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老師説他有一個老友,特別擅長畫荷花,荷葉間的風都畫得出來。倘若能有他的兩幅荷花,掛在店堂裏,壁上就有了水氣,增色許多。不過,顧老師又説,這老友脾氣孤介得很,也是遭遇所至。老友原本住在上海,在一個機關裏做文員。反右的時候,為別人抱不平了,説了幾句公道話,就定為右傾。要放在別人身上,也就認了,可他偏不。生氣辭了公職,攜家眷回到老家周家橋。夫婦倆都到前清鎮小學教書,老友又做了校長,直到退休。如今小孩都大了,出去做事了,他們老夫婦還住周家橋老宅裏,過着隱居的生活。説來,已經許多年未見,求不到畫,見一面也好的。於是,下一個星期天,女婿小季,到菜市場約了一條周家橋過來賣菜的船,顧老師帶了秧寶寶,還有小毛,一同搭船去周家橋看望老友了。
一早起,閃閃就開始打扮小毛和秧寶寶。小毛穿成一個外國的少爺:鵝黃色的毛衣,束在吊帶西裝長褲裏,一雙錚亮的皮鞋,頭戴一頂花格貝雷帽。秧寶寶頭髮打散開,發筒卷緊了用電吹風吹,放下來就有了波浪。然後從最底下掏出兩綹頭髮,各編成細細的辮子,翻出來,攏住頭髮,再合成一股,別一個大大的花綢結,穿一條西洋紅格子呢裙,齊膝的白長統牢不可破,紅皮鞋。因怕河上風冷,閃閃拿出自己一件線鈎鏤花衫,讓她罩在外面。閃閃雖然沒有説,可人人看得出來,她是不想叫那上海出身的老友以為他們鄉氣。顧老師也換了乾淨的衣服,擦亮皮鞋,頭上戴一頂米黃窄沿帆布帽。準備的禮物是一罈花雕酒,四封雲片糕,一方火腿,一個竹製的筆架和筆筒,還有顧老師的一幅字,因曉得老友是清閒淡泊的性情,寫的是一個“竹”字。李老師則叮囑兩個小孩,不可説“翻船”,“倒灶”,諸如此類叫船老大不高興的話。彼此間亦不可吵嘴鬧氣,叫外人看笑話,笑話李老師家裏出來的人沒規矩。小毛呢,要拉着姐姐的手,秧寶呢,也要曉得照應弟弟。這麼叮囑着出門去,一老二小,十分光鮮地上了路。
船是停在老街橋下的埠頭。略等一會兒,老大便到了,擔着出空的竹筐,兩個摞在一起,塞在船篷最裏面。然後,展開一張新席子,鋪在篷下,顧老師坐裏面。外面,依了顧老師的腿,坐兩個小孩,篷只遮到一半頭上,反正小孩子不怕曬。老大自己翻轉身,面對面船頭。赤腳往櫓上一踩,手裏的槳一橫,船離了埠頭。
老大看上去就像又一個公公,一個略微年輕和健壯的公公。樹根樣盤根錯節的手和腳,褐色的皮膚,眼睛在眉稜底下發光,固執地閉着嘴,小孩子都有些怕他。因此,秧寶寶和小毛都很老實。過橋洞時,和別人家船屏住,那年輕的老大搶了他的先,他罵人的話也與公公一樣:格賊娘養的賤胎!因是星期天,四鄉到華舍來的船比較多,又有兩條賣水的大船從鑑湖裏過來了,河道里便擠擠挨挨的,出不去也進不來。有一陣子,滿河裏都是船。老大們喪氣地説:不走了,温一壺老酒來吃!一邊説氣話,一邊還是左騰右挪,慢慢地活動了。
船上罩了一層水氣,所以,岸上的聲音,便被隔開了,聽起來嗡嗡的。那些低矮的房屋,此時坐在船上看,也需仰視着,屋檐幾乎伸到河面上來了。新洗晾的衣服,滴滴答答濺着水珠,濺到船上的客人臉上。後來船出去了,河道便開闊了一些,也不是太開闊,兩邊的岸還是近的,架上的葫蘆老了,黃了,打在一起,聲音是“空空”的。太陽高了,河面上的霧氣一下子全收起。就像從水裏面升上來的,鴨鳴陡地響了,含了一種金屬的嚓嚓聲,譁啷啷的,遍地皆是。緊接着,遠處的機器聲就蓋了過來,是比較密集和沉悶的轟鳴,還有電夯聲,夾在裏面,打着重節拍。一時間,萬物齊鳴。陽光也亮了一成,化作千萬根金針,紮在水面上,爍爍地搖晃。船就從金針的氈子上劃了過去。這般喧譁中,槳的嘎吱聲,依然耿耿地穿透出來,一節一節地向前走。
河道,寬一時,又窄一時,亦有船開對頭,交錯而過。是機動船,馬達轟響着,船上架着八仙桌,桌上擺了糕點,貼了喜字的大花瓶;桌下是成箱的啤酒,飲料,成盆的魚,肉;穿了新衣的男女老少分坐在前後,是一家辦事情的。船下的水清些,幾乎看得見水草,有魚在草叢間遊,伸手一撈,卻是一片塑料袋。只得又放回水中。船身搖了脾氣,老大正過臉,眉稜底下的眼睛,瞪了瞪對面兩個小孩。小毛就向秧寶寶身邊縮了縮,秧寶寶則對着老大的眼,心裏説:怕你!老大的臉又偏過去了。前邊一個埠頭上,立了一個男子,腳下放了一架車轅,等老大慢慢將船靠過去,就併力提起車轅走下台階。然後老大立起來,兩人一人一頭,將車轅抬上船,放下,正抵着秧寶寶的腳。那人直起腰,摸出煙來敬老大,老大接過一支,夾在耳後,那人又取出一支夾在老大另一個耳後,回過頭還要敬顧老師,顧老師搖搖手謝辭了。於是那人便上岸去,船又離了埠頭。
現在,老大的一邊一個耳朵各架了一根香煙,好像耳朵上又長了一對耳朵,就變得不那麼兇惡,而是有些滑稽。可小毛還是怕他,一動不動。秧寶寶可不管他,從船幫俯身下去,將手浸在水裏。被太陽曬暖的水滑絲絲地從指間溜了過去。因為車轅壓了船,船並不晃動,老大也沒有看他們。所以,小毛也學着去划水了。這樣,就可感覺到船速,其實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緩慢。前邊又有一個埠頭立了人,身邊是幾罈老酒,上了船,再接着走。走過一帶寬闊的水面,忽然,耳根“刷”地靜下來,機器轟隆,鴨鳴,全都止了。前邊,兩岸相近處,柳樹幾乎攜起手來,底下是一彎石橋。周家橋到了。
此時,可聽見漿下的水聲了,嘩嘩的,一股一股,船進了岸間。有清脆的剪聲――剪螺螄的尾巴。船靠在一個埠頭,顧老師與老大交割了船錢。正在淘米的女人欠了身子,讓船上人上岸。
近午時分,岸邊木廊下,聚了幾個人,在看盆裏的活魚。顧老師帶了兩個小孩,走進一條巷子。巷子一側拉出一個涼棚,底下襬着肥皂,草紙,火柴,膠鞋一類雜物,店主在棚下捧一大碗麪吃。石板路就好像用墨線勾過一般,黑是黑,白是白。有女人拎了醬油瓶迎面來,問他們找誰家。顧老師告訴她,女人“哦”了一聲繼續走自己的路。顧老師帶他們從巷口拐過去,進了又一條橫巷。巷口是個裁縫鋪,窗户裏望進去,只見一桌面的布料,上面放了一把木尺,還有一塊滑粉,裁縫跑出去了。這條橫巷的盡頭有一扇鐵皮門,門口覆了些藤蔓植物,那老友就住在裏面。
老友其實算得上顧老師的老師,要比顧老師年長,卻不讓顧老師叫他老師,説無以為授,何以為師?顧老師就在他的名字“仲明”後加一個“公”字,為“仲明公”,表示敬意,聽起來就像一個古人。事實上呢?老友要是古人,也是個古代的種田人。他是橫寬的身板,臉形也是橫寬的。吊梢眼,平顴骨,短鼻樑,與本地人的臉不太一樣。關於這個總是,老友是做過一番研究的。他查證道,歷史上此地曾經有過北人遷徙過來。應該是元代,忽必烈打天下,蒙古人進了中原。《南村輟耕錄》裏,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延佑年間,蒙古大官來到浙江巡察,此地的蒙古移民,訴苦説水土不服,要求安排去別處居祝因為這些移民全是叛黨,所以蒙古大官便不客氣地拒絕了。老友自稱就是這幫人的後代,並且説,凡是能從遷徙中傳下來的血脈,必是非常強壯。果然,老友他特別健碩,皮膚髮出桐油的光澤,花白頭髮推得極短,顯露出巨大的頭顱,捲起來的白襯衣袖口裏,伸出的小臂,肌腱結實有力。要不是耳聾,真看不出他是七十多歲的老者。也因為耳聾,他説話就很響,那嘹亮的喉嚨,就又忒不像老人了。
