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邦靜靜地又點上了一根菸,慢慢地抽了起來,而田明理也點起了一根菸,一旁的田曉軍也有模有樣地抽了起來。
頓時整個客廳裡一片煙霧瀰漫,馮穎和于越秀也知道這群男人們心裡肯定不好受,也不再說什麼了。
忽然,蘇振邦鄭重地說道:“總有一天,我要把他們的屍骨請回來,讓他們去他們該去的地方。”
蘇振邦也確實做到了,前世的時候他費了好大的勁才將李健雲的屍骨和幾十位英雄烈士的屍骨找到並運回國。
這一世,直到將近二十年後,那時他以世界級企業家的身份讓這些烈士英雄們榮歸故國。
田曉軍更是緊握著拳頭說道:“是啊,不能讓這些英雄客死異鄉。”
蘇振邦不知道今天說出自己的往事,會在後來催生一位強勢的共和國鷹派將軍——這是他是始料未及的,當然也是他樂於看到的。
一上午,因為蘇振邦講的事情讓所有人都有些沉默,蘇辰雨知道怎麼回事,可是不在場的田筱璐和李雨涵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田明理夫婦看著漂亮可愛的李雨涵,再想到戰死異國的李健雲,兩人的心裡就是一陣發酸,恨不得好好地疼愛疼愛小丫頭。
氣氛一直到晚上吃飯的時候才漸漸轉好起來,飯桌上大家才又心情稍霽地暢聊起來。
蘇辰雨打聽到田曉軍要過完元宵要回粵東的部隊,於是提出他和蘇振邦父子倆跟他同行的想法,能跟偶像同行,田曉軍是樂意之至。
從大年初三開始,蘇振邦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先是在人民路找店面,最後選了一家距離百貨大樓和人民商場不遠、位置非常優越的臨街店鋪——上百平米的地方非常充裕。在談好價格之後,蘇振邦一下子租了五年,而且還有優先的續約權和購買權。
忙完店面的事情之後,蘇振邦又忙著跑營業執照的問題,雖然衙門不好跑,可是蘇振邦可以託關係啊。營業執照的事情託了關係之後,大約可以在十五之後辦下來,這樣一來蘇辰雨就不用擔心這個時間差了。
蘇辰雨在看了新店面之後,很滿意這家店面的位置,但是對於裡面的裝修和佈置卻是非常的不滿意。
於是,蘇辰雨力主這家店面要重新裝修一下,所以振邦建築公司過完年之後的第一個工程不是別的,正是這家店面的裝修。
對於家電商場的佈局,蘇辰雨沒有采用現在傳統的立式模式,而是採取後世大賣場和連鎖店的平鋪模式。而在裝修方面,蘇辰雨則要求工程隊不用擔心成本問題,務必將工程做到極致的好。
蘇辰雨要將古城的第一家蘇寧家電商場,打造成整個澎城地區甚至東海省北部最大的家電銷售旗艦店。
關於蘇寧家電商場的每一個細節,蘇辰雨都事必躬親地去考慮和指揮。
家電連鎖銷售商店除了價格和質量之外,最重要的必然是廣告問題。
宣傳廣告問題自然難不倒蘇大明白,於是蘇辰雨首先從蘇寧的廣告牌入手,這廝採用的設計模式倒是和後世“蘇寧”幾乎一模一樣的設計圖案。隨後則是蘇寧開業的廣告鋪開,受這個時代和資金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報紙和電視臺他是不想了,最後蘇辰雨直接瞄上了廣播電臺。
在蘇辰雨忙活著蘇寧家電商場的時候,他不知道全國上下正被一本書和一個名字轟動。
大年初六,一本名叫《渴望》的小說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和其他書店開始發售,誰也想不到這本書從這一天開始了他的“神話”銷量之旅。
第一天,還只有少數逛書店的文化人看是新書才買來看看,可是之後幾天,《渴望》的銷量開始呈幾何式上漲。許多人在看過此書的人口口相傳之下,才滿懷著好奇心買的,毫無疑問他們很快也被這本書吸引了。
所以《渴望》就形成了“病毒傳染”模式——一傳十、十傳百,最後造成的結果自然是銷量瘋狂地上漲。
初印的十萬冊很快就售罄,加印的五萬冊還是在第一時間被搶購一空。書店的門前甚至出現了只有1977年高考恢復時人們掃購參考書時的“排長龍”情景。
全國各地搶購一本小說的情景甚至驚動了首都的幾家黨刊,《群眾日報》、《華新日報》都在其中提到這本書造成的轟動現象。隨後,國內數十家報刊雜誌的轉載報道,算是徹底讓《渴望》火了。
其中最高興的不是蘇辰雨,而是鍾誠和長江出版社。他們雖然想到了《渴望》會火,但沒想到會火成這個樣子,現在他們唯一能做的事可能就是不斷地催促印刷廠加點加班地趕印。
十萬、二十萬、四十萬、五十萬……銷量像打了雞血一樣不斷地往上飆升。
全國各地都在談論著鄭慧芳和宋大成,都在談論著這群好人的平凡人生故事。
《群眾日報》甚至專門刊文讚揚《渴望》,將其稱為文化界的“渴望”現象,稱其是給對精神文化極度渴望的全國人民奉上的一劑心靈雞湯。
