康用才。外號人稱“哼哈二才”的便是。這兩人平時即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入幫後分別投在兩個不同的本師門下,依舊交好如昔,幾乎到了須臾不可分的地步。由於哼哈二才所練的都是輕身一路的功夫——這一路功夫可以遠溯至清代雍正朝的江南八俠之第七俠白泰官——有踏葦渡江、拂露穿林的身段,是以二人雖然隸屬正道堂,卻一向調派在萬老爺子身邊差遣。上海保衞戰事初起,萬老爺子便命二人隨時往劉羅公路的前線打探軍情。到了十月一日這一天,哼哈二才三更天起程,不到半個時辰已深入劉家行國軍陣地。剛及拂曉,陣地卻告失陷了。二才兄弟謹遵教誨:非打探出個敵我虛實究竟,不可貿然涉險參戰。所以只神出鬼沒地用暗器打殺了一二十名日軍作罷。就在暗器行將打完、日軍呼嘯而過、往正南方廖磊行營處集結之際,施品才聽見瓦礫底下幾支橫斜豎倒的木樑深處傳來一陣陣哎哎呼喚之聲,似貓啼、又似猿嘶,遂當下叫過康用才來,齊手移開屏障,才發現一個身背老順興雨傘的光棍已經殘肢斷首,胸前卻裹着個呱呱啼叫的嬰孩。
這一日近午,哼哈二才一個揹着兩大麻袋的傘頭,一個懷裏揣抱着那嬰孩,施展起看家本領,便猶似一陣風中之煙、霧中之影般地回到上海小東門祖宗家,當下上稟萬老爺子,説是在戰場上拾回光棍弟兄懷中嬰孩一名,謹候發落。
這嬰孩自然不會是那陣亡光棍的骨肉。可是烽火遍地、兵馬倥傯,恁是一個銅澆鐵鑄的漢子、逞勇鬥狠的莽夫,卻也曉得拼死翼護一個小小的嬰孩。無乃是這孩子命大,還能在哼哈二才手中逃過重重火網的封鎖,這就更不可謂不奇了。萬老爺子立刻垂問:“可知那陣亡光棍的名姓?”施品才道:“只見名牌上有個血肉模糊的‘臣’字。”康用才道:“應該是被日軍重炮彈片削去了頭、腳,所以連隻字片語也不曾討得。”
“看來不是這光棍的孩子,他卻能在臨危之際視如己出、拼死護衞——”萬老爺子慨嘆連聲,久久才道,“這孩子便姓萬吧,給他起個名字叫‘熙’,以示不忘在戰火之中,曾有個叫什麼‘臣’的人救過他的一條小命。”言罷便捧起那孩子仔細端詳,見他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雖只十斤不到的重量、三月未足的生辰,骨架體勢卻極其清健。萬老爺子手下稍一運勁,不意卻在那孩子的後腦勺上摸出了一方奇凸之物,如石之尖稜、如鬥之角鐵,登時指尖傳來一陣灼熱之感,卻轉瞬即逝。萬老爺子再仔細一摸,那奇凸處倒又顯得圓滑光潤起來。
“原來是個梆子頭,想必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倒和大元帥生得有幾分相似。”萬老爺子不由得笑了起來,接着悄聲同身邊的萬得福説了説先前指尖所感應的異象,又道,“我還當是收了個‘魏延’呢!”
這魏延字文長,是三國裏的人物。當年諸葛武侯與司馬懿對陣,兵屯五丈原,夜觀天象,見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暗,相輔列曜,其光昏冥,自知命在旦夕。於是在八月中秋之夜設祈禳之法——祈禳之法會須拜禮北斗七日不絕,除以香花陳設為祭之外,另有七七四九盞小燈、七盞大燈、中安孔明本命燈一盞。卻在第七日上,有那大將魏延急步搶入帳中報告軍情,卻不慎撲滅了主燈。當時大將姜維一怒之下,猛可拔出長劍要殺魏延,孔明止之曰“:此吾命當絕,非文長之過也。”之後未幾,孔明便死了。但是他去世之前曾密語馬岱、楊儀諸將:“我死之後,魏延必反。”云云。而在魏延謀反之前曾夜作一夢,夢中頭上生出兩隻犄角來。他便找了行軍司馬趙直來問究竟。趙直亂以麒麟、蒼龍等“變化飛騰之象”的言語答之,直到見了尚書費才説出此夢實非吉?:角之字形乃“刀下用”。頭上得角,則刀必用於頭上,自然是個兇象了。
萬老爺子無意中一言既出,聽在萬得福耳朵裏卻誠惶誠恐地佈下了陰霾。是後二十八年以來,他每次看見萬熙的梆子頭抑或是聽説書講《三國》講到武侯兵屯五丈原的段子,便不期而然地會想起當初萬老爺子的那一句戲言,更不期而然地會以萬老爺子為諸葛亮、萬熙為魏延——而自己卻是那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姜維了。
念頭才翻到這裏,萬得福忽而又一咬牙、一擰眉,猛可抬手甩了自己一耳聒,忖道:想這萬熙自炮雷彈雨、刀風劍林之中撿得一條性命,在萬老爺子膝前掌上歷經?三十載的調教訓誨。加之瘸奶孃、哼哈二才以及他自己的悉心培植,非但練就一身豪傑本事,於文章武藝可謂無不精通。即使在待人接物上面,也素見沉穩厚重、敦和練達,行事亦不卑不亢、有為有守,堪稱是個爽直而不失細膩、聰慧而不減質樸的人才,怎麼可以因着一則代遠年湮的傳奇以及一句漫不經心的戲言就誣枉他是欺師滅祖的兇手呢?再者,自己如此居心動念,莫非是二十八年以來夙夜積澱於內心深處的一絲妒意,總覺得萬熙只不過出身於戰火連天之際、顛沛流離了幾個月,之後便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乃至於眼看着便要繼承大統、領有數萬之眾、竟成一幫之主、數十百盟會誓黨之首腦而私心竊恨以致巴不得安他一個天大的罪名呢?