就這樣,顧老師和老友吊了喉嚨敍舊,隔院聽了會以為在吵架。秧寶寶和小毛坐在一邊吃花生,喝炒米白糖茶。老友的老太在灶間炒菜。
老友家的這個院落是從大院裏隔出來的一個小偏院,另外開了門,裏面的格局就有些繞。門朝西,進去,走過一個極窄的過道,朝北拐,拐進一個低矮的門洞,頂上是誰家的屋,聽得見咚咚的腳步響。要是有興趣,踩一個凳子,仰起臉,眯眼從頂上的木板縫裏看,能看見那走路人穿的什麼鞋襪。走出去,再朝西過一個門,便見有一個小小的,三步深,五步寬的院子。院子後面,是兩間東廂房。這就是老友家的院子了。院子雖然小,花草卻很茂盛,種的最多是藤蔓植物,爬得滿壁滿牆,中間偶有一些花朵,粉紅的薔薇,粉紫的紫藤。院中央,有一個大石鼎,內外都布了綠苔,裏面養了金魚。秧寶寶和小毛,吃喝完了,就過來看金魚。小毛一直貼着秧寶寶,秧寶寶也由他去,好像到了這個陌生的地方,顧老師又不管他們,就剩了這兩親人,要相依為命了。看一會兒金魚,老友的老太倒過來找他們,端了半淘籮毛豆,請他們同她一起剝毛豆,一邊給他們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紹興人到上海,看見外國人欺負黃包車伕,飛起一腳,正踢在外國人心口窩,當場吐血,躺倒。這時候,紅頭阿三,就是印席巡捕趕到,將紹興人捉進巡捕房。巧得很,當班理事的正是一位紹興師爺,一對口音,兩人對上了,立即起了同情心,決意要放他,就問道:你可曉得三十六?紹興人一聽,就明白了,不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嗎?連忙回答:三十六我曉得的。紹興師爺一拍桌子:把三十六替我喊來!立在旁邊的巡捕,以為紹興師爺是讓他去找同案犯,就讓他走了。事後,師爺反倒有理了,問那紅頭阿三:人呢?怎麼不回來了?去尋啊!這是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也是講紹興人到上海,不過,這次到上海的,是一個師爺。
紹興師爺想到上海去玩玩,開開眼界,這天就去了。身穿土布長衫,腳穿布鞋,頭戴秋帽,在馬路上逛來逛去,看見了許多新奇東西,不知不覺就以了中午。來不及回親戚家中飯,就走進一片二層樓的麪館,上了二樓,挑了個雅座。一位堂倌過來問他吃什麼,他説吃碗陽春麪。堂倌本來就看他土氣,又聽他是吃陽春麪,立即趕他下去。原來有一張公告,上面寫明,吃大肉面,樓上雅座請,吃陽春麪,樓下請。紹興師爺再看一遍,發覺公告上並沒寫吃小肉面應坐何處,因此,他就搬條板凳,橫在樓梯中間坐下,聲稱來吃小肉面,把顧客全堵在樓梯兩端。不讓他堵,他就講他的道理,結果扭進了衙門。審判官也以為他的道理對,把老闆判打四十大板。從此,上海人再不敢小看紹興人了。這是第二個故事。待要講第三個故事時,老友在那邊叫道:老太婆,上酒來!
老友喝了半斤黃酒,便起身離桌,到另一張臨窗的案上,鋪開了紙。顧老師曉得老友是要作畫了,也跑過去,替他研墨。小孩子本來吃飯就沒耐心,這時候就跟着過去,立在一邊看。此時,老友的臉膛紅通通的,眼睛潮亮。他從筆架上挑了一支粗筆,硯台上一滾,將顧老師磨出來的那點墨汁全吸進去了。先停着,那墨因為濃,並不往下滴,只是將筆毫漲得發鼓。忽然,迅雷不及掩耳地,一送筆,紙上一團濃黑欲滴的墨跡。幾乎能感覺出,老友他慢慢地運了氣,呼吸變得平緩均勻。他側着筆,用按扁的筆鋒,細細地描出一線。真想不到啊!一雙種田人的粗手,畫出這樣細緻流利的墨線。一朵荷花出水而來。老友在畫底下籤上落款,年月日,又蓋上一個鮮紅的印章。顧老師輕輕地揭起來,放到一這,這邊又鋪開一張。這一加是滿塘的荷花,角角落落都鋪滿了,千株萬株的氣象。顧老師在旁説了一句:此是盛秋之時啊!老友就説:你是懂我的。接下來的一幅,則是殘荷了。可殘相也很好,疏朗的葉梗,錯落地搭着,其間透着光。再下來,就是一池的蓮蓬了。
老友説:這幾幅算我送給令愛,開張志喜,下一回畫了,再與她拆帳。老友看看秧寶寶和小毛,又説:這兩個小人兒很乖,我一人送一隻秋蟲。説罷,動手裁下兩頁尺方,換一支小筆,平了筆鋒,在紙上扁了幾回,就出來一隻青蛙,蹲在一張荷葉上。再一張,淡淡劃了幾道,尖起筆,飛快地寫了一個字,寫畢,卻不是字,是一隻蟋蟀,在草叢裏聽動靜。將畫好的畫鋪開在牀上,案上,眾人回到桌上繼續吃飯。酒再温起,菜再熱上,吃了一時,忽有人來,問是不是有從華舍來的客人?因有一條船三時多往那裏去,要不要搭乘。本來打算乘三輪車回去的,但畢竟土路不太方便走,有船自然好,趕緊答應下了。一看,時間已是下午二時半,就加快吃喝。老友正在興頭上,新得的幾張碑拓還未給顧老師看,就留他們住一宿。顧老師説:我倒不要緊,兩個孩子第二日一個上學,一個上幼兒園,今日必得回去去。老友説:那樣,你留下,小人兒回去,就這麼定了!一想也無甚不可,於是,就催小孩子快吃。這邊,老友取來一截毛竹筒,中間的竹節已經鑿通,將畫卷起,裝進,兩頭用蠟紙蒙上,紮上細繩。老太裝了一小籃鮮菱角,再有一聽上海奶粉,又讓每個孩子手裏握一把蓮蓬,一起送他們出了門。
船已經停在埠頭下了,老大還在茶館喝茶。讓兩個小孩上船,坐好,東西安置妥了,三個大人就在岸邊説話。柳絲拖下來,直垂到水裏,婆婆娑娑的,全是影。等了一時,過來個人,穿尋常衣服,但頭髮茬子裏有幾排香眼,才曉得是個和尚。他笑嘻嘻地走近埠頭,請各位“施主”讓讓,便下石階上了船。原來這船是專送和尚去華舍邊上的王安婁做佛事的。王安婁的村民們集資造了一座廟,明日開廟門,燒頭柱香。和尚説:遠來的和尚好燒香!自己先笑了。話説着,老大走了過來。換了一個,年輕一些,也面善一些。從顧老師手裏收了船錢,下來坐到船頭,不太恭敬地用槳戳戳和尚的背脊,讓他側過身坐,不要揹着他,難道不喜歡看他?於是,老大面朝船尾坐,和尚在老大腳跟前側了身子坐,再後邊是兩個小孩並排坐在船篷裏。槳一抵岸,漂走了。
這位老大很愛説話,問那和尚何方人士?在哪裏出家?師傅是誰?和尚嘆息一聲:這就説來話長了。然後,和尚就説了第一個故事:和尚從小沒有父母,就不知究竟是何籍貫,只記得是比此地更南邊更溽熱的地方,有蒲扇形狀,卻要大得多的葉子的樹,還有山。小時的事他都記不清了,懵懂得中,他是走在路上,大太陽頭裏,匆匆地趕路。卻不記得要趕去哪裏,又趕去做什麼。懵懂中,他像是病了,發很高的高熱,並且臉上起了無數的水泡。然後――記憶逐漸清晰起來――他昏昏沉沉地躺在泥地上,讓泥地冰着滾燙的身子,聽見有人説:這孩子得的是天花,要死了!他也以為自己要死了,飄飄忽忽地,覺得眼前亮得很,就像住在光裏面。這時,走來一個老和尚――説到這裏,老大插嘴道:你已經快死了,怎麼還認得出人?和尚説:我要講的是一樁奇事。老大不響了,和尚再繼續説下去:走來一個老和尚,看看他,將人橫抱起,抱進一座廟裏,放在一張柴牀上。然後,老和尚從一個罈子底下,摸到一隻蟾蜍,翻轉過來,,碎瓦片的刃一劃,肚子立時剖開,肚腸,血漿,咕嘟嘟朝外翻。老和尚雙手托起來,合撲在他臉上,你看――和尚抬起臉,朝老大跟前送了送――人活下來了,臉上一點疤都沒有。師傅,沒有法號,住的是無名的廟,拜的是無頭菩薩,唸的是無字經。兩人都沉靜着,看船下水的粼光。岸上的機器轟鳴聲不曉得什麼時候起來了,聽久了就不覺得有聲音。
