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板倉雨子,一個很喜歡微笑的日本女孩。昭和47年(1972年)出生於和歌山縣附近的一個小山村,10歲後移居大阪。平成6年(1994年)京都大學中國語言與文學系畢業後,又支身來台灣學習中文。雖説是來學習中文,但除了有很明顯的日語腔調外,她的中文卻已經説得相當流利。
認識板倉雨子算是個巧合吧!是信傑介紹我們認識的。信傑是我的好友,那時在成大歷史研究所念碩士班。他是個怪人,大學聯考時竟然選擇歷史系為第一志願。因為他説他喜歡念歷史,並喜歡化身為歷史人物。所以有時他是談笑破曹兵的周瑜;有時是牧羊北海邊的蘇武。他最喜歡説的一句話就是∶“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上學到教訓。”我想信傑顯然沒有從歷史上學到教訓,因為他父親也是念歷史的。
遇見板倉雨子的前一年,我跟信傑在圖書館認識。那天午後,天空忽然下起了雨。正在校園內閒逛的我,只好往最近的建築物飛奔以躲雨。很幸運的,這是學校的圖書館。我擦了擦滿臉的雨水,脱掉濕外套,並整理一下狼狽的神情。然後在陳列歷史書籍區域,隨手翻書打發時間。這陣驟雨,來得急但去得並不快,持續了幾個小時。我只好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看到鴉片戰爭。
在書櫃的角落地上,我撿到一張學生證。失主叫“謝信傑”,成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相片中的他理個平頭,戴個黑色方框眼鏡,頗有學者的架勢。我把這張學生證拿到圖書館借還書的櫃枱,請他們代為廣播。半分鐘後,信傑氣喘吁吁地跑來∶“謝謝你…謝謝你…真是非常謝謝你…”信傑的客氣,令我印象深刻。也許是因為我很喜歡歷史的緣故,所以我對歷史系的學生有種特殊的好感。
“不客氣…不客氣…你實在不必客氣…”我像支鸚鵡般,頑皮地學著他講話的語氣。“受人點滴,小弟泉湧以報。”果然是文學院的高材生,一出口便知有沒有。“區區小事,兄台何足掛齒。”我們相視一笑,然後握了握手。我就往門口走去。
雨還是不停地下著,也許剛剛應該看到中法戰爭或是甲午戰爭。“同學,被雨困住了?”我轉過身,信傑撐開了傘微笑地説著。我苦笑地聳聳肩。“一起去吃個飯吧!我請你。算是報答救命之恩。”“你太客氣了,我只是剛好撿到你的學生證而已。”“對學生而言,證在人在;證亡人亡。所以你算是救我一命。走吧!?”
雖然天色無“晴”,但信傑卻很熱情。我不好意思拒絕他的好意,於是點點頭。信傑的雨傘不算大,為了避免淋濕,我們緊緊地靠在一起。還好我們倆人的袖子都很完整,沒有“斷袖之癖”,不然在這種氣氛下,耳鬢廝磨的結果是很容易擦槍走火的。我們走到學校的餐廳吃飯,然後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