萬得福一旦直捅捅地這麼剖開自己的心思再一琢磨,只覺得裏面竟是一洞闃暗幽冥,此外則如千百億萬團糾纏絞繞的絲團線網,竟無丁點兒説得明白的主意。也正在這麼懵懂糊塗的剎那之間,幾乎攀身不住,險些墜下地去。他神一定、手一抓,渾身氣息再一凝斂,斜眼瞥見水波所反映的天光在這樑上又將五個彈痕照得明白了些——果不其然讓那三點水和右邊的一點一橫益發清晰了些。萬得福情知再無可以耽擱的時間,登時騰出一隻左手,自右腋之下百寶囊中取出一支小鑷子來,?一朝每個彈痕深處探了。一俟探得那彈頭,便暗下催動指尖真氣——須知這路真氣有個名堂,叫“卷密遊絲功”,它的來歷極古,不可不詳為辨説。有一説此功傳自伏羲氏創制八卦之時,以鬚髮點畫岩石,經六十年卦成而聚氣於毛髮末梢的神功亦隨之而成。這個説法過於荒怪附會,且自伏羲氏而後更難詳考其傳衍系譜,故存而不論可也。
另一個來歷據云仍與江南八俠的實事有關。相傳八俠之一為排名第四的路民瞻,與五俠周潯等二人皆精繪事。周潯擅繪龍、路民瞻能畫鷹;二人形跡俱載於《畫徵錄》。《畫徵錄》記路氏事較略,嘗雲:“民瞻畫鷹,得意之作,輒題‘英雄得路’四言。”其實不只此也。萬老爺子生前遺作有《神醫妙畫方鳳梧》一卷,為清代末葉大畫師方練的傳記兼評述之作。方練,字鳳梧,號甘醴居士,又號驚鴉先生。這位大畫師自己的筆記《驚鴉留鴻錄》載:當年路民瞻寫鷹,故意以同音字“英”諧指路自己為英雄,其實並非夸誕。《驚鴉留鴻錄》還記了這麼一段:“民瞻幼病瞽,偶值一盲僧過其家,語其父:‘此子之疾在方寸之間,不在眉睫之下。’其父拜乞僧為治。僧曰:‘吾能使此子復見天日,則汝須終身不見此子。’父諾之。僧遂以指畫民瞻額。俄而民瞻於冥中能默視,見一青光如線,直取胸臆而來,循經絡疾行上下,若結蛛網。有頃,民瞻竟嘔血數升,眸遂開,墮淚一捧,漸覺有光,能辨形影。久之,視如常,其血淚則似潑墨焉。”經過這一段奇遇,那瞎眼老僧一語不發,只衝路民瞻的父親一合雙掌,當下搴住這小兒的衣袖,風馳電掣般地縱躍而去。路民瞻日後的一身武功畫藝即由此僧授得。
話説這路民瞻所學的武功之中最稱絕藝的便是“卷密遊絲功”。卷密者,“卷之則退藏於密”也。遊絲者,氣浮而流、流而周、周而、而遊,遊若絲也。大體而言,這是一門內家的武術,要旨是將一股真氣以極細卻極剛硬強勁的方式由行功者身軀之上某?非常纖小的孔穴之中射出。因為各人練習此功的用途與身體各部的機能殆非相同,是以取道亦各異。大凡自路民瞻以下,正統出身的代傳弟子皆以指尖為發功渠道,亦多以右手食指指尖為孔穴。一氣噴出,勢如尖針利刺,可取人穴道、瞳人;乘隙導窾,無不毀傷。再入上乘者更可以化剛為柔,以意使氣,促之千迴百折,畫圓圖方。據聞方練其人已臻此境,卻素不喜鬥武傷人,是以常飲墨一壺,再運此“卷密遊絲功”作畫——其法是將畫紙懸於壁間,再與紙相距一丈開外而立,以指遙畫、隔空噴墨而繪之。在《神醫妙畫方鳳梧》一書中,萬老爺子如此寫道:“鳳梧公-此奇技輒令觀者戟發瞠眸、噤口憂心,嘗為之閉息良久而不察焉,幾至暈厥猶未己知也。”萬老爺子自己也是由路民瞻這一路的內功脈脈相承,學畫於方練的同時得其心法相授,是以能於臨終之際刻字留書、力透石板。唯其以意使氣的功力尚未臻於化剛為柔的境界。其可觀處,倒是較諸世間許多學得此藝卻不得不借毫芒雕刻之術以售於俗者,要來得純粹也醇正得多了。
至於萬得福在這門武功方面的修為自然又較萬老爺子遜色許多。他這一催動真氣,大約能教那內力畢集於鑷尖,如是探入彈痕深處,再輕輕翻抖指節,一顆彈頭便給撬出來了。如此不多一會兒的工夫,五顆彈頭全數撬出。萬得福將之並那小鑷子一同收入百寶囊中,翻身下樑,卻不敢從原路或是東側南海路正門而出;遂再施展先前那倒伏身形、匍匐貼壁的內功,由九曲堤廊之下爬向荷塘的對岸。幸而這堤廊與水面之間恰有一尺多高的空隙,萬得福屏息凝勁,如壁虎遊牆一般,不多?便沒了形跡。晨起來此活動的遊人只見對岸細草微風、花樹搖曳,卻不知有個高人已倏忽來去了一趟。
可是天明之後直至薄暮時分,幾乎整整一個對時有餘的辰光裏,萬得福卻一無所獲——萬老爺子的遺言所謂的六龍當真是潛而勿用,全然無處可覓。
先是,這六個五旬以上、七旬以下的老者與萬老爺子每月一會之時,往往也是縱意來去、自在逍遙。在最初的幾年裏,幾乎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們寄寓何處以及是否有家人妻小等等。只道每逢月圓之夜,六老必定到植物園把酒臨風,匆匆一晤。直到這一兩年,萬老爺子間或攜萬得福同行,他才約略知曉,終?戴一頂絨線帽,無分寒暑絕不摘除的是資政李綬武。此人話極少,外號人稱啞巢父,凡事隱忍謙退,向不在言辭上與人爭鋒,的是一個諱莫如深且深不可測之士。尤其是他隨身攜一枚放大鏡,無論何等物事,但凡置於面前三尺之內,他必定舉鏡考察,哪怕是點殘羹剩餚,也要詳觀片刻,彷彿其中總有極大的學問。萬得福知他單身一人,早年即將官舍捐出,自於碧潭對岸山區買了幢茅舍獨住,可説是個極其古怪的人物。
萬得福只去過那茅舍一次,那是近兩年前的十月裏,他奉命親往碧潭對岸後山去接李綬武並順道至新店接魏三爺入局。是日陽曆為一九六三年十月二日、星期三,陰曆為八月十五戊寅。萬得福約在午後四時許來到碧潭後山,穿過一片雜木林子和一灣自然天成、似井似池的水窪,果然看見有低檐矮屋三間,上覆棕葉、茅草和幾百方瓦石。小窗薄紗,教四周草葉襯反出一片盈盈綠澤。遠遠望去,當窗果有一人正手持放大鏡逐字研讀一卷不知什麼書。萬得福見天色尚早,不敢也不須立刻驚擾,便自在這山間幽境徜徉了一陣。初閲目時,萬得福只喜此地空氣清淨、草樹茂密,間之水氣充溢,沁涼舒爽。可佇立之不足,放腳走過幾步,再回頭時,忽然覺得景物有些奇怪,卻也説不上來是什麼地方奇怪。再向前走幾步,原想是衝西南方小丘行去,一回身,卻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茅舍側面的檐下,而李綬武手上的書卷和放大鏡正隱約在他背後不及一尺遠的窗沿上靠着——他甚至還能清清楚楚地看見李綬武長而彎曲的指甲蓋子。這一下萬得福心頭大駭,連忙側身退了三步,一腳卻倏忽踩空,差半寸便跌進那似井似池的水窪之中。所幸他身上帶着功夫,臨危縮腿收勢,另只踩在實地上的腳再一黏點,“嗖”的一聲凌空側卷,使了個他自然六合門本門的身法,是一式“旁敲側擊”和一式“簾卷西風”的合璧。可身形剛才落地,萬得福卻又找不着那水窪了。這時耳邊才傳來李綬武的語聲:“別動!你已入我陣中,一動就有兇險!”萬得福心念乍轉,情知這老頭兒所言不虛,他擺的正是當年諸葛武侯入川時在魚腹浦擺下的八陣圖。此陣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排成,每日依時辰、方位變化萬端。即令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名將陸遜到了魚腹浦也要受困終朝。其兇險時可以飛沙走石、鋪天蓋地,但見奇巖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嶔崟如山。兼之濤聲波聲、哭聲吼聲,如鼓如簧、如簫如箏;時而壯闊,時而幽咽——可謂詭譎之至,無可名狀。
“你從驚門入,再折西五步便入傷門,向北三步即入死門,萬一有個閃失,我卻如何向老爺子交代?”説着,李綬武忽然從東南角現身,手中放大鏡看似朝那水窪一招,反光斜射,耀眼明亮。待萬得福再睜眼時,見自己正站立在當央一間茅舍的正門口,一隻腳還搭在門檻上呢。李綬武則仍端坐在原先那窗口,窗紗斜斜向外推出,他的手上果然還是一枚放大鏡、一卷線裝書,指甲蓋子既長且彎。
“這是無相神卜知機子的門道。”李綬武晃了晃手上的書本,笑道,“我初學乍?,還不熟巧,害你老弟吃了一驚,罪過罪過!”