靜了一會兒,老大再問,他師傅又是何方人士,哪裏出家,師傅的師傅是誰?和尚笑了,説才能大問得好,讓他想起了師傅與他説的一個故事,於是,和尚説了第二個故事:很遠的時候,有一個江西覓寶人,漫山遍野搜尋寶物。據説,他們江西覓寶人,都是各有各的寶脈,寶脈是老祖宗密傳下來的,傳男不傳女。在傳的過程中,發生偏差也是常有的事。這個覓寶人就不曉得是否有了偏差,他跟的這條脈,特別促狹,有時鑽山,有時涉水,再有時,轉來轉去又回到原地,搞得他暈頭轉向。寶呢?並沒看見。有時候,明明覺得地貌有些徵象,挖下去,卻只挖出些土和石頭。這麼尋着,離家鄉越來越遠。盤纏用完了,身上衣也爛了,腳下鞋也破了,看上去,不像個覓寶人,倒像個乞丐。比乞丐還要糟的是,這條寶脈引他越走越荒,老早離了人煙,討飯都無處討。他只得挖嫩筍,野菜,地老鼠果腹――老大又插嘴:那麼祖訓裏有沒有説:究竟是個什麼寶呢?和尚又笑道:老大不要急,你聽我往下説。於繼續往下説――有一天,覓寶人從一個老鼠洞裏挖出一把麥種,心想,種種看吧!就闢清一塊地,挖了洞,將麥種埋下去。既然種了麥,人就不好走開了,只得劈幾棵雜樹,搭一個棚,棚小的來,只夠他一個人盤腿坐裏面。就這樣,他等着麥種出土,抽葉,拔節,揚花,結穗。一季麥熟了,他已經忘了他要去哪裏,又去做什麼,他又種下第二季麥。就這樣,他一季一季地種了下去。有一天,來了一個人,竟叫出他的名字,原來也是一個同行,從這裏覓寶覓過去。他方才想起,他原來是個覓寶人,現在呢,他還是,寶已經覓到了,就是跟前的麥田。
這回,老大不那麼滿意了,他疑惑道:那他豈不是白白地忙嗎?江西難道沒有麥子,何苦吃那麼多苦,跑那麼多路來找麥子。和尚寬容地一笑:這麥子與那麥子可不同了。老大略略領會到其中有着什麼玄機,不再聲響了。這時,華舍也到了。船穿過橋洞,讓開船隻,停在老街底下的埠頭,讓兩個小孩上了岸,船再要走一截。
秧寶寶看看小毛,再看看腳底下一攤東西,並沒有發愁。她在心裏將東西歸了歸,便行動起來。先將她與小毛手裏的蓮蓬,莖對莖所了結,掛在自己的脖頸上。然後將一聽上海奶粉交到小毛手裏,讓他抱着。自己一手託着藏畫的竹筒,一手提鮮菱角。最後,她對小毛説:我騰不出手攙你,你要用眼睛看牢我,跟我走,要是走不快,走掉了,我不管的。小毛本有些怕她,又是在如此形勢之下,自然是並足勁,緊跟着她不放。兩人一前一後穿出老街,走到新街。菜市場口上喧嚷得很,是一天裏又一個熱鬧的時刻。他們在熙攘的人羣裏擠着,因為負重,不及躲大人們的腿腳,好幾次被撞着,小毛卻一步沒有拉下。秧寶寶雖然嘴上説“不管”,心裏還是顧念的,背上好像長了眼睛,不肯讓小毛看不見她。走過菜市場口,兩人才鬆了口氣,再走一會兒,就看見教工樓。過了水泥橋,徑直進到“閃亮畫廊”。
眾人正聚到店裏,看壁上的畫,見這兩個小人這般形狀進來,不由一驚,問外公在哪裏?秧寶寶將事情説了一遍,於是,大家先是罵顧老師,再是罵老友,接着就誇獎秧寶寶,當然,小毛也不錯,很聽話。秧寶寶被簇擁着,揭開竹筒上的蠟紙,抽出畫來,展在大家面前。人們看一幅,驚一遍,看一幅,驚一遍。再看那兩幅小的,都笑了,説很像哩,像什麼?像這兩個小人兒唄!青蛙是小毛,鼓頭鼓腦;蟋蟀呢,那麼伶俐相,活脱是秧寶寶。閃閃愛惜地將畫卷好,等顧老師明天回來就託裱,然後上牆。閃閃特別對秧寶寶説:你的畫當然歸你,我只是掛在牆上,讓大家看看,不賣的,你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帶了去。秧寶寶自然沒有理由不同意,再説,就像一物降一物,小毛怕她,她怕閃閃。
等顧老師將畫託裱好,閃閃特地請人做兩個鏡框,將兩幅秋蟲裝了框,門的兩邊各掛一幅。這兩邊牆是兩個榨條,沒有掛布幔,而貼了花紙:米老鼠,唐老鴨,花仙子。在五彩繽紛的牆上,就掛了兩隻秋蟲,專門吸引小孩子的。可是呢,大人也喜歡看這邊。看一會兒,就要笑一聲,説畫得“活”。
現在“閃亮畫廊”裏滿滿當當,四壁牆是四重天地。站在中間,轉一轉方向,就換一重天地。鎮上的人都來看,連妹囡也悄悄來過了,放下一顆心。畫廊是畫廊,影樓是影樓,井水不犯河水。等到大家都來過,看過,店裏便冷清下來。沒有人來買。曾有一個人來,問是否有賣菩薩。還有一個人,熟人,來買顧老師的“壽”字,老母親過八十大壽,掛牆上用。顧老師自然不肯要他買,臨時寫了送他。這一天,卻來了一個人,這人是誰?就是抄書郎。
抄書郎依然是一身黑,黑襯衫外面再罩了件帆布背心,上上下下有無數口袋的那種式樣。他摘下墨鏡,在手掌心裏輕輕敲着,環顧四壁,看了一圈。最後指了西牆上一幅歐洲風光的油畫印刷品説,拿下來看看。閃閃頭也不抬:此地不賒帳。抄書郎笑嘻嘻地説:誰人要賒帳,看看不可以?不是説顧客就是上帝嗎?閃閃説:儘管看。抄書郎碰了釘子,卻不動氣,還是笑嘻嘻地,在店堂裏兜着圈子看。閃閃,陸國慎,抄書郎,都是一個班上的同學,抄書郎曾經對閃閃有那麼點意思,閃閃哪裏會理他!抄書郎看了幾圈,還是指着那張畫説:買一幅。説罷就向桌上放了一張五十元的紙幣。閃閃倒一怔,沒想到開張頭一筆生意,是與這個人成交的。要説同學間,怕是這人最落魄了。她立起來,將那幅裝了框的印刷品取下,交給抄書郎。等他走出門,又將那張紙幣舉起來,對了日光照照。下一日,有同學來玩,説起來,方才知道,抄書郎也發跡了,在給個老闆做跟班。日日坐在老闆的汽車裏,進進出出。老闆上車,他關車門,下車,開車門。老闆要吃飯,他去訂座,點菜,買單。老闆要唱卡拉OK,他去找小姐。就這樣,他成了鎮上第一忙人。
這是一段轟轟烈烈的日子,有許多事情交疊着發生。就在閃閃忙着開店的時候,三樓的住户有了變動。原來的一位老師,全家搬出了。他兒子在外面買了房子,接父母老小出去住,空下的房子出租給了外鄉人。這是來自東北的四個老闆,推銷藥材和山貨。每天早上,四個人西裝革履,手裏提着裝樣品的拷克箱(密碼箱),站在鎮碑那裏等過路中巴,往四鄉八鎮去了。傍晚,又紛紛在鎮碑那裏等過路中巴,往四鄉八鎮去了。傍晚,又紛紛在鎮碑那裏下了車,穿過街,回到樓裏。過了一會兒,又見他們中間的一個或兩個,下樓來。這回是掉轉了方向,往鎮子裏面去,去買酒。每天晚上,他們都喝酒。很晚了,人們關電視關燈,上牀睡覺,就傳來他們的碰杯聲,還有行令聲:老虎,槓子,雞,什麼的。他們並不喧鬧,只是因為靜,所以聽來十分清晰。太陽好的日子裏,他們就會留下一個人,在陽台上翻曬藥材。從樓下看不見,只覺着有碎屑末子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還有苦澀的藥味,充斥在空氣裏。
