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武俠小説 > 《八卦英俠圖》在線閲讀 > 第十二回一眼古井洗淨老臉幾部刀書引出判筆

第十二回一眼古井洗淨老臉幾部刀書引出判筆

    啪的一聲重擊,秀士不知從哪裏抄出一部書,朝黑影擊去,黑影一閃,倏忽不見。書擊在窗上,窗欞崩裂,書飛出將一株樹擊斷。尹福急忙退身。原來書是秀士的武器!尹福退到屋後,跳到牆外,朝四外一瞧,空寂無人,只有一輪朗月,皎皎可愛。尹福悄悄回到自己屋裏上了牀,暗自思恃:這木魚庵真是廟小神靈大,池淺王八我。那隱身人不知是哪路豪傑,這兵書秀士功夫十分怪異,須要小心提防。第二天一早天矇矇亮。尹福被一陣腳步聲驚醒,抬起身子從窗縫望去,只見有個年輕尼姑正在挑水。尹福一骨碌從牀上下來,推開門喚那尼姑:“阿彌陀佛,後院住的那秀士是何人?”尼姑一怔,四外瞧瞧,回答:“不知從何處來,不知向何處去,與你一樣,比你早到一刻。”尼姑説完,挑着水桶朝前面走去了。尹福回到屋內,這時有個尼姑端着一盤食物走了進來,默默放在桌上一言不發,又俏俏出去了。那盤上,兩個金黃的小窩頭,一段醃白蘿蔔;一碗高粱米粥,微微冒着熱氣。尹福恩找個地方擦把臉,於是走出木魚庵。他沿着崎嶇小徑走了約有半里,遇到挑水的那個尼姑。她挑着兩個水桶,顯得輕盈,象傘飄起來,滴水末灑,快步如飛。好俊的功夫,明眼人一看即知有武功。尹福往下又走了十來步,發現有一眼古並,井口約有二尺長,往下一看,足有七八丈深,泉水丁冬響。怎麼洗呢?尹福有點猶豫。一陣風飄來,昨晚見到的那個書童紫茗瀟灑地走來c”想洗臉嗎?”他嘻嘻笑道。尹福上下打量着這個少年,他穿着一身古銅色袍子,繫着一條淡藍色腰帶,腳蹬一雙薄底快靴。尹福端詳着他那張娃娃臉。撲通一聲,紫茗跳了下去。尹福站在井邊,一探頭。一潑水正好擊在臉上,涼絲絲的。“洗得痛快嗎?”紫茗在井下喊。“調皮鬼。”尹福叫道。又一潑水擊來,尹福滿臉是水。尹福連忙退到一邊。一團衣物似的東西捲了上來,紫茗笑嘻嘻跳到尹福面前。“你服侍的那個公子是誰?”尹福問。“你這個偷聽鬼!”一陳笑聲遠去了,紫茗消逝在樹叢裏。尹福回到木魚免大雄寶殿內,尼姑們正在唸經,顯得那麼虔誠。只有木魚有節奏地敲着,聲震殿宇。晚上尹福又來到那個後院,只見秀士與紫茗正在談論什麼。尹福隱到房上偷聽。秀土説:“我談劍,你論槍,哪個説得有訛,就罰他在屋外站一夜。”紫茗點點頭,笑道:“那麼誰來做裁判呢?”秀士微微一笑:“自然有,還不止一位呢!”他咳嗽一聲,説起來:“劍術在我國,源遠流長,早在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時期,就有了劍器的發明。古籍《黃帝本紀》記載:‘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周秦時期,《孔子家語》載:‘子路戎服見孔子,仗劍而舞。’在盛行佩帶劍器之風的周代,有舞劍的教育規定,仗劍而舞的風尚,當不會只是子路而已。同時擊劍蔚然成風。《莊子·説劍篇》載‘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在趙國一次連續七天的擊劍比賽中曾死傷六十餘人;吳國由於好擊劍,許多百姓的身上臉上都經常帶有劍傷創瘢。”紫茗笑道:“吳國可稱得上是劍國了。”“秦時曾稱劍為‘特短入長,倏忽縱橫之術。’兩漢時期,劍術名手輩出。漢初的曲城侯張仲就是‘以善擊刺,學用創立名天下’的劍術家。‘淮南賢士八公’之一的雷被,也是一位著名劍術家。北魏曹丕好擊創,他聽説奮威將軍鄧展能空手入白刃,便與之較量。酒酣耳熱,方食竽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幸虧用蔗當劍器,不然的話,鄧展定要受到傷害。以後宴樂必舞,‘樂飲酒酣必自起舞’的習俗風靡一時,晉代尚清談玄理。但‘爭騎乘之善否,論弓劍之疏密’,喜好劍術的遺風猶存。阮籍在《詠懷》一詩中吟道:‘少年學擊劍,妙伎過曲城。’晉代的集體劍術,舞練起來尤為壯觀。博玄在《短兵篇》裏這樣描述:‘劍為短兵,其勢險危,疾逾飛電,迴旋應規,武節齊聲,或合或離,電發星鶩,若景若差,兵法倏象,軍容是儀。’唐代,劍術遍及朝野,詩人李白少年學劍術,經常酒酣舞長劍,‘三杯撥劍舞龍泉’,仗劍而舞。詩人白居易、王昌齡等人也都喜愛劍術。畫家吳道子在天宮寺作畫時,由於廢畫以久,精神頹靡,特地把將軍裴吳請來舞劍鼓氣,結果奮筆立成,若有神助。書法家張旭觀公孫氏舞劍,草書而得其神。宋代,鑑於外患之烈,重視講武之禮並不亞於前代。士人之中流傳着‘中夜聞雞,劍光正燭牛鬥’、‘論詩説劍’。