“老爺子差遣我來接資政前去小集。”萬得福驚魂未定,只能硬着頭皮道出來意,卻忘了底下還要説些什麼。
“這麼些年來都是大家自來自去,今日來接,裏頭一定有機關——你,不會是嚇忘了吧?”
萬得福這才猛然想起,行前萬老爺子確有交代,請李綬武別忘了帶一份名單去。李綬武聞言一皺眉,嘆道:“唉!老爺子畢竟還是要插手。”説是這麼説,李綬武畢竟還是從他那滿壁架上的書卷之中抽出一本,翻開某頁,拿了夾在其中的一張紙方。打從此刻起——依萬得福記憶所及——李綬武整晚竟不?一語,直至夜闌酒散,萬老爺子派萬得福扈從李資政回府,他老先生都拒絕了。
近兩年之後,萬得福於萬老爺子突遭刺殺的第二天清晨一離開植物園便徑奔碧潭後山,才躥出那片雜木林卻見幾十塊削刻平整、陡峭巉巖的巨石當前聳立,哪裏還有什麼花草、水窪和茅舍呢?這一下兩年前那個奇怪的傍晚的記憶竟如潮浪般湧至——是夜舉止言談頗不尋常的還有一個魏三爺。萬得福這時不敢再向前跨出半步,只得退回雜木林中,找了個平曠乾燥之處坐下歇息,細細回想起當時接了李綬武之後,再赴魏三爺新店寓所的一幕情景。
魏三爺名誼正,字慧叔,亦曾是政府之中響噹噹的人物,但是在上海保衞戰之後一度慷慨陳辭,當廷面折“老頭子”。謂:對日抗戰既已開打,有兩極端之議看似相反,實則皆不可取。其一是第一預備軍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德鄰“獨立抗戰到底,不求國際奧援”的主張。魏三爺以為這是見樹不見林的一意孤行,無何李德鄰不過是個粗豪跋扈的軍閥出身,意氣幹雲而器識淺窄,其議自然不足為訓。可是在另一方面,身為大元帥的老頭子不惜延宕區域性戰役的時程、擴大小規模交鋒的釁鬥,罔顧國軍傷亡之慘重巨烈,試圖聳動國際視聽,藉以將英、美等國兵力引入的做法,亦屬見林而不見樹。他甚至當眾斥責老頭子不該大肆延請路透社等新聞單位派員至上海觀戰,為的只是讓歐美之“觀察家”、“消息人士”盛讚華軍英勇忠義,代價卻是數以萬計的軍民生靈。經此衝突,“老頭子”遂日漸疏遠魏三爺,非但不再言聽計從,甚且蓄意貶抑逐斥。及至抗戰結束,終於將他徹底摒於核心之外,僅委一“國民大會”代表身份。魏三爺自茲放浪形骸,日夜爭逐酒食,且不乏絕色佳麗坐侍陪懷,號稱“百里聞香”。嘗自撰一聯以明志,聯曰:“家不家,國不國,豈甘楚宮爭酒肉/道非道,名非名,尤懼燕市作刀俎。”
話説萬得福接了李綬武上車,取道新店魏三爺府。開門的卻是個大約十三四歲的少女。看她年紀雖猶少艾,出落得卻成熟標緻,眉如遠山、眼似幽潭,一張脂粉未施的白嫩麪皮上透着兩朵蓮瓣也似的紅暈。少女朱唇輕啓,葱指微顫,看得個年逾半百的萬得福也不由得心蕩神馳,不覺腔膛一緊、脊骨一熱,聽那少女説了幾句寒暄言語,卻直是右耳進、左耳出,什麼意思也沒往腦子裏放。這時節魏三爺也出來了,順手將一串鑰匙交付那少女,吩咐道:“今夜這個局若是散得晚,你就把鑰匙擱在腳墊底下,自去睡了,不必等門。”少女應個喏,緩緩關上門,萬得福看她手腕上居然還有個赭紅色的蓮花刺青,着實感覺奇異,可這一瞥倏忽過去,耳邊卻聽魏三爺道:“老爺子可先讓你去接過綬武?”
“接來了的,人在巷口車上——”“你先把他交給你那份名單給我。”魏三爺説時右手一伸,待萬得福將那紙方遞過去,他側過身子,匆匆一覽,隨即又將名單還了萬得福,並低聲問道,“老爺子還説了些什麼沒有?”