當《渴望》的銷量在十幾天的時間裡衝過百萬時,不僅是文壇和出版界震動了,全國都轟動了。而且這個銷量數字還在不斷地上漲,似乎突破兩百萬只是時間問題。
《群眾日報》更是第三次刊文表示:“毫無疑問《渴望》的轟動顯示了全國人民對精神文明的強烈需求,它督促我們要在注重物質經濟改革開放的同時,更要重視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渴望’。”
《長江晚報》刊文表示:“《渴望》,全國人民對平凡好人的‘渴望’。”
《東海日報》稱讚其為“一本感動億萬國人的好書”。
《文匯報》則在新聞和評論兩個版塊髮長文表示:“如果單從文學性而言,《渴望》算不上一本好書,可是全書由始至終所貫穿的‘好人平安’的主題讓國人的心靈在改革開放的大潮裡得到一次洗禮。”
……
不僅國內的報刊雜誌在報道此事,就連一直關注著改革開放的國外媒體也被吸引了。
其中,日本的《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美國的《洛杉磯時報》、《華盛-頓日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英國的《衛報》、《太陽報》、《泰晤士報》等等都報道了這件事,而且配文的就是一副人們排隊買書的圖片。
相對於報界對《渴望》一書的關注,文壇更關注的是這本書的作者“辰時雨”,他們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位作家用的這個筆名寫的這本“神”書。
甚至,許多的文壇大家和巨擎也紛紛對作者和書作出評論。
原先就對寫童話的辰時雨非常看好的葉老,首先在報紙上表示辰時雨真可謂是“後生可畏”;甚至連作協主席巴老都表示“期待與這個辰時雨會面”。
兩位文壇巨匠的先後發言,徹底引爆了知識分子對這個“辰時雨”的好奇心。許多人都打電話或者寫信到長江出版社去詢問,甚至有些狂熱和激進的書迷到出版社門口去堵著詢問消息。
最後長江出版社迫於各方的壓力,無奈之下只能發出“《渴望》作者辰時雨為年輕男性作家”這樣的新聞來試圖滿足大眾的胃口。顯然,這樣的信息量無法滿足國人對這個“辰時雨”的興趣。
這一次,各方的壓力驟然增大,媒體、同行和普通讀者的壓力讓長江出版社社長和鍾誠痛並快樂著。
最後長江出版社很男人地頂住了壓力,對外界表示:“根據作者本人意願和保護作者**的需要,其個人信息不便透露,給社會各界帶來的不便,本社在此鄭重表示歉意。”
這邊一見長江出版社是煮熟的鴨子——嘴硬,死活就是不說,於是萬能的粉絲書友們很快就找上了出版過辰時雨童話的少年兒童文藝出版社。
這次劉宇倒沒有再讓蘇辰雨失望,也抗住了壓力沒有透露絲毫關於蘇辰雨的信息。
不過很快兩家出版社在蘇辰雨的同意下,將蘇辰雨的部分資料透漏給一些前來詢問的作家。
蘇辰雨寫的《渴望》在全國造成了如此大的轟動,蘇振邦他們顯然也知道了。可是無論如何,他們是沒想到一本書會引起這麼大的社會影響。
當然這其中最鬱悶的就屬田筱璐了,在《渴望》徹底在全國火了之後,田明理就特別叮囑田筱璐不準在外人面前透露出蘇辰雨的一點信息。所以這下子田筱璐徹底鬱悶了,每次看到有人在談論《渴望》時,她都想上去告訴他們“辰時雨”這個人我認識,他還是我的弟弟呢。
為了保護蘇辰雨,蘇振邦和馮穎也特別交代那些曾經收到過他們贈送書籍的好友,請他們一定要保密。
蘇仲平也嚴厲地告誡了家裡所有人,特別是蘇芸和文昭林夫妻兩人,一定不準將蘇辰雨的事情說出去,否則別怪他翻臉不認人——說這話時,蘇仲平的眼神一下子兇狠起來,彷彿意欲捕食的老虎。
很顯然,蘇仲平、蘇振邦和田明理都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們都明白在蘇辰雨還沒成長起來之前,他們這些“成材大樹”需要奮力地呵護這棵有希望長成“參天大樹”的幼苗。
當然,蘇辰雨也知道太過於出名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在他還沒能力坦然面對來自各方的時候,保密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之一了。這也就是他為什麼一定要在和兩家出版社籤合同時,咬死要將“身份保密”這一條款加上去的原因。
相比於做一個世人眼中的“能人”,他更願意做一個世人眼中的紈絝子弟。
當《渴望》的銷量還在不斷地飆升,當全國各地都在討論著《渴望》和辰時雨時,蘇辰雨經過軟磨硬泡終於讓馮穎同意他和蘇振邦南下粵東的請求。
所以,現在蘇辰雨已經和蘇振邦、田曉軍一起坐上了南下粵東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