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就是在那一天或是第二天,特麗莎走進屋時正碰上托馬斯在讀一封信。聽到門開了,他把信插入另外一沓紙當中。但她還是看見了這一動做,出門的當兒還注意到對方把那封信塞到了衣袋裡。不過他忘記了信封。特麗莎看見他離家出門,立即把信封找來細細研究了一番。信封上地址的字跡眼生得很,但非常工整,她猜測這是出自女人之手。
他回家來,她淡淡地問來了什麼信沒有。
“沒有。”托馬斯的話給特麗莎注入了一種絕望,比絕望更糟糕,因為她對此已經漸漸不習慣了。不,她不相信他在村子裡有個秘密情人,要是那樣就完了,但絕不可能。她清楚他在每分鐘工餘時間裡做的一切。他一定是與布拉格的某個女人藕斷絲連,那個女人與他來說意義如此重大,以至她不再在他頭髮上留下下體氣昧以後,他居然還想著她。特麗莎不相信託馬斯會為了那個女人而離開自己,但是他們兩年鄉村生活的幸福,看來被幾句謊言玷汙了。一箇舊的念頭向她閃回來:她的歸宿是卡列寧,不是托馬斯。他走了之後誰來給他們的歲月之鐘上發條呢?
思想推向未來,一個沒有卡列寧的未來,特麗莎有一種被拋棄之感。
卡列寧正躺在角落裡嗚嗚哀鳴。特麗莎走入花園,目光落在兩裸蘋果樹之間的一塊草地上,想象在那裡埋葬卡列寧。她把鞋跟扎入泥土,在草叢裡劃出一個長方形。這裡將是他的墓穴。
“你在幹什麼?”托馬斯很驚奇,象幾個小時前她看見他讀信時的驚奇一樣。
她沒有答話。托馬斯注意到她的手好幾個月以來第一次顫抖了,他緊緊抓住它們。但她把手掙脫出去。
“這是卡列寧的墓?”
她沒有回答。
她的沉默激怒了他,終於使他爆發:“你先是責怪我,說我想他的時候用什麼過去時態,而接下來你幹了些什麼?你到這裡來安排後事!”
她轉身用背衝著他。
托馬斯退回自己的房間,狠狠地關上門。
特麗莎走過去,推開門:“別成天想著你自己,至少也得為他考慮考慮吧,”她說,“你把他鬧醒了,他現存又開始嗚咽了。”
她知道自己是不公正的(剛才狗並沒有睡著),知道自己的所為就象最粗俗的潑婦,一心要刺病人並知道痛得如何。
托馬斯躡手躡腳走進卡列寧躺著的房間,但她不願讓他單獨與狗呆在一起。他們一人一邊,雙雙把頭向卡列寧湊過去。這一動作中沒有什麼和解的暗示,恰恰相反,他們各自都是單獨的。特麗莎與她的狗共處,托馬斯則同他的狗共處。
他們被分隔了,各自形影相弔。說來也慘,他們就—直這樣待著,度過了卡列寧最後的時光。
為什麼對特麗莎來說,“牧歌”這個詞如此重要?