説時,魏三爺一側臉朝屋窗揮了揮手,萬得福才看見,先前那少女正站在窗簾深處向這邊痴痴笑着。他隨即點點頭,道:“老爺子還説平時和三爺交通不易,今夜又只合是閒情雅集,不該當着各位爺多説什麼。
所以特別要我問三爺一聲:‘那人在不在名單上?’”“在的。”魏三爺仍低聲道,“不過在名單上叫‘周鴻慶’;框吉周、江鳥鴻、慶祝的慶。不是‘莫人傑’。莫人傑用‘周鴻慶’這個化名瞞得了旁人,瞞不過魏三。‘周鴻慶’是他莫家當年在杭州興辦過塘行時所聘任的一個廚子,手藝極佳。尤其是一道‘紅煨清凍鴨’,能煨得鴨骨酥軟,渾似無物,再以寒冰鎮之,吃時入口即化、骨肉流離。所以有人還給這道菜拼了個諧句,叫‘冰肌玉骨香無汗,水暖春江鳥不知’。上句改蜀主孟昶的詞,贊這菜色的口感和味道;下句改蘇東坡詩,且嵌入了‘江’、‘鳥’二字,是要讓名廚隨這美食而傳揚——”“您?得多了我怕記不住,三爺。”萬得福道。魏三爺也自笑了,道:“一談起吃來,我就忘了正經,讓老弟見笑了。
這麼着,回頭你就趁四下無人,把前半段向老爺子回稟了,鴨子那一節就甭説了。”
向來這荷塘小集,七老從無私言竊行。但凡有什麼事、什麼話,無不可公開。唯獨那一回,讓萬得福覺得好生蹊蹺,直覺以為:萬老爺子不得不借由李綬武取得一份機密名單,而李綬武又似乎不同意萬老爺子要這名單的動機和作為。至於魏三爺顯然並不反對萬老爺子的做法,甚至還盡其所知地幫了個忙,可是他卻明白指示萬得福:此事不可與其他人語。
在兩年前的那夜裏,萬得福固然依言行事,卻有如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直到數日之後——也就是一九六三年的十月九日,才有一則驚天動地的大消息遠從日本東京傳來。
那是在十月七日的清晨,一個大陸派赴日本來考察的“油壓機械考察團”中,有那麼一個叫周鴻慶的工程師想要投誠,於是趁着當時台灣方面尚與日本具備“邦交”、且有“大使館”駐在的時機,悄悄遁離同行人員監視,僱了一輛出租汽車,徑奔“中華民國使館”。不料出租車的司機聽錯了周鴻慶夾生不熟的日語,卻把他帶到了附近的蘇聯大使館去。有道是:“天堂有路偏不走/地獄無門自來投。”蘇聯大使館方哪裏肯遂其人所願?自然依國際公法慣例將之交付日本警方。巧的是,這周鴻慶本人預謀投誠的時候,就怕過早出走,反而夜長夢多,是以拖到在日簽證到期,準備返回大陸的一日——也就是簽證到期的當天——才一舉起事。不料日本政府得到此人之時,已經是十月七日午後,而周氏本人的簽證恰恰逾期。日本內閣當局不由分説,將他收押禁見,並且在兩個月又二十天後交付原代表團。
這個事件立時引起軒然大波,台灣本地學生不多久便在尚未經由“老頭子”的黨團授意之下發起不學日語、不買日本貨、不看日本電影、不聽日本音樂、不讀日本書刊的反日運動,“外交部”發表譴責聲明,“駐日大使”張厲生則奉準辭職。
這一樁糾紛餘波盪漾,一直到一九六四年一月九日,周鴻慶終於被遣返中國大陸時仍未止息。“老頭子”授意當局公開抗議,並宣佈暫時中止對日貿易。一月底,日本首相池田勇人作了緩和表態,還把親國民黨的前首相岸信介派來作特使,才稍事改善了雙方當時的關係。
起初,萬得福只能據他所瞭解的隻字片語推敲:萬老爺子早在十月二日——也就是“荷風襲月”的小集當晚——從李綬武的名單和魏三爺的旁證上得知:化名“周鴻慶”的莫人傑投誠未果,卻幾乎釀成極大的擾攘。可是等民間的五大反日運動炒熱到高潮之時——也就是陽曆十一月上旬的某日——萬老爺子忽然感慨地將當天報紙往地上一扔,同萬得福道:“‘老頭子’果然成事不足、僨事有餘!”
萬得福一聽自然知道這話多的是自言自語之慨,且出言抨擊極峯,更非他的身份所可以接腔應答的。孰料萬老爺子接着又道:“當初他要是知道我會插手,必定不至於同意;那可不現成是個引狼入室的局面。如今倒好,這樣把事情鬧大了,反而給小日本一個一不做、二不休的台階。你看着罷!不出十年,小日本非和‘對面’的勾搭上不可。這麼看來,倒是我這步棋下錯了?!”
是後,萬老爺子才幽幽向他吐露:原來那莫人傑一直是杭州湖墅一帶過塘行的一霸,與德勝壩項氏一家素稱莫逆;這交情代代相襲,已不下百有餘年。到了抗日戰爭結束之後,項氏一家轉行投資海運,並且將營業重鎮由杭州遷往上海。當時作成這個決定且主其事的就是民國十八年在太湖之濱與他萬氏主僕二人有過交臂之緣與折箭之辱的項迪豪。至於同一時期的莫氏一家卻因為戰爭焚掠和過塘生意的落伍而凋敗了。傳到莫人傑身上,偌大一份家業卻只餘朽木慢船五七條,空頭賬款幾百萬,老宅一幢,還有滿坑滿谷的債務。
莫人傑那年年僅十六,口袋裏除了欠條、當票之外,只剩一本祖傳的《莫家拳譜》。據聞當時項迪豪即遣人致送書信一封,信中告訴莫人傑:項家願意承擔莫家一切債務,且派人替莫家索回在外所有賬款,另於其海運公司之中為莫人傑安插高階職務,且有乾股可以領拿,這些條件只求一物回報,就是將那《莫家拳譜》交給項迪豪研讀三日。項迪豪並公然宣稱:十六年前在杭州高銀巷、惠民街口被北京飄花門孫少華父子當眾羞辱之仇不可不報,然而若要報得此仇,恐怕非修習莫家拳不能奏功。武林史稱“人言項、莫雙聯手/天下無敵水無邊”,則甚望莫家賢弟成全則個云云。
提出這種財大氣粗的要求,即便是再優渥的條件,也不免貽笑武林方家——起碼還會落一句有失厚道的指責。在莫人傑而言,他大可以相應不理,設若果爾因為境遇實在窘困而不得不答應了這筆交易,江湖上也未必招人什麼議論。可此子卻做了樁怪事:他一方面回信答應了項迪豪,且央送信人將《莫家拳譜》的上冊隨信附致,並於信中解釋道,由於祖傳拳譜僅有一套行世,並無附本,而倉促間來不及僱人將下冊抄繪完竣,是以先行奉上前半卷八八六十四式,一俟後半卷抄繪完成,即另請專人送呈,且無須歸還。
項迪豪收到書信和半部拳譜可謂大喜過望,當下齎發一個財務?員小組,夤夜奔赴杭州,解決莫家一切債務,還在三日之內收討了大部分積欠莫家許久的賬款。不料到了第四日頭上,這財務小組成員中的領事者吳某卻在商會會館的待客小廳中目睹一樁奇案:一個頭戴黑呢帽、身着黑西裝的不速之客忽然舉槍射殺了莫人傑。那人行兇之前還大義凜然地訓誡了莫人傑一番,説什麼莫家出了這樣一個不肖的子孫,居然為了區區幾個小錢就出賣傳家之寶,日後勢必要在江湖上平添無數恩怨是非。且北京飄花門孫氏向來行俠仗義,抗戰期間在淪陷區亦捐輸糧餉物資、支援遊擊部隊,於國家社會,皆有殊勳奇功,豈容宵小之輩橫加擾犯?此番老漕幫光棍為着民族大忠、家國大義,出手制裁,也是當仁不讓的行徑——這些話,都是要莫人傑死得瞑目,也顯示光棍明人不做暗事的風範。話才説完,當場掏出一把連發盒子,照着莫人傑胸前就放了三響。
奇的是:這個案子只找着了棄置在現場的兇槍一把,還有刺客遺留的灰色毛料圍巾一條。目擊此案的吳某為了作證的緣故,不得不在杭州逆旅羈棲竟月,還親自參加了莫人傑的喪禮。然而殺人者逃逸無蹤,市井上卻謠諑紛紜。有人説這是老漕幫向與搞海運的不對頭,此中仇連怨結,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畢竟當初糧米幫庵清南北輸運糧米的生意正是在光緒末年廢止的——之所以廢漕,也正緣於海運之大興。從這個背景上看,老漕幫出手殺一個在江湖上已無依無傍的莫人傑?非為什麼大忠大義,卻是為了積世累代的嫌隙。
另一個説法,則是北京飄花門孫少華年事已高,自知當年在通衢大路之上所折辱的對頭如今已成富家巨室,既非赤手空拳所可力敵,又沒有豪資恆產得以幹拒,索性假借老漕幫光棍的名義阻止莫人傑為虎添翼。
以上這兩個謠言一南一北,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兩地傳出。最初只在下三流市井間口耳交遞,時日一久,竟然登上了新聞紙。老漕幫這邊有萬老爺子沉着坐鎮,消息雖然傳出,餘音卻直似石沉大海,全無一點動靜聲響。可到了北京的孫少華眼下卻不是這麼個光景了。孫氏自負神功蓋世、英名亦震動九?,豈容小報記者信口雌黃,橫加侮蔑?消息見報當天便身着本門禮節袍——在一身透青閃綠的玄色長袍上還披着一條名為“飄花令”的雪白絲巾,大步走到那報館門口,厲聲道:“孫某行走江湖,一生無他,憑的便是‘正大光明’四字。貴報誤信謠諑,損我清譽,孫某不過是一介匹夫,卻往何處申冤?——不如就此卸了貴報的招牌,以昭公信!”説完這話,滿街看熱鬧的人只見他站了個不丁不八的步子,那一身玄色長袍卻好似一隻碩大無朋的氣球一般鼓了起來。他肩上的“飄花令”白巾則無風自舞,霎時間飛入了半空之中。眾人尚來不及詳觀上下,這玄袍已倏忽縮緊,方圓百丈之內的各色人等但覺胸口猛地承受到一股極重且極熱的壓力,只聽“轟”的一聲巨響,空中原先旋舞飄飛的白巾已碎成千萬片楊花一般大小的白點,紛紛向報館的樓窗射去——偏就是:白蟒沖天吹驟雨/玄龍踞地卷殘雲/豪俠獨掃千夫指/天下何人不識君?