有一個下雨天的晚上,大家都睡下了,忽聽有人敲門。小季起來開門,見是樓上的兩個東北人,端一口大號鋼精鍋,手裏握兩把卷面,還有一包木耳,説他們液化氣沒氣了,想借他們的液化氣下面。説罷就遞上那包木耳,硬讓小季收下。小季推託着,一邊讓他們進了門,房間裏頓時一股子酒氣。這時,閃閃也起來了,跑到西邊屋裏報告給李老師。於是,李老師,顧老師,還有陸國慎相繼起來,來到客堂裏。等那兩個東北人熟一大鍋麪條,走出廚房,只見一客堂的人披衣趿鞋,聚在燈下,神情嚴肅。訕訕地笑了一下,低頭就走,又走錯了門,進了廁所。回過身來,再訕訕地笑一聲,屋裏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李老師過去開了門,説一句:這麪條裏什麼也沒有,怎麼吃?其中一個就回答:吃撈麪條呢,拌醬油醋就得!氣氛略微輕鬆下來。送走兩人,關上門,大家不覺相相視而笑,各回房裏繼續睡覺。第二天早晨,三樓與東北人相鄰的那一家,遇見李老師説:昨夜裏東北人先是來敲他家的門,他家不開門,就下樓去敲李老師家的,聽見開了門,真是捏一把汗。李老師説:也沒什麼,不過是借煤氣用一用而已。那人就叮囑李老師小心,走了開去。
這樣,就算與東北人認識了。他們又上門送過一次鹿茸。這一回,李老師無論如何不肯收了,因為過於貴重。東北人也很堅持,説要不收就是看不起他們,又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李老師一家就是他們的朋友。看起來,那晚讓他們進門下面,雖然是件極小的事情,但是他們卻看得很重。最後,李老師還是沒收鹿茸,但收下一包枸杞子和一包人蔘片。後來,李老師用枸杞子和參片燉了一鍋雞湯,家裏的小孩子都不愛吃,嫌湯裏有藥味。分了半鍋,讓小季端到樓上送東北人。下來後,小季説,其實三樓只租給他們一間屋,另一間放了東西鎖着。於是這間屋裏又要堆貨,又要睡人,因怕貨受潮,就都架在牀板上,人倒是睡地鋪,中間還要擠一塊地方走咱。屋子裏又是灰濛濛的,是藥材山貨蓬出來的塵土。吃的很是混雜:菜,土豆,肉,葱,蒜,蘿蔔,茄子,熟雞塊,十三不靠的東西煮成一鍋,就這麼下酒下飯。酒是喝得真多,沿牆都站着酒瓶子,而且都是白酒。經他描繪,這些外鄉人是過着一種飄零的生活,雖然是在創業,可終有落拓這感。
現在,他們有時會到“閃亮畫廊”裏來玩玩。其中一個,會些木匠活,就幫着做了幾個鏡框。他有些輕蔑地掂掂那些木條子,説他們家鄉燒火的柴半子都比這木頭像木頭。他們都來自東北的一個林區,如今要保護山林,停止伐木,林區效益的大滑坡,許多人下崗。而他們這些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的,也很難找到工作。幾個同學籌集了些本錢,出來闖世界了。一走幾千裏,沒有賠錢,可本錢也沒有回來,光夠掙些吃喝住的開銷,不管怎麼説,也算自己養活自己了。總之,過一天算一天吧!閃閃便勸他們不必灰心,不是年輕嗎?奮鬥幾年,定會有成果的。他們雖然並不怎麼相信閃閃的話,但在這樣孤寂又茫然的處境裏,一點點好意就可使他們感到鼓舞。於是,他們樓上樓下,就結成了友誼。
李老師家人多,他們分不清關係,年齡輩分是看得懂的。兩上長輩分別稱“顧老師”和“李老師”,年輕一輩的,凡男的都叫“大哥”,女的則叫“大姐”。兩個小綠豆芽子,就直呼其名了。他們東北口音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只是某些字詞後面帶着少許拖腔,有了方言的意思,卻感覺纏綿。大家都喜歡聽他們説話,相當書面。不像江南地方的話那樣刁鑽。他們對某些事物的形容,又帶着那個遙遠的東北地界的生活圖畫,是大家感到新鮮的。他們不懂為什麼人們聽他們説話時老是笑,可他們喜歡看人們的笑臉,從中感受到歡迎和熱情。這個小鎮子在他們眼裏是相當逼仄的,又那麼潮濕,空氣裏壅塞着一股子古怪的腥臭。語言是拗口的,舌頭不知是怎麼拐的彎,發出侷促的聲調。食物也是奇異的,似乎有一種變質在其中。比如那穿街走巷叫賣着的“莧菜梗”,發着“海菜光”的音,還有“黴千張”,那樣偏狹幽微的味覺,一切都顯得暖昧。要不是,要不是有這一家人,他們就真是非常的抑鬱了。現在,多少,漸漸地,景物在明朗起來,就像從霧裏面一點點凸現起來。
他們畢竟是客人,所以就是謙恭的。這家的老小,都是他們的導師,教他們這兒,教他們那兒。連那個寄養這裏的小丫頭――他們慢慢地也弄懂了其中一些關係,這小丫頭時常帶小學生似的,領着他們一行人去老街裏面看腳划船。那走船的老大幹癟得像一隻猴,可神情卻那麼凜然。船呢,也是陳舊灰暗的,等到遠處,突然變得輪廓清晰,這才發覺它的造型是那麼具有古意:簡約,質樸,精緻,動力部分的原理則稚氣天真,卻又管用。水道真窄啊!可阡陌縱橫,也要全局地看,那就是相當壯觀了。還有水邊的房子,快成瓦礫堆了,可那瓦縫間的泥裏,卻開出花來。這些座橋,玩意兒似的,少了它們就不行,人來車往從哪裏過?所以,這些橋就好像座座都是恩重如山,刻着感恩戴德的名字:共濟橋,勝德橋,仁公橋,善人橋,他們確實很受教育,在這人口密匝的地方,看到了一種由來已久的生存大計。
在這江南地方,他們辨不清方向。路是彎曲的,房子也不是正南正北,他們坐在汽車上,開着開關就轉了向。轉到背面去了。眼中望出的景物,又是如此零亂,雜沓,擁簇,又重複,難以辨別其中隱匿的各自特徵。這些鎮子,捱得很近,多是依着河段沿出一條老街,老街的外圍則是新街。新街倒是有些和他們那裏面目相近了,寬闊的水泥路面,路邊的臨時搭建的店鋪,偶有一些也像是臨時建起的樓房。但這些新街在這裏有一種粗暴干涉的性質,硬生生地切開了景物稠密的地面,這就又和他們北方不像了。他們的貨在這裏並不太受歡迎,都嫌它們太過熱性,容易上火。此地人都有些內熱,濕重,更喜歡一些大涼的藥材,比如黃連,靈芝,什麼的。因為潮氣重,他們也需要驅寒,但在驅寒的同時,還是要注意濕熱。適用一些中性的,温和的藥材,比如黃芪。他們的脾胃也是幽微的,不適合大開大闔的進補。所以,東北人在這一帶的生意並不見好,隨時準備離開,去下一個地方。至於下一個地方是哪裏,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考慮,走到哪兒算哪兒。幾千裏的路,就是這樣走下來的。
暮色降臨時分,他們倘若回來得早,站在陽台上,看着空氣裏漸漸呈現出灰藍的顏色,極有浸染力地吸入許多細節,天地成為一色,陡然間開闊起來。這一回,真有些像他們家鄉景色了。但這一刻並不長,等灰藍顏色中,灰勝於藍,藍再勝於灰,一色降一色,最終成為墨色,就有一些細碎的聲音打破他們的幻覺。那是一些蟲鳴聲,不像他們家鄉,是合唱,這裏,多是獨唱和重唱。空間又分割成零碎的局部。還有各家門裏,碗筷的丁當聲,小孩子的啼哭聲,貓叫,門響,檐上的滴水。怎麼這麼多的聲音呀!什麼物件都會出聲似的,都是小蟲子,唱着獨唱。伶俐的口齒,清泠泠的音質,嘁嘁喳喳,可真鬧啊!這些聲音,還似乎有着照明的功能,本來是暗的,有了它們,卻有了一層微明的光。那不遠處的真正的燈,霓虹燈,紫色的“華舍大酒店”幾個字,倒顯得昏沉沉的。下弦月還沒起來呢,房子,田地,地裏的秋季作物,倒顯出輪廓。鎮碑也顯出了輪廓。這地方就是有這點神哩!