我們都是被《舊約全書》的神話哺育,我們可以說,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們心中的一幅圖景,象是對天堂的回憶:天堂裡的生活,不象是一條指向未知的直線,不是一種冒險。它是在已知事物當中的循環運動,它的單調孕育著快樂而不是愁煩。
只要人們生活在鄉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懷抱,他們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正因為如此特麗莎在礦系區遇到集體農莊主席時,便想象出一幅鄉村的圖景(她從未在鄉村生活也從不知道鄉村),為之迷戀。這是她回望的方式——回望天堂。
亞當,探身於井口,卻沒有意識到他看見的就是自己。他不會懂得特麗莎還是小姑娘的時候,何以要站在鏡子面前試圖透過自己的身體看到靈魂。亞當有點象卡列寧。特麗莎曾經玩了個遊戲,讓他面對鏡子看到自己,但他根本不能辨認自己的形象,帶著一種難以置信的無所謂,心不在焉地盯了一陣。
亞當與卡列寧的比較,把我引向了一種思索:在天堂里人還不是人。更準確地說,人還沒有被投放到人的道路上來。現在,我們已經被拋擲出來很長的時間了,循一條直線飛過了時間的虛空。在什麼深層的地方,還是有一根細細的繩子縛著我們,另一頭連向身後遠處雲遮霧繞的天堂。亞當在那裡探身看一口井,不象那喀索斯,他甚至從未疑心那井裡出現的淡黃色一團就是他自己。對天堂的渴望,就是人不願意成為人的渴望。
她還是孩子的時候,無論何時走道母親帶有經血汙痕的衛生紙,就感到作嘔,恨母親竟然寡廉鮮恥不知把它們藏起來。然而卡列寧畢竟也是雌性,也有他的生理週期。它每六個月來一次,一次長達兩個星期。為了不讓他弄髒房子,特麗莎在他的兩腿之間塞上一迭脫胎棉,用一條舊短褲包佐,再用一條長絲線很巧妙地把它們緊緊繫在身子上。她看著這個能對付每次整整兩個星期的裝備,笑了又笑。
為什麼狗的行經使她開心和歡心,而自己行經卻使她噁心呢?對我來說答案似乎是簡單的:狗類不是從天堂裡放逐出來的。卡列寧絕不知道肉體和靈魂的兩重性,也沒有噁心的概念。這就是特麗莎與他在一起時感到如此輕鬆自如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把一個動物變成會活動的機器,一頭中變成生產牛奶的自動機,是相當危險的。人這樣做,就切斷了把自己與天堂連接起來的線,在飛越時間的虛空時,他將無所攀依和無所慰藉。)
從這堆混亂的念頭裡,特麗莎生出一種擺脫不開的褻瀆的思想,她認為,聯繫著她與卡列寧的愛,要比她與托馬斯的愛要好。不是大一些,是好一些。她既不想挑剔托馬斯也不想挑剔自己。她也不希望、宣稱他們彼此能有更多的愛,她的感覺是給出一種人類情侶的本性。人類男女之愛對於人與狗之間存在的友愛來說(至少在最佳例證中是如此),預先就低了一等。人類歷史上這種奇怪的現象,可能是造物主始料不及的。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裡獲取什麼,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們的問題:他愛我嗎?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更多嗎?也許我們所有這些關於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地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那裡得到什麼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向他的奉獻給予,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另外:特麗莎照卡列寧原來的樣子接受了他,沒有幻想什麼去試圖改變他,一開始就贊同他狗的生活,不希望他從狗的生活中脫離出來,也不嫉妒他的秘密私通。她訓練他的動因不是要改變他(如一個丈夫試圖改造妻子和一個妻子試圖改造丈夫),只是給他提供一些基本語言,使他們能夠交際和一起生活。
再有:沒有人迫使她去愛卡列寧,愛狗是自願的。(特麗莎再次回想起母親,對發生在她們之間的一切感到悔恨。如果母親是村莊裡眾多婦女中的一個,她滿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母親的粗野也能將就將就。哦,只要她母親是一個陌生人!從孩提時代起,特麗莎的面容就被母親霸佔,她的“我”就被母親沒收,她對母親的這種方式感到羞恥。比這更糟糕的是那種長者的命令,“愛你的父親和母親”。這種命令強迫她去同意那種霸佔,去呼應那種侵略性的愛。特麗莎與母親的決裂並不是母親的過錯。特麗莎與母親決裂,不光因為對方是她觀在當著的這個母親,而因為她是一個母親。)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只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裡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從來不知道有什麼衝突,有什麼忽發衝冠的壯景;從來不知道什麼發展演變。卡列寧在特麗莎和托馬斯周圍的生活基於一種重複,他期待他們也同樣如此。
如果卡列寧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條狗,肯定早就對待麗莎說了:“看,我病了,天天往嘴裡送麵包圈也厭煩了,你能帶點別的什麼東西來嗎?”就在這裡,整個人類的困境得到了展現。人類的時間不是一種圓形的循環,是飛速向前的一條直線。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
是的,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特麗莎心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