如果説孫少華“出手”了,未免言過其實。因為他自始至終不過就是那樣不丁不八地站着,雙手也一直藏在袖筒之中、倒背抄身後。換言之,“玄龍踞地卷殘雲”之句所形容的便在於此——對這麼一家不經查證便毀人聲名的報館,他老人家根本是不屑“出手”的。
然而若説他並未出手,似也言未盡實。因為這報館偌高一幢三層的樓房便在這轉瞬之間教那碎成千片萬片的白巾給砸了個滿目瘡痍。窗門上的玻璃盡成齏粉不説,連樓頂上的屋瓦也寸寸斑斕,無一塊完好者。正面青石磚砌成的樓牆更是好似蜂窩麻面的一般,累累落落,看上去又如一位大匠以之為幅員,畫了一張佈滿雨點皴法的山水——只不過落筆之處的墨跡是白色的。
一擊之下,不過是一吐息的工夫,眾人卻好似看罷一場生龍活虎的惡鬥。在場千百個男女老少駐足失聲,不覺久暫。也不知到什麼時候,有人驚覺過來,叫了一聲:“好!”這才喚醒大家,紛紛鼓譟、喝彩,兼之雜嘴雜舌地議論起來。而孫少華本人似乎對周遭這一切吵嚷喧譁全然無動於衷,只瞠瞪着一雙如炬又如電的眼眸,直登登地怒視着那報館的樓宇。如此過了幾有一刻鐘之久,遠處的行人、近處的觀者不知不覺地輻集輳至,將這飄花門的掌門鉅子團團圍在核心,彷彿瞻仰一座石雕銅塑的巨像。又過了半晌,這層層疊疊有如一圈圈潮浪般的環形人牆深處才忽地傳出一聲喊:“孫掌門的氣絕啦!死啦!”
那一年孫少華的獨子孫孝胥年方而立,成為三百年來飄花門歷任掌門人中最年輕的一位。然而,他就任大位之際卻登時宣佈:飄花令巾已碎、傳襲信物也無由復得,飄花門就此封門絕派,從此孫氏一族人丁不再涉足江湖,更不過問武林是非。
但是,老掌門人這突如其來且威武壯烈的一死固然羞辱了那報館,卻仍不能説還了公道、辨了清白——孫少華去世之時畢竟是未瞑雙目的。於是這孫孝胥一俟守制三年期滿,便帶着妻子和十五歲的兒子來到上海小東門,找上了萬老爺子,進了門見着面,孫孝胥一家三口“噗通”跪倒。孫孝胥當先泣道:“求萬老爺子成全。”
萬老爺子是何等洞明練達的人物?睹此情狀已知情三五分,道:“你是為令仙翁的名節聲譽而來的罷?既然是位孝子,我可吃不起你這一拜。來!快起來,都起來罷!”説着,以眼色示意一旁的瘸奶孃將孫孝胥的妻兒作了安置,自己趨前彎身,一把攙起孫孝胥來,看他一雙含着清淚的目光澄澈透明,不似有什麼冤屈憤懣之意,是以又多知了二三分,遂道:“這趟南來,諒你不是為尋仇。若非尋仇,找我這江湖中人,口口聲聲要我成全,難道是要過問什麼武林是非麼?”孫孝胥聽他把江湖和武林兩個詞刻意提高了聲調,顯然不無調侃自己宣佈封絕飄花門時的言語,當下不覺赧然,一張俊臉頓時紅得黑將起來。萬老爺子也自笑了,一把抓起他的手掌,道:“我雖痴長你二十多歲,咱們還是平輩論交來得自在,你也不必過分拘禮,才好説話的。”
兩人一字並肩,看過上首兩張座椅——這在老漕幫祖宗家門是極其罕見之事——唯一在旁伺候茶水的萬得福看得出來:此中除了尊仰孫少華一代大俠的風範和救國救民的功績之外,萬老爺子還心存一絲愧負不忍之念。畢竟在民國十八年春,是他主僕二人在杭州湖墅挑起了項氏一家的仇釁,沒來?卻讓孫氏父子承擔下來,冤連仇締,遷延近十八九年,如今孫少華墓木已拱,孫孝胥也親手斷毀了一個名門正派殷勤創建了三百年的基業。萬得福如此作想,萬老爺子又何嘗不是?不待孫孝胥再開口,他便徑自説道:“莫人傑遇刺一案也懸在那裏三年多了,要想再追查一個水落石出恐怕戛戛乎難、難於上青天。我猜你老弟的意思正是往這條難路上行走,是麼?”