這小鎮子的夜晚,不是如他們家鄉那樣的大塊大塊的,而細長細長。他們喝了多少酒,才將它擠過去一丁點兒。是因為貨多少走出一些,還是叫左鄰右舍的煙火氣燻的,屋子裏那一股辛辣的藥味,和山貨的乏土味,淡下去許多,取而代之的是油醬味,醃菜味,腐乳味,衣服上的肥皂味。尤其在這細溜溜長的夜裏,濃得很,填塞着虛空。忽然,有一些輕盈的鈴聲傳來,嘁裏喀喳的,是閃閃店裏的風鈴。這聲音真就是帶顏色的,粉藍,粉紅,粉白,間着亮光,是小鈴鐺裏的小錘子,一悠一悠。過了這麼久,其實閃閃才關店門呢!這店,是個小世界,與外邊截然不同的。説它是店,它其實更像幼兒園。走進去,都變成了小孩子,而閃閃,則是小孩子的老師。她坐在迎門放的桌子後邊,面前是一堆彩紙,尼龍緞帶,碎花布,花團錦簇。那個秧寶寶呢,是她的使喚丫頭,立在一邊打下手,沿着圖樣剪着什麼,或者往白卡紙藍卡紙上貼着什麼。這間店鋪被他們裝飾得越來越鮮豔,四壁都掛滿她們的作品:布貼畫,絨線畫,風鈴垂在房間上方,還有一個罈子垂着,裏面蓬蓬勃勃插了一束稻穗。他們這四個人,站在裏面,侷促得很,生怕將什麼東西弄壞了,就站在門口,一半黑裏,一半光裏,説着話。
他們告訴閃閃,在他們家鄉,有一種樺樹的樹皮,揭下來,可以寫字畫圖,倘要做成一幅工藝品,在這裏一定很稀罕。還有,刨花。林區有一片工藝品廠,專用刨花做成畫,也很稀罕。從樹皮刨花,他們説起了森林,冰河,冰燈,火炕,韃子香,映山紅,説着,説着,不由激動起來,有一股巨大,磅礴的氣象,鋪天蓋地而來。屋裏的人靜靜聽着,雙方都感到天地的遼闊,世界的大。他們都是生活在世界的犄角里的人,寸步步邁出,便覺得生得駭人,生得驚心。可現在不要緊,在這五色斑斕的小屋子裏,很安全,什麼都駭不着他們。這小鎮子黏纏澀滯的夜晚,變得流暢起來。
國慶節頭天假的上午,東北人相幫着替“閃亮畫廊”做個燈箱。鐵條焊一個架子,再是木頭打一個框子,嵌上毛玻璃,裏面接了電源,裝一盞燈。秧寶寶和東北人逗嘴,學他們説話,把“人”説成“銀”。東北人也學她們説話,把“沒有”説成“嗯紐”。兩邊都學不像,又加上故意歪曲,就發着古怪的音。忽然聽有人喊“秧寶寶”,扭頭一看,對面開過一輛中巴,一對下車的男女正向自己走來,竟是爸爸和媽媽。秧寶寶一怔,接着卻轉身走進樓道,上樓進門,將門在身後“砰”地一摔。過了一會兒,爸爸和媽媽也上樓來了,一邊敲門一邊喊“秧寶”。秧寶寶早已走過陽台,到西邊屋裏坐着了。結果是李老師走出去開的門,將他們邀了進來。爸爸説:秧寶寶不睬我呢!李老師説:秧寶寶是生氣,氣你不來看她。就走回去拉秧寶寶過來。秧寶寶一徑低着頭,不看她爸爸。媽媽將她拉過去,她還是不抬頭,眼瞼裏,有爸爸的一雙腳:棕黃色的軟皮船鞋,鞋口有一道折邊,邊上綴一顆銅飾釦,裏面是黑色隱條的尼龍絲襪,半掩在一角褲管底下。褲子是米黃色,褲縫筆直的西褲。顯然都是新的。爸爸穿了新衣服來看自己,秧寶寶心裏便有些觸動。
而且,爸爸不像媽媽,對李老師那麼刻薄,他説了許多恭敬的話語。説李老師比他們會養小孩子,秧寶寶不是長高了?而且,也漂亮了。這又使秧寶寶對爸爸原諒了一些。爸爸帶來比媽媽上兩次來加起來還多的東西,有布料,人蔘茶,餅士,藕粉,黃楊木雕的龍,堆在茶几上,滿滿一幾。秧寶寶再一次對爸爸滿意了,漸漸地抬起頭來。這時候,爸爸的眼睛已經從她身上移開去,與李老師很熱切地談着話。談自己的生意,談在外謀生的苦處,談目下政府給生意人的政策與限制,同行間的競爭――不是我不想秧寶寶,他説,隨即看了秧寶寶一眼,秧寶寶要轉臉,已經來不及了,爸爸趕緊地笑一笑,帶着討好的意思――實在是抽不出身來,爸爸繼續説。這一瞥,秧寶寶已經看清爸爸的臉,有些不像了,黃,瘦,顴骨高了出來,下巴卻長了。新衣服並沒有使他好看,反而,加重了憔悴的面色。心裏又是一動,決定不再與爸爸作對了。爸爸説,這一回國慶假期,他下決心,諸事放下,全家在一起過個節。李老師就問:還回沈婁去嗎?媽媽接過話頭説,沈婁就不去了,上次回去,見那老屋已經朽得不成樣子,他們去柯橋,住賓館。秧寶寶就又是一振。
李老師留他們午飯,爸爸欣然答應。於是,李老師便和陸國慎一同商量飯菜。小季領了任務,直奔菜市常這家人忙着待客的午飯,秧寶寶就領爸爸媽媽下樓看閃閃的店。此時,她已經與爸爸和解,讓爸爸拉着她的一隻手。爸爸自然對閃閃的店大加誇獎,説這店要放在上海也不遜色的,自然,在此地不免是超前了一些,只怕要受冷落一個時期,等鎮上人趕上潮流,便會興隆起來。爸爸看完訓,很快就參加到製作燈箱的工作中去。新西裝一脱,捲起白襯衣的袖子,蹬上了扶梯,去接電源。這利索和能幹的樣子,使秧寶寶又看見了那個熟悉的爸爸:幽默,機智,有人緣。到底人多,燈箱很快就做成了,試了試,效果十分神奇。這是一個別致的燈箱,用的是髮廊門前燈柱的原理。方形的燈臬,四面玻璃現着聖誕樹,紅頂小房子,馬車,趕車的戴紅帽子老頭,上方是雪花。裏面的燈一亮,轉動起來,雪花就飛舞着,飛舞着。還不是夜晚呢,就有人轉攏過來,點着燈臬上的畫問,是什麼樹,誰家的房子,那老公公又為何穿紅的。閃閃不屑於回答,只是讓人們離遠些,別碰了燈箱。秧寶寶的爸爸便與人答道:樹叫人字樹,屋是你家屋,至於老公公為何穿紅,你問他自己好了。於是,大家就鬨笑。秧寶寶偷眼看閃閃,見閃閃也在笑,心裏十分快活。
將門前收拾乾淨,人漸漸走散,就到了中午飯的時間。李老師家因為有客,飯自然是晚了。年輕人就聚在客堂裏説話。爸爸的秉性就是和誰都説得上話。這時候,同小季,還有紹興回家度假的亮亮,一同説起了音響,喇叭,功放,家庭影院。爸爸説,這些東西就好比結婚談戀愛,雙方不於在錢多錢少,也不在於好看不好看,還不在於門第高和低,就看彼此調和不調和,調和不高和就看如何搭配了。爸爸説他有一個朋友,化了十萬塊錢,聲音聽起來還是渾,而另一個朋友,只化了八千塊錢,卻很好!聽的人就問如何配?爸爸説這他就不懂了,但是,倘若他們要配,他可以請他的朋友寫一張菜單――這種配方,行話就叫“菜單”。媽媽聽不懂他們的話,跑到灶間裏幫忙。李老師説,你是客人,如何好叫你勞動?硬推她出去,她執意不肯,李老師就讓陸國慎陪她去説話,反正這裏也好了。於是,陸國慎拉媽媽到自己屋裏,兩人很秘密地談生產和哺乳的經驗。等酒菜都上了桌,李老師差秧寶寶喊媽媽來吃飯。走過去,進了李老師的房間,正聽見陸國慎説,就想生個秧寶這樣的囡。秧寶寶就停下了腳步,隔牆喊一聲:吃飯了!