著名詩人陸游就是‘十年學劍勇成癖’、‘少攜一劍行天下’、‘負琴、腰劍成三友”,把劍當做至交。宋真宗以後,懼怕民眾尚劍,使劍術由擊劍轉為舞練。”紫茗插嘴道:“皇帝老兒伯老百姓造反,自然怕劍在百姓手裏。”秀士又繼續説道:“元、朗、清以來,由於元、清兩代屢禁民間私藏軍器,‘教人兵藝,杖之’,‘學習拳椽,有禁’,劍術在民間趨向銷聲匿跡;明代雖然武風興起,劍術也衰退下來。民間練武遭禁,但從明代流傳至今的仍有太極劍、青萍劍、蛾眉劍、醉劍、雙手劍、武當劍、綿劍等,大致可歸納為工、行、醉、綿四類劍,工劍,形健骨遒,端莊勢整,一招一勢,端端正正。行劍,流暢無滯,揮霍飄灑,多行勢而少停息。醉劍,瓷意揮舞,乍徐還疾,忽往復收,形如酒醉。綿劍,柔和藴藉,緩緩不斷,自始及終,綿綿相連。”秀土説完,呷了一口消茶,笑着對紫茗道:“現在該你説槍了。”紫籤眨巴眨巴眼瞎説:“槍,素有百兵之王的美譽。《長槍説》中説:“槍乃藝中之王,以其各器難故也。”槍形制似矛,最初與矛難以區分,為純粹刺兵。《事物記源》載:‘黃帝與尤戰時,即有槍。漢諸葛亮始以木作之,長丈二,以鐵為頭。晉代,槍頭改進為短而尖的形式,更加輕便而鋒利。南北朗時,梁簡文帝蕭綱對馬上用槍技術整理研究並編製成譜。自隋唐五代直到明清,槍都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府代槍的形制增加,分為漆槍、木槍、白乾槍、白撲槍四種。漆槍短小,是騎兵用的,木槍長,是步兵所用;其餘兩種為皇朝的禁衞軍所用。宋代,槍的形制比較複雜,步騎兵用的有雙鈎槍、單構槍、環子槍、素木槍、錐槍、太寧筆槍七種。專用於守城的有拐突槍、抓槍、拐刀槍、鈎竿等。專用於攻城的有短刀槍、短錐槍、抓槍、枴子槍、蒺藜槍等。宋代槍術產生許多流派,有以地域分的車路槍手、河東流派,以姓氏分的張朱派等。宋時以槍術稱著的人物有岳飛、李全、楊妙真等。李全號稱‘李鐵槍’,楊妙真號稱‘楊花槍’,二人都是農民起義領袖,通過比武二人結為夫婦。”秀士喝彩道:“這叫做槍夫妻。”“元代蒙古人所用的他,是一種可刺可擲的兩頭有鋒的標槍。明代除攻守城專用的槍,尚有一部分沿用宋代槍式以外,一般戰鬥用的有長槍、鐵鈎槍、龍刀槍等。明代是武藝集大成時期,流派林立不同風格的拳術、器械都得到發展。槍術中有左右周旋,“滿遍花草’的花槍,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明末吳殳的《手臂錄》,都收錄有槍法。本朝槍的種類繁多,裝備於八旗和綠營的有長槍、火焰槍、鈎鐮槍、雙釣鐮槍、釘槍、矛、戟等多種。長槍是軍隊常用兵器,八旗和綠營均有長槍兵的編制,其形制與明代長槍大同小異……”“嚐嚐我這支槍罷!”隨着一聲大喝,屋內明燭頓滅,一個黑影一閃。紫茗頓覺一股熱浪襲來,灼得臉發燙,他縱身一閃、那黑影也一閃。秀士大聲喝道:“何人大膽?三番五次來此糾纏?!”尹福細觀夜行人,但見他身材魁梧,黑衣黑褲,黑布蒙面,露出兩隻火炭般的眼睛。夜行人喝道“磐石,你母親尚在何處?快從實招來!”尹福心中一顫:原來這秀士叫磐石,那麼夜行人又是誰呢?夜行人又叫道:“你母親‘千山散花’道姑好大的德性,教出兩個黃毛丫頭,用那風騷之針害人!”尹福想:原來這夜行人也中了那文冠.文果的暗器,想來這磐石先生是“千山散花”道姑的兒子,看來這位出家道姑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她半路出家定有不尋常的原因。磐石哈哈笑道:“原來你也在找‘幹山散花’道姑,我己找了多日,也不見她老人家的蹤跡。”夜行人又嚷道“你是她的兒子,必然知道她的下落。若不告訴我,給你們一點厲害瞧瞧!”説着用雙掌擊牆,牆身顫動,一片塵土籟籟而落……秀士不慌不比,伸手去拉書囊。一陣響動,那書像利劍般飛米直撲夜行人。夜行人用雙掌迎戰“刀書”,“劈劈啪啪”,幾本書掉於地上,砸出幾個小坑。一會兒,尹福聽到夜行人氣喘籲叮的聲音,知道他已難以支持。尹福本着助弱凌強的精神,跳了出來,大聲喝道:“這位書生,何必欺負一個不速之客,有話好説。”磐石笑道:“遠親不如近鄰,你這位京城人怎麼不問青紅皂白,就來拔刀相助?”説着,將手一轉,那書又朝尹福撲來,夜行人乘機溜走。書在尹福周圍飛轉,形成圓圈,如鐵桶一般。尹福不慌不張,從懷裏拿出判官筆輕輕一揮。只見那些書皮上都留下劃破的痕跡——minghui掃描,minghuiOCR,獨家連載
此页面为TW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HK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