“老爺子明鑑,真兇一日不能成擒落網,則先父的污名一日不能洗刷,為人子者也就一日不能安枕。”孫孝胥説着,不覺抬手理了理頷下那一部蓄了三年的鬍鬚,兩粒晶瑩的淚珠也陡然滑落。
萬?爺子卻微笑道:“案子不能破必有不能破的道理。要説它破不了,令仙翁就要背上罵名。試問:我萬硯方難道就因之而遺臭萬年了嗎?三年前這十里洋場之上多少新聞紙、畫報、刊物説萬某老漕幫為了和項家過意不去,派遣棍痞襲殺莫人傑。萬某若是因之而灰心喪志,豈不也要來他個封門絕派了麼?”孫孝胥聞聽此言,知道萬老爺子雖然言辭温婉,對他葬送飄花門之舉仍不以為然,這一問也的確問得他啞口無言,只得低聲應了個諾。萬老爺子繼續説道:“依我看,找出案子不能破的道理,要比破那案子來得的當,也來得容易。”依萬得福記憶所及,萬老爺子的想法是?案子之所以不能破乃是因為無案可破”。質言之:莫人傑親手設計了這麼一個詐死之局——若非他自己假意飲彈殞身,即是安排了個替死鬼假戲真做。如此一來,項迪豪非但紓解了莫家的燃眉之急,手中也只能得到半部殘破不全的拳譜且再也無處索討其餘。至於更陰刻的一個假設則是:整樁騙局連項迪豪本人也牽涉在內,也就是,由項迪豪修書提交易、以還債收賬插户入股換一部拳譜的勾當都不過是掩人耳目,其目的則在於詆孫少華的聲譽,以報當年折辱之仇。這樣看來,北京小報上不實的誣枉指控才是項家真正的目的。以事件發展的結果來看,孫少華拼得一招“?天花雨”的不世神功,卻在盛怒之下成了極其慘烈而倔強的自裁,則項迪豪可算是完遂其心願的了。只不過此中尚有一事可疑:莫家或者是莫、項二家何苦要利用謠諑,將老漕幫牽扯進來?換一個問法兒:究竟是什麼人要假借一宗暗殺事件,將老漕幫的名聲作踐成顢頇行事、干預江湖中人私誼的棍痞組織?這個疑問的底藴是:即使項迪豪本人也參預了這宗騙局,他背後應該還有更“高人一等”的勢力介入。
“説老實話,賢弟!”萬老爺子眉一低、唇一垂,低聲道,“我不一定成全得了你,這裏面還有人不想成全我呢!體會了我這一層意思,便知拳譜事小,甚至——説得不客氣些——連令仙翁的清白也都不算什麼了。”
“老爺子的意思是——”孫孝胥不覺要撐身起立,是以一挺腰、一縮胯,人幾乎成了個高姿站馬。“有人要一尺一寸、一寸一分地斬盡老漕幫的根柢;要讓這翁、錢、潘三祖以來三百年老漕幫基業勢力日復一日地消磨蝕毀;要讓我轄下數以萬計的庵清光棍流離無依、散漫無着;要一統寰區、包藏宇內,讓這黑白兩道、生殺二端皆定執於一尊、出入於一人之手。”萬老爺子一口氣説到這裏,孫孝胥也泄了勁,一屁股墮回椅子上,口唇微張,發出了“噫”的一嘆。
萬老爺子則斜欹背脊,朝檀木交椅深處靠了靠,看似雲淡風輕地説:“這我也是最近才參透的。你且看,十一年前,上海保衞戰開打前一月,行政院下令拆遷上海工廠,由軍政部、財政部、實業部和資源委員部會同組織遷移監督委員會,要把閘北、虹口、楊樹浦一帶的工廠搶拆之後遷至租界。這南市一帶的工廠則集中閔行北新涇和南市。俟後説是由蘇州河起運?再溯江西上,最後要在武昌徐家棚集中,支援後方工業。可是自凡咱老漕幫的工廠,需先至鎮江和渾沌浦拆封清查,以免有非法物事託運到後方。這一拆一封、再拆再封,等機具到了武漢,已然折損過半。一旦集中分配,又折其十之三四。試問:這不分明是要絕老漕幫轉進實業之路麼?
“再者,拆遷工廠之初,由遷移監督委員會當局發給裝箱、運輸費用。老漕幫經營工廠的那筆錢是在八月十五日入賬的。到了八月十八日早上,財政部又發佈訓令:為了維持國內各都市市面資金流通、以安定金融起見,各省市政府、商會和銀錢業公會需與中央、中國、交通和中?農民等四大銀行交涉者,需同這四大銀行的聯合辦事處往來。可是,早在十六日,財政部已然規定了這四大銀行在內的所有行庫:各存户每星期只能提取存款總數的百分之五,且不得超過一百五十塊錢。妙的是,它同時還規定:八月十六日以後存入的款子卻又不在此限。這一下可好,我老漕幫空領了幾十萬拆遷費,差一天領用不得,只好一星期提一百四十九塊錢不知作何使喚。試問:這不分明是要絕老漕幫投入金融單位的資金麼?
“這,還只是在戰前。虧得我有先見之明,訂出防範的對策,將大部分的機具和資金另找途徑保全下來。可到了戰事中期,又險些?了道兒。”萬老爺子説到這裏,竟似笑非笑、似蹙非蹙地搖了搖頭,順勢側臉衝萬得福問道,“那三十二萬公噸桐油的事你還記得不?”
“怎麼不記得?”萬得福道,“那一回祖宗家門几几乎扒盡當光。”
“你就説給我這孝胥賢弟聽聽罷!”萬老爺子道,“讓他看看人外之人、天外之天的本事。”
民國二十七年秋,國府委派一財政代表團,由陳光甫率領赴美尋求經濟援華。這個代表團在全美各地奔走遊説,終於在十二月中旬有了成效——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了一項總額高達兩千五百萬美元的借款協定。這個協定固然由羅斯福本人簽署,可是鈔票?非自國庫中取得;而是透過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在中國銀行的擔保之下打一個雙邊貿易合同。合同中言明:美國方面所出借的這一大筆款子是商業用途,中方署名為復興商業公司,此公司另於紐約市成立一個世界貿易公司。兩千五百萬美元先撥交世界貿易公司,用以採購所謂的美國物資;再由復興商業公司負責運交三十二萬公噸的桐油給美方,言明桐油可分五年到貨。這樣張目,為的只是美方不希望這筆錢看起來是軍援款項,如此而已。
可無論復興商業也好、世界貿易也好,都是空頭公司。中方的目的是錢鈔落袋,美方的目的則是掩人視聽。一俟合同打定,問題來了:由誰負責一年運六萬多公噸的桐油到美國去呢?
桐油是一種乾性油,自桐樹果實之中壓榨取得,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產地,是以又名中國木油,老古人多用之以為燃料。但是它是一種分子結構極不穩定且品質低劣的油。《天工開物·膏液》篇即雲:“燃燈則桕仁內水油為上,蕓薹次之,亞麻子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次之,桐油與桕混油為下?”可是從化學成分上看,桐油中含碘量高,且含極特殊之脂肪酸,髹之於漆上,可如保護膜一般,頗能抗曬耐濕,稱得上是一種物美價廉的塗料。
抗戰軍興,各地百業荒廢。開採桐油又是一門“粗中有細”的產業——非僅採集桐樹籽費工費事,榨油的流程也曠日耗時。且若集於一地而制之,則未必能應付所需之量;散於各地而制之,則舟車集運又徒增繁瑣。如此,這筆國債眼見是還不出來了,可是照“老頭子”熱切交好英、美,試圖拉之下水以擴大戰局的策略居心來看,三十二萬公噸的桐油又是非還不可的。
偏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上海哥老會出了個?物,給那財政代表團的陳光甫拿了個主意説:“老漕幫當家的萬硯方是紡織業鉅子,當年又是‘老頭子’的前輩師尊,何不找他設法呢?”陳光甫狐疑道:“萬氏向未涉足油脂工業,怎知道他能設法?”那人接道:“陳兄有所不知,我祖上經營這油行已兩百五十餘年,要説伐木取籽、榨油煉脂,放眼這亞洲,不作第二人想。即使以我的能耐,再加以十倍的財力、人力、物力,也休想於五年之內清償美方這筆油債——更遑論這是戰時。美國人早打算清楚了,要以這債務為辟邪劍、護身符,扔下兩千五百萬美元,叫你本上加利、利上積本。別説五年,就是五十年也還不出?。這前債還不出來,還談什麼後債?人家只消説國庫吃緊,咱們就更無須提什麼央人出兵、為我東亞戰區作奧援了。如此一來,我且問陳兄一句:咱們就算是今年就還清了三十二萬公噸桐油,又能奈他何?”“那麼以你之見,這又與老漕幫有什麼關係?”那人嘿嘿一笑,道:“我先問陳兄:是不是桐油又有什麼關係?”