總之,爸爸媽媽這一次造訪李老師家,真是十全十美,挑不出一點缺點。這一天呢,也是十全十美,從上午到下午都是融洽和快樂的。午飯從近一點開始,吃到三點才結束。年輕人喝起酒總歸是魯莽的,真刀實槍地拚。顧老師就出了幾個雅令,讓他們拼詞對曲,自然都不會,只得退一步,讓大家猜謎,誰輸誰喝。猜謎語,誰怕?連小毛都出了一個: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河裏看不見。當然,這是不用猜的,明擺着的事情。當然,誰也不會允他喝酒,用筷子尖蘸一蘸,點點舌頭罷了。反正,這下子熱鬧起來,都搶着出謎,再搶着猜謎。可到底是顧老師有學問,出的謎難猜。他出了一道,總共四句:四四方地一坪,有人有物有山林,細看日月雖然有,歷盡千年不見星。這四句話耽擱了不少時間,猜得脾氣都上來了,還是猜不出來。最後,每個人都罰了酒,請顧老師交代了謎底。謎底是什麼,兩個字:契約,就是今天講的產證合同。“四四方方地一坪”,指的是紙;上面有甲方乙方的姓名,可不是“有人”;合同裏所約定的東西,或就是地畝樹木,則是“有物有山林”;“日月”其實是指年月日裏的日月,星星當然是不會有了;要緊的是“歷盡千年”這四個字,真正説話了“契約”的性質。雖然只是紙一張,可是牢靠得很,誰也犯你不得。秧寶寶的爸爸説:可是如今產權都是有限的,註明時間,十年,二十年,連國家承包給農民的土地,都不過百年。所以顧老師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古老的過時的謎語,他也喝了一口酒,自己認罰。
不知不覺地,酒都喝多了,尤其是幾個男的,不勝酒力,紛紛躺倒。爸爸就在秧寶寶的小牀上,睡熟了。等他一覺醒來,天已暗了。李老師再要留他們一家晚飯,無論如何不能應了。一是晚飯後,怕沒了去柯橋的中巴,二是,中午吃的還沒消化,如何又吃得下?於是,三口人收拾收拾,站在陽台上,遠遠看見一輛往柯橋的中巴,趕緊下了樓去,正好迎手招住,上了車。從車窗伸出頭去,看見那一家都站在陽台上,往這邊看着,漸漸地看不見了。
這日暮時分往柯橋去的,沒幾個人。對面過來的車上,卻是很滿。應該是意興闌珊了,卻並沒有,因為還有下一幕等着開演呢!河塘裏的水變暗了,汪着幾攤金,像油一樣,從某個角度放着光。稻子結了懲,頂上浮着一片青黃,密匝匝的,這裏一方,那裏一方。在矮壯的稻子上方,是格外高闊的天空裏,染得四處都是。路面上浮了一怪,車裏頭也泛了一層濛濛的白。人好像在煙裏,這就是暮色。車,沿途還是開關着門,極少有人上,車門砰砰地空響着,也是蒙在煙裏,隔了一怪,卻又清晰得很。公路上寂寥了些,有時候,一輛拖拉機突突地駛來,車斗裏空着,跳跳着過去了。偶有幾架自行車,迎風騎一段,下了公路,不見了。車裏頭總共七八個人,亦都不説話,由着車顛簸着身子。車開得飛快,有幾次騎着了坎,將人彈起來,再落回來。越近越柯橋越快,曉得不會有人上了,車門也不開了。捲了一層土,陡地停在了街沿,柯橋到了。秧寶寶其實已經瞌睡着了,木木的,讓媽媽牽着手下車。站在街沿上,有無數車從面前過去。懵懂中,覺得這情景有些熟悉,又不知是何時經過的。來不及想,已被爸爸媽媽扯着從車流中過到路對面。路對面的商店,大多打了烊,從小街穿過去,可以嗅到水的腥氣,便曉得接近老街了。天大白着,卻有幾盞燈亮起了,反而增添了夜色。人,還是多,當然不是熙攘,可也是來來往往。河裏倒是乾淨了船都回家去了。有一些印象,慢慢地回來了,那是又嗅到了一股氣味――大肉饅頭的氣味。發酵麪粉的酸甜,高了醬油的肉餡的鹹香。如今嗅來,有一些飽和膩。瞌睡跑走了。秧寶寶掙脱媽媽的手,自己走在前面,心裏説:又不是沒來過的!