給拿主意那人賣了個關子以後,才不疾不徐地道出原委。其實桐油生意非但於中方是幌子,於美方又何嘗不是呢?試想:三十二萬公噸的中國木油一旦交運抵埠,以美國那樣科技先進的大國究竟該作何處置?是拿它來燃燈燭?還是拿它來髹門窗?那人慨然一笑,岔出個玩笑來“:我看他們得先成立一個研究單位,反覆實驗之、分析之,才不定找出能怎麼用這麼些連咱們明朝工匠老祖師爺宋應星都看不上眼的劣油。”
玩笑歸玩笑,可又怎麼扯上老漕幫的呢?陳光甫不由得正襟危坐,擺了個哥老會眾議事之時最常見的手勢——左掌右拳包個日月明字,同時上下直移三寸、繼之前後推移三寸、再左右橫移三寸,意思是:出於你口,入於我耳,事宜機要,不傳外人。
那人才道:“老漕幫的紡織生意裏有近半數是棉,其所有棉田,何止數十萬頃。棉樹也是結籽的,棉籽也是可以榨油的,且就燃油而言,這棉籽?尤在桐油之上。咱們何不攛掇那萬硯方每年報效足數的棉油交差,不足額的麼,據我看也只在萬噸之數以下,這樣油料的數量毋寧就齊了——以十之七八的棉油,湊上十之二三的桐油,陳兄不就交差了事了麼?”
“畢竟是不同的油——”“美國人醉翁之意本不在油,加之他們又哪裏知道中國木油是個什麼油呢?”
而陳光甫又哪裏知道: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連抗日都是一宗各地下社會組織之間相互鬥爭作法、翻天祭印的門道。哥老會那人給出的主意經陳光甫上報,居然批了個大可。這個意味着:不只哥老會那人有意出老漕幫一個難題,國府當局能欣然接納此議,其內情亦非比尋常了。
至於萬老爺子如何藉助於無相神卜知機子趙太初之力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則不在此絮煩。且説萬家主僕舉出這幾樁事證來,孫孝胥聽得入理會神,才明白莫人傑一案恐怕牽涉到剿除老漕幫勢力的絕大陰謀。
當下一悟,反而有些雲淡風輕之感,倒不如初來時那樣只想為父親洗雪無妄之毀了。
萬老爺子見孫孝胥眉開色霽,似是轉出另一層識見的模樣,才接着萬得福的話説下去:“那哥老會的人物我也是到日後才知道的。此人交際當局,趨附炎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果然在抗戰八年期間,得到極峯的賞識,於勝利之後幹上了接收大員之職——”“此人同那項迪豪可有什麼瓜葛?”孫孝胥情不自禁,脱口打斷了萬老爺子的話。在平時,這是十分?禮貌的,奇的是萬老爺子倒不以為忤,微笑道:“起碼到今天為止還看不出來。這人姓洪,名達展,字翼開,一向做的是油電生意,當年在杭州起造‘大有利’電廠的就是這洪達展的父親。這幾年洪達展躍身政壇、春風得意。因他生肖屬蛇,還在外灘舉辦過一次國際商展,以蛇為題,又賣皮包、皮鞋、皮箱、皮帶,又辦各種大小活蛇的毒物展。加之自創‘蛇草行書’,兜而售之。弄得有聲有色,好不熱鬧,果真是虯龍匿、虺蛇出——依我看,這是國之大運如此,乃有以致之!”
説完這話,萬老爺子忽然瞑上了雙目,右手微舉,食指和小指朝上一翹,這在幫中?行筵席、茶眾或閒話集會時是有用意的。萬得福即刻趨前,對孫孝胥一欠身道:“孫掌門遠來疲憊,請先到客舍更衣小憩,稍候片刻。老爺子已經備妥水酒,屆時再請移駕一敍。”
這是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四日的一幕,下距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上旬因周鴻慶事件而引發的全面反日運動,已是忽忽十五年有餘的前塵舊事。萬老爺子突然提起這一節來,一時之間倒讓萬得福有如墜五里霧中之感,但見萬老爺子苦苦一笑,道:“當日我同孝胥只説起些皮毛,沒來得及往深處談,到晚飯席上又只顧着同靜農談詩學,與勳如談醫理,就亂了套了。
嗣後孝胥不再提,?莫人傑的一段懸案似乎也就沒有誰再追究了。如今想來,倒有幾分遺憾。”
“四八年十月十四日,古歷九月十二,是老爺子與錢爺、汪爺、趙爺和孫爺義結金蘭的日子。除了未及結識李、魏二位爺,可以説是盛況空前了,怎麼老爺子還覺得遺憾呢?”
萬老爺子先不答他,徑自俯身拾起方才一怒扔下地去的報紙,又吁嘆了幾聲,才道:“設若當日我同孝胥多談上個把時辰,再從那洪達展的國際蛇業大展上尋思幾回,説不定已經能琢磨出莫人傑那案子幕後的高人來了。”
萬得福聞言一驚,正待追問下去,卻見窗前的紫藤與葡萄架下有一株迅捷無倫?影子一閃而逝,接着再使了個“燕翎剪水”,居然由兩株緊鄰的植物的主幹之間斜斜片過。這可是一邊用上外家輕身的技法,一邊又用上內家縮骨的方術——眼前除了小爺萬熙之外,哪怕是找遍了寧波西街祖宗家門方圓百里之內,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練家。萬得福知他平日勤於練功,神出鬼沒慣了,便未多加理會。倒是萬老爺子一分神,皺了皺眉頭,道:“小熙子這一年半載之間怎麼老練些個‘樑上橋下’的本事?這能有多大出息?回頭你得同奶孃和二才説一聲。”
“是。”“方才説到哪兒啦?”“説到蛇業大展和莫人傑。”“不錯的。”萬老爺子將手中報紙一卷,往另只掌上輕輕打了幾下,道,“你記不記得那回洪達展自創什麼‘蛇草行書’,寫了一牆歪鈎斜撇的怪字,靜農還説:從那字裏可以看出世運將頹,現成是一幅又一幅的《喪亂帖》。”
“想起來了,是有這麼句玩笑話。”“結果洪某人那四五十幅字聽説全數高價賣出,《春申畫報》上還刊了一則小小的馬屁消息,説有某大機具工廠的董事長慧眼識貨,一體蒐購了去。那?貨的董事長姓什麼?你還記得不?”
萬得福搖了搖頭,萬老爺子卻哼哼冷笑了兩聲,再將報紙抖開,順手一指彈出,“噗喳”一響之際,一塊方方正正,好似刀割剪裁的方形紙片當下飛出,落在萬得福右手的食、中二指之間,工工整整印的個明體大標題字:“周”。
“上回荷塘小集,三爺告訴我這姓周的是他莫家早年聘下的一個廚子。”
“那廚子恐怕早在十八年前就死在杭州商會會館小客廳裏了。”萬老爺子望一眼報紙上的那方空洞,道,“莫人傑!你也就休怪我把你送進蘇聯大使館去了。”
萬得福端的大吃一驚,道:“老爺子神通廣大,日本也有咱們祖宗家的人物,我卻向來不知道呢!”