不像了。她走逼仄的院子,走上台階,進了轉門,自動門開了,走進去,穿過大理石地面,來到電梯口。眼睛裏都是亮,晶瑩閃爍,一時辨不出細部,只看見電梯鍍鉻的門上,映着自己模糊的影。然後進了電梯,電梯上方的液晶顯示,靜靜地翻着數字。終於停住,開門,走出去。三個人一點聲息沒有地走過紅地毯,在走廊頂頭的門前停祝爸爸摸出一張卡片,在門把手上放了放,把手上跳出一點綠光,一推,門開了。迎門的大半扇牆是一大幅畫,畫着半暗的天空。走近去,才知不是畫,是玻璃窗,映着柯橋的夜空。本是暗的,深灰的藍。卻有些浮塵,肉眼看不見的顆粒,叫些微光映着,便透黃了。在那灰,藍,黃的極深處,藏着星光,像人的眼睛,一點一點尖起來,看出來。秧寶寶已經到了柯橋最高的高處,“魚得水大酒店”的頂樓。
秧寶寶走近窗户,窗底下是一週沙發。她爬上去,跪着,手摸着沁涼的窗玻璃,就好像摸着了柯橋的天空。天空的遠處,有一座孤零零的塔吊,塔頂上一盞燈,靜靜地明暗着。柯橋沉在很低的夜色裏面,在那下面,是比較沉的黑,而且混沌。媽媽在身後打開了燈,秧寶寶的身影陡地跳進窗玻璃上的夜空裏。她看見自己,揹着亮,眼睛在幽深處閃着光。她與窗玻璃裏面的自己對視着,互相都不相信對方是真的似的,好像都在問:你是誰?在哪裏?房間裏面的燈,一盞一盞亮起在玻璃上,禮花一般,一爆,然後綻開,定住了。夜空一片墨黑,房間裏的一切,都跳到上面,變成一面黑鏡子。
雖然,據人説,夏介民的父親曾在上海開過小百貨鋪,母親呢,在小百貨鋪隔壁開了一個絨線社,可他卻是從小生長在深婁。和所有的紹興鄉下人一樣,他勤儉,刻苦,又精明。他不相信鯉魚能跳龍門,但相信螞蟻搬家,他的生意就是這麼做起來的。先是替人找要,有了本錢,再自己做。一開始,是與人合夥,再慢慢地,分出來獨立做。他不借錢,不貸款,也不賣房。他做生意是有當無的做,要賠也是賠進吃飯穿衣以外的一點餘錢。生意道上的人説他是“有限公司”,他説他是有妻有小的的人,不敢冒風險,要是早十年,他是連身家性命也敢押寶的。説是這樣説,誰信呢?人的秉性是天生就的,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大變。他也是和蔣芽兒的爸爸――蔣老闆有些像的。其實,紹興地界,多是這一類生意人,種田一樣地做生意,不惜流汗,甚至於流血,汗和血是自家的,卻不敢説大話,説大話是要兑現的。沒有實力,拿什麼兑現?那些蓋高樓大屋,買奧迪車,養小老婆的暴發户,有是有,是在寶塔尖上的那個尖。底下,大量的,還是這些老實肯做的中小生意人。當然,其中也是有區別的。蔣老闆的性子比夏介民要縮一些,倘不是山窮水盡,他是走不出這一步險棋的。然而一旦走出了,他就不回頭,一步一步走了下去。這時候,他的性子又耿起來了。夏介民比較中庸,走,不是非走不可,而是隨時可退。正因為隨時可退;才一步一步走了下來。前者是背水一戰,只可進不可退;後者是可進可退,遊刃有餘。在生意的成果上,前者要略勝一籌,但做人也要辛苦一成。
於是,夏介民在這些奔婆飄零的日子裏面,就要找機會犒勞自己一下。他訂了這最豪華的賓館裏最豪華的頂樓套間,租了一箱碟片,其中半數電影,半數卡拉OK,決定足不出户,享受三天。這樣的奢華多少是違反了夏介民勤儉的本性,可是生意場上的進出也多少找開了夏介民的眼界。他是個有積累的人了,本着賺十塊,用一塊的原則,他也是足夠承擔這三日的消費。只是,夏介發的見識畢竟還是有限,天生又是個不會玩的人,不曉得除去住賓館,天下還能有何等樣的幸福。夫妻倆擠住在逼仄潮濕租金卻貴得驚人的人家的偏廈側屋,或是臨時搭建的油毛氈頂鐵皮門臉後面的店鋪,甚至只是貨棧的一角,用舊牀單攔起,住上幾對夫婦,他們就商量着日後如何一家人團在一起,過幾日豪華的生活。來到柯橋,儘管是旅遊旺季,住宿費半折也不打,夏介民依然毫不猶豫地要下這個套間,爽氣地付了訂金。
當晚,三口人就進了餐廳。媽媽説沒有胃口,在房間裏吃些餅乾也罷了。夏介民説:住賓館,吃餅乾,被服務小姐撞見,牙齒也要笑掉了。於是,一家人出房間,乘電梯下到二樓。餐廳擺在圓形圍欄一週,從上面往下看,正是一樓大堂的中心。除去電梯,別有一彎寬闊的大理石樓梯通下去。餐廳裏大約有三成座,三人找了個靠欄杆的桌子落座,可看見底下的人走動。菜單是硬麪的長大的一本,翻開來,單是海鮮就是一面,燉品又是一面,鍋仔還是一面。菜名都很氣派:大黃蛇,象鼻蚌,蝦籽大烏參,等等。輪到點菜,點了幾個,卻都沒有貨。夏介民説:沒有貨,寫上去做什麼?小姐不饒人地説:這都是時令貨,要吃鮮活,全靠飛機送,冰箱裏不是沒有,冷凍的,你要不要?夏介民本想問:飛機停哪裏,停河埠頭嗎?但到底不想淘氣,壞了自家的興致。就將菜單一合,放下,問:你有什麼,報給我聽聽。報上來的倒都是鄉下的家常菜,炒南瓜,煎臭豆腐,葱烤鯽魚,這倒很中夏介民女人的意,實惠。不過,等菜端上來,她就不中意了,説沒有她炒的好吃,菜又撿得不乾淨,草梗都在裏面,不由譏諷道:豪華人原來是吃草。夏介民就説:草和草一樣嗎?稻草是草,白娘娘盜仙草的草也是草。逗着嘴,一餐飯就吃下來了。喊來小姐簽單,小姐卻要現付,説是餐廳與客房各是各,單立帳户的。夏介民只得付錢,一邊説:還是不接軌啊!小姐一撇嘴,不屑回答地昂然走了。
三口人離了座,沿大理石樓梯下去,向大堂的四周看看,見有一小超市,媽媽就要進去,説要買些餅乾。夏介民笑她,總是餅乾,餅乾,生怕吃不飽!母女兩人都笑了。進電梯,上去,回房間。開門一看,顯然又進來人服務過了。幾盞枱燈開了,牀罩揭去,被子折一個直角,熱水瓶裏也換了新水。三人都驚奇而滿意。夏介發立即動手查看電視音響有沒有接電源,抽出一張片子準備唱歌。秧寶寶和媽媽則裏外地看看。牀頭櫃底下有兩雙紙拖鞋,套在腳上,輕飄飄地,不敢着地,生怕一着地便要破。母女倆一人一雙趿着,小心翼翼地走。衣櫃裏有兩套毛巾布的浴衣,母女倆也一人套一件。上身才發現並不乾淨,有一些污漬,不曉得什麼樣的人穿過了又沒洗,媽媽趕緊呵拆秧寶寶脱下來,放回去。接着,又在寫字枱上,一本大皮革夾子裏,發現了印刷精美的信紙,信封,還有一個小小的針線包:繞了五六種顏色的絲線,線上插一枚小針。秧寶寶想收起來,又不敢,怕服務員要來檢查。但再又想,就算她們用掉了又如何?後來決定暫且放着,走時再帶上。趿着紙拖鞋,兩人蹣中山着進了浴間。浴間有一間廂房那樣大,迎門是一個衝淋房,衝淋房一側是一個三角形的浴缸,邊上有無數按鈕,不右作何用途。隔一個馬桶,對面是一長條大理石台面,嵌着兩個洗臉盆,台盆上方,是整面牆寬的鏡子。