“這也沒什麼好得意的。”萬老爺子嘆道,“祖宗家光棍教人逼逃孔急、走投無路,只好離散飄零,流落異邦,也是情非得已的事。這庵清光棍還是個極幹練的,結果也只能溷跡東京開出租汽車——得福!你以為咱們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萬得福無之如何,悄然不語,但見那萬老爺子愁容未展,臉頰額面盡是阡陌縱橫、渠紋交錯,這才猛地驚覺:眼前昂視樹立的人物已經是七十二高齡老翁了。這老翁溷跡江湖近一甲子,即令文成武就,功高譽滿,號令天下,捭闔無匹,卻終身未娶,自然乏嗣無後;一?説起離散飄零之類的事,眉眼便益見黯然。孰料這主僕二人畢竟朝夕相伴三十餘載,果然靈犀相通。萬得福正這麼為萬老爺子惋惜之際,萬老爺子卻道:“設使不是這麼兵連禍結、終教大局萎敗不可收拾,你也不致蹉跎歲月,到今天還跟着我間關顛沛,沒個了局——你看,孝胥比你還略少幾歲,都已經抱了四五個孫子、孫女。唉!是我連累了你。”
萬得福情知萬老爺子一生出這樣感慨,少不得又要欷歔半日,於是連忙兜開話題,道:“方才説的是老爺子沒讓那莫人傑來投誠,這就説遠了。”
萬老爺子一時且不答他,只邁步朝落地長窗走過去,低眉垂首向紫藤與葡萄樹的深處望一眼,又望了一眼,才緩緩扭回身,道:“他哪裏是來投誠的?他明裏是來‘掛號’,暗裏卻是來‘鑿底’,而且必定與洪達展那廝脱不了干係。”
這“掛號”、“鑿底”俱是老漕幫在還是糧米幫時代流傳下來的切口:“掛號”是指外地盜賊或棍痞到了某地碼頭時須投帖求見本地差役頭目,自陳來意;“鑿底”則是指混入敵壘,破壞其工事、設施的手段。“他是、他是共產黨派出來的?”
萬老爺子慘然一笑,道:“可別以為這台灣海峽一衣帶水的兩邊只有國、共兩黨而已!這莫人傑究竟是何來歷?怕連他共產黨也未必知曉。我也只是霧裏看花,略能猜測一二而已。要之在於不讓此人就這麼大搖大擺地闖了來,否則怕不又要煽動一場兵燹?這一仗若是打起來,較諸八年浴血抗日,其荼毒為禍或恐尤且過之呢!”説到這裏,萬老爺子再轉回身去,彷彿要穿越院牆,極目遠眺,將北方偌遠偌大一個並不在視野之內的世界觀一個透徹洞明。此時已近薄暮,斜陽餘暉自窗左拂檻滑入,遂將萬老爺子剪成一枚高大而微透着血色的黑影。萬得福接着聽見那如幻似蜃的黑影深處傳來這麼一段話語:“看這國之大局,堂皇冠冕,口口聲聲都是為國民、為社會,説穿了不過是利害之爭、權勢之爭;卻是咱們老漕幫光棍,原本是個流徙亡命的譜系身世,也就只合在這幽冥晦暗之地,助人逃過光天化日之劫而已了。”
“‘在這幽冥晦暗之地,助人逃過光天化日之劫’?”萬得福低聲唸了一遍,卻仍不解其意。
萬老爺子長喟一聲,舉掌齊眉打了個遮陰,朝日落方向覷了覷,道:“我先問你,你道我千里傳書,攔下一個莫人傑來,難道只是為了一報當年的誣謗之仇麼?非也非也!這人身上帶了兩份舟山羣島和山東半島的兵力分佈圖,要到此間密呈今上。你想,‘老頭子’朝思暮想的便是如何大舉興兵、光復故土,這是何等冠冕堂皇的事業?”“既然如此,怎麼能説那莫人傑是來‘鑿底’的呢?”萬得福不由得趨前數步,再問道,“反攻大業不正是這麼些年來咱們上下——”“以數十萬名草芥之眾深入數百萬裏瘡痍之區,你以為這究竟是解救黎民蒼生於倒懸之下呢?還是斬絕國族命脈於旦夕之間呢?”萬老爺子説到這裏,忽然冷冷笑道,“你別忘了:當年祖宗家也有八千子弟被我只手送上劉羅公路去捨命捐軀。結果呢?不過就是曝屍荒郊,成了劉家行到施相公廟這一路之上的攔路孤魂、沉江野鬼。如今我每日裏看這窗外的紫藤葡萄架,沒有一時片刻敢忘了:架子底下的土方之中還埋着八千個當年二才他們從戰場上拾回來的‘老順興’傘頭呢!——得福!你該明白我説這‘光天化日之劫’的意思了罷?”此時的萬得福早已驚出一身冷汗,不由得打個寒戰,其情狀也頗似點頭的了。隨後,萬老爺子又沉聲囑咐了幾句:“記着,廟堂太高,江湖又太遠,兩者原本就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勾當。日後有誰大言不慚地提起什麼救國救民的事業來,便是身在江湖、心在廟堂的敗類!便是挑起光天化日之劫的災星!便是祖宗家門的大對頭!”
萬老爺子這番訓誨言猶在耳,日月斯邁,忽忽又近兩年。萬得福在這片雜木林中思憶既久,不覺為之神傷膽怯起來。神傷的是,一個年逾七旬的老者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費彈指吹灰?力便阻止了一場迫在眉睫的戰禍,卻抵敵不住咫尺身側倏爾開火的一把手槍。而令他膽怯的是,自淞滬會戰前夕,上海撤廠伊始,以迄於萬老爺子遇刺殞身,其間除了莫人傑一案藏頭露尾之外,彷彿還有無數江湖人物和廟堂人物關涉其中,皆如雲山霧沼、若隱若現,?且與時推移,變化莫測,好似雜木林外這一方奇門遁甲陣一般——才過了不到半個鐘頭,先前的峻巖巨石已消失不見,這辰光卻飄來一陣一陣輕紗薄綢狀的粉白山嵐,沾衣欲濕,拂面輕寒,倒令萬得福突然覺得昏倦恍惚起來。就在他這麼將睡未睡、説醒不醒的時刻,忽覺那山嵐之中斜裏躥過來一片殷紅色的影子,萬得福未及睜開雙眼,卻先聽到一串嘰嘰咯咯的笑聲,渾若風鈴搖顫、脆爽玲瓏,接着便是一陣琮的話語:“三爺説你會到這兒來,你果然來了。真是乖啊!”
萬得福當下身隨念起,回手去腋下摸那百寶囊,一摸卻摸了個空。只聽那柔中帶俏的語聲又?:“三爺還説你會使暗器,你果然要拿暗器對付我。這就不乖了!”
話音甫落,半空之中猛地傳來一陣異香,兼之飛來一團物事。萬得福豈敢怠慢?就地一斜腔膛,順手扯開上衣將來物一兜,低頭看時,竟然是一個軟綿綿、油滋滋的荷葉包兒。
“三爺還説你一定沒吃東西,請你吃一客‘素燒黃雀’。你可得乖乖地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