媽媽對着鏡子停住了,好像不認得鏡裏的那個人了。良久,説了聲:這女人太難看!鏡前的燈,與頂上的燈交相輝映,又從滿壁的白瓷磚上反射照耀,一片雪白,纖毫畢露。臉上的斑痣,細皺,皮屑,全一覽無餘。媽媽不由抬起手,摩擦一下面孔。這時又從鏡裏看見了自己的手,枯黃,粗糙,乾裂,指甲邊都是倒刺。全身上下,簡直一無是處了。秧寶寶的注意力全在鏡台上的小東西,一排排的小瓶,顏色各異。綠色的是洗髮香波,黃色的是護髮素,乳白的是洗浴液。封套裏是一把白色的小梳子。盒子也有一排,香皂,浴帽,剃鬚刀,還有牙刷,配一管小小的牙膏。她忙不迭地打開一管,卻無論如何擠不出來,不知是何年何月的牙膏,都硬住了。秧寶寶還是珍惜地旋上蓋子,放好,決定回去時一併帶上,分給蔣芽兒一半。媽媽已經從鏡子裏將自己全部檢查完畢,終於發現並無大礙。頭髮是黑的,眼睛是亮的,牙齒還比較白,主要是皮膚。那麼,就抓住這幾天,狠命地養一養,不相信養不好。她打消了一些沮喪的情緒,重新振作起來,與秧寶寶一同欣賞着這些洗漱玩意兒。
現在,可以開始洗澡了。找冷熱水開關,找了一會兒。找好,調勻,一邊放水,一邊幫秧寶寶脱衣。媽媽發現秧寶寶手腳長了許多,因沒有發育,身上沒什麼肉,就顯得更長了,像一隻螞蚱。媽媽將秧寶寶的頭髮攏到頭頂,盤一個大髻,插上幾根大發卡,固定好。細看她的肩,背,腰,已可約略看出輪廓,是個高挑個兒的身子。秧寶寶坐進水裏,覺得人像是要浮起來,不由尖叫一聲。母女倆又將手邊的按鈕亂按一陣,有一回,水從頂上蓮蓬頭裏撒下來,母女倆一同尖叫一聲,再一陣亂按,水回到底下龍頭裏。又一回,浴缸四周忽射出無數股細流,尖尖地刺在秧寶寶身上,秧寶寶便像條魚似的躍起來,一邊大笑。下面一回,水是集成較粗的幾股,緩緩地衝擊着,秧寶寶就笑得好些了。
母女倆在浴間裏鬧成一團,夏介民自個兒在客廳裏也唱得很沸騰。他的嗓音本來不錯,有點小鋼槍的意思,可是一旦配上伴奏,就顯得多少有些音不準。自己總歸聽不出來,越唱越激昂,別人聽來就有些滑稽。所以,那兩人從浴間裏熱騰騰地出來,都捂着耳朵不要他唱。他偏要唱,過去奪他的話筒,只得讓給她們唱,不料更不濟。秧寶寶總是要高或者低半個音,沒一句合得上。媽媽呢,喜歡唱越劇,找了張《問紫鵑》,卻一句也問不上來,結果還是夏介民唱。經過一番親身演練,這時聽來就順耳許多,曉得卡拉OK唱來並不容易,需要歷練歷練。有人欣賞,夏介民更唱得入聲入調,一支連一支。而秧寶寶裹在雪白松軟的浴巾裏面,很快就睡熟了。
早晨醒來,秧寶寶是在媽媽牀上。爸爸睡對面牀,兩人還在夢鄉。房間裏很黑,只從窗簾的邊緣,透進一點模糊的光線,表示天已經亮了。在這點模糊的光線裏,房間漸漸地顯出大致的輪廓。這是什麼地方?秧寶寶定神想了想,昨日的一幕幕場景回到了目前。是從門前做燈箱,中巴上下來兩個人向自己走開開始,接連着,一浪高過一浪,終至高xdx潮,他們來到了這個柯橋的制高點,滿目晶瑩璀璨。秧寶寶不由合了閤眼,感覺到身下的柔軟。繃直身子彈了彈,身底下的席夢思微微波動了幾下。她又睜開眼下,再也不想睡了。今天還有什麼在等待着呢?她小心地掙出媽媽地懷裏,坐起來,赤腳在牀前摸索了一會兒,摸索不到紙拖鞋,乾脆不摸了,光腳下了地,走出卧室,來到客廳。
客廳已經大亮了,昨晚放的碟片,沒有收好人就走開了,空殼子和碟片,東一件,西一件地擺在茶几上。還有一攤瓜子殼,半封餅乾。爸爸的大皮鞋,也東一隻西一隻地扔在地毯上。秧寶寶繞過鞋,徑直向窗前走去。此時,窗户拉上了一長幅白色扣紗簾子,靜靜地垂地。透過白紗簾,可見天邊的朝霞,細長的,一道橘紅,一道粉紫,一道金白,一骨朵一骨朵的白雲,上下擠着它們,漸漸地洇開,彌散,顏色攪在一起,流淌得四處都是。秧寶形容詞撩開紗簾,所有的顏色向她跳了一跳,天空逼近了一些。這時候,她看見了天空底下的柯橋,亦好像是蒙着一層紗簾,那是霧氣。濛濛的霧氣之下,這灰黃色的大鎮子,有着一種奇怪的跳動的面目。這是由於街道里飛馳的汽車,工廠煙囱裏湧動的白煙黑煙,河道里緩緩行駛的船隻,笨拙地調着頭的塔吊,所有的細碎的枝節,全都騰騰地勃動起來。錯覺之下,它們似乎同時地移出各自原先的位置,佔領了鄰近的位置,再離開,再佔領。但互相之間,邊緣始終咬合着,協作着行動。最終,又都回復到各自的原位。
現在,秧寶寶看見,柯橋是在她的腳下跳動着。原來這一面玻璃窗是落到地的。她擠到沙發背面,席地坐下,雙手抱着膝蓋,從上往下看着這個神奇的大鎮子。太陽不知什麼時候升起來了,光線變成金黃色的。透過厚厚的玻璃,她亦能感覺到灼亮與熱。底下的鎮子,也改了顏色。那水泥的灰白,灰白裏嵌的幾道墨線,是老屋的屋脊,以及河水的渾綠的線條,原先是蒙在水氣和空氣中的微屑合成的霧障後面,形成灰黃的暗淡調子,現在卻染成較為明亮的薑黃了。在此薑黃調子裏,那種躍動的形態便有規律地變換光線,一深一淺,帶些閃。然後,又加進大量的漫動着的顆粒,那是人,越來越多的人。於是,這種律動變成篩子篩動砂粒的狀態。一整個大鎮子有節奏地搖,搖,遙太陽又升高一些,底下的鎮子忽然斜切成兩半,一半明,一半暗。薑黃調子從兩半同時退去了,重新顯現出水泥的乾燥生硬的灰白色,這種灰白是鎮子的基調,掩蓋了其他的不同的因素。
顏色變淺變淡,但亮度更加高了,甚至起了反光。而相應的,那暗的一半亦顯得更暗,幾乎又回進了黎明之前。然而,那光亮很快就擴展了。就像一面巨大的書頁,伴着揭了開去。迅速地,整個鎮子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真是無比的清晰,每一個細節都凸現在眼前。方才那有節奏的律動,此時卻全部消退,局部都是相對地孤立着,靜或者動,均是在各自有限的範圍內。總之,腳下的景物變得具體了。
你可看見這個鎮子基本的格式,在幾條寬和直的粗線條――這是由新街擔任的,在這些粗線條框成的整齊的大格子裏,是一些彎曲和零落的細筆觸,一方面填補了大格子裏的空虛,又一方面增添了大格子裏的零亂。但就是這兩方面,使得這些單調的大格子有了些趣味,變得比較生動了。從版圖上來看,這些新街的線條,就像是在一個根據氣候,土壤,人力的資源,自然發展的地表上,再次劃分的行政區域的邊界。多少帶些強力的干涉,將所有不同的性質,全都簡單歸納起來。這些粗直的線條邊上,大致有兩種建築。一種是簡陋的臨時搭建的,通常是作商業用的平頂房子,一層,二層,三層不等,其中間雜着第二種,便是機關和酒店。馬賽克的牆面,或者玻璃幕牆,鋁合金窗户框架,人造大理石的基座。這些豪華的建築卻也給人臨時搭建的印象,那是因為在這些外表光鮮的新型建築材料底下,是單薄,脆弱和易舊的質地。並且,與周遭灰暗環境不協調,也是一個原因,使人覺得,這只是暫且的事情,過了這一段,還要打散重來。大格子裏面的碎筆觸,名堂就多了,有黑瓦板牆的老房子,有磚砌泥披的獨家院,有石頭嵌出花斑紋的牆基,還有臨水的,立在樁柱上的水閣。這些房子多是破亂不堪,幾乎成碎瓦礫了。可是,撇開它們的破爛不説,仔細追究,它們其實是蠻精緻的。那立在水裏的樁柱,如何巧妙地承受大半座木樓的重力,一絲兒不歪斜;那魚鱗瓦,齊齊地從尖起的屋脊開始,流瀉下來,到了檐邊,又翹起一些,瓦卻一行不錯,形成一幅均衡的幾何圖形;那木頭窗欞,雖然沒有什麼華麗的雕飾,可做得榫是榫,卯是卯,稜是稜,角是角;那小巷子裏的卵石地,拼得如何勻稱,和諧,天生成一般。你猜不出有多少時間附在它上頭,你就考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