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這位王子的來歷,據説祖上在中世紀時就是意大利的一位王公。祖上是什麼名號分封於意大利什麼地方以後如何流徙繁衍最後一個王位出現於何時何地既稱王子他父親擁有何種頭銜……這些問題全然不知。
只知道他開在巴黎盧浮宮附近的園藝店確以王子命名,園藝店出售的各種物品都飾有王子標誌,定價頗高。盧浮宮附近寸金寶地,他的園藝店佔據很寬大的三間門面,安安靜靜地經營着並不熱門的園藝,展覽的意義多於銷售,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很難支橕。
前些天我在圖爾還到了他的莊園。莊園佔地遼闊,整修考究,城堡中安適精緻,品位高雅,還放置着大量的家族畫像和照片,而這一切又絕不是擺給我們看的,我們去時他根本不在。由此可以判斷,他的貴冑血緣可信,並不是一個弄虛作假、穿鑿附會的騙局。
他本人也給我留下了良好印象。並不英俊,卻輕鬆自如,頗有風度。法語是他的母語,我聽不懂,而他的英語卻純正自然,簡樸合度。他在談吐中最難得的是沒有絲毫裝腔作勢,由此可推知他確實接受過良好的早期教育。
他的生存形態在巴黎很有代表性。
也許果真是神脈,是龍種,但神龍見首不見尾,完全不清楚具體來源。世系家譜一定是會有的,但他不願意顯示,別人也不方便查詢。神秘地留着一份可觀的家產和名號,自足度日。他年歲不大,但晉升既無必要,淪落也無理由,因此無所事事,虛泛度日。園藝云云,一種自我安慰的説法,一種朋友圈裏的談資,如此而已。
法國大革命把貴族衝擊了一下,但歐洲式的衝擊多數不是消滅,而是擱置。擱置是系脈的鬆弛,鬆弛是威權的流失。因此在巴黎,多的是這種懶洋洋、玄乎乎的神秘庭院,起居着一些有財富卻不知多少、有來頭卻不知究竟的飄忽身影。
不應該把他們的身份背景一一理清。理清了,就失去了巴黎的厚度和法國的廣度,失去了歷史的沈澱和時間的幽深,那會多麼遺憾。
文化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鑑又不能全然透明。一定的沈色、積陰,即一定的渾濁度,反而是它的品性所在。極而言之,徹底透明,便無色彩和圖紋存在,而沒有色彩圖紋,便沒有文化的起點。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也與這座城市的不可透析性有關。
這種想法,可能會與很多文化人的想法不同,他們總是花費很大的力氣去探測別人的事情,還以為這就是文化的追蹤性、監視性和批判性。當然那也是一種文化,只不過屬於另一個層面,屬於坐在村口草垛上咬着耳朵傳遞鄰居動靜的老婦女,屬於站在陽台上裝出高雅之態卻以眼角頻掃對街窗户的小市民。
其實,連書籍、報刊的文化等級,也由此劃分。
諾曼底血緣
從巴黎去倫敦,先要穿越諾曼底地區,再渡海。
諾曼底我神往已久,有大大小小敗多原因。最小的原因是,台灣演員劉德凱先生的法國岳父家在這裏。德凱是我的朋友,曾多次向我描述諾曼底的鄉鎮生活,極有意思,我要親眼印證;更有趣的是,他岳父憑藉某些證據推測,有一部分諾曼底人與中國人有歷史血緣。
德凱對此將信將疑,要我這次到諾曼底時招呼他過來,一起與他的岳父作一番考證。但事到眼前,他有拍攝任務不能隨便脱身,我因行程嚴密也沒有時間去尋訪他的老泰山,十分遺憾。只不過有了這個因素,車過遼闊的諾曼底平原時我一直注視着路旁,想見到幾個身材外貌近似中國人的法國人,看是不是真有中國血緣的遺存,如果年紀大一點的,我就更加多看幾眼,希望他正巧是德凱的岳父。結果一路下來,嫌疑人選一大堆。一位夥伴突然大叫:『秋雨老師,停車吧,你看那棵橡樹背後的法國老人,活像劉德凱”
一講血緣什麼都亂了。
在笑聲中我想起了上海衡山路梧桐樹下的露天酒吧,我和德凱在聊天,譬如談《停車暫借問》,過路小姐一個個要他簽名,有的坐下不走了,德凱就改談他的“法國岳父”,那些小姐一聽就怏怏起身。我想倒也不是這些小姐想爭着嫁給劉德凱,而是不願意看到自己心中的明星居然是那麼温順的女婿和丈夫,坐在路邊還在唸叨那麼遙遠的諾曼底。
諾曼底人與中國人的早期血緣我聞所未聞,但我們很快就要去的英國,千年王朝全是諾曼底血緣,所謂“千年一系”,則是肯定的。
自從一○六六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過海峽征服英格蘭,有好幾百年時間統治語言是法語,直到亨利三世才第一次在發表公告時用英語。現在如此顯赫的英語在當時是一個可憐的土著。後來由於姻親關係,英國王位還專請德國漢諾威王室來繼承,這個王朝的開頭兩任君主也不會説英語,只會説德語,到第三世才慢慢改口,但還叫漢諾威王朝,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形象太壞,英國人一氣之下改用行宮温莎的名字來稱呼王朝,直到今天。但即使漢諾威王朝,由於姻親維繫,代代君主還都是威廉的後裔。
如果要查威廉的血緣,本來也不在諾曼底,而是來自北方,大概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吧。
英國王室的這種血緣圖譜,在特別講究本土血緣、正宗血緣和純淨血緣的很多中國人看來,實在有點不光彩,如果設身處地,一定會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但據我披閲所及,知道絕大多數英國學者反而只對威廉征服之後的歷史感興趣,甚至還認為那是英國曆史的真正開始。
想到這兒我不禁啞然失笑。如果德凱岳父的説法成立,中國人與威廉的祖先有血緣關係,那威廉的祖先恐怕與海盜有點關係吧冒出來一個與海盜有關的老祖宗,英國人、法國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人都不會受窘,卻又讓中國人怎麼受得了還是省了這份心吧,何況據我判斷,不大可能。
那時節英國的形象實在不錯。與希特勒法西斯鬥爭得那樣頑強、徹底,會使歐洲不少國家羞愧。倫敦一度成了集結反攻力量的基地,使全世界不僅對它,而且對工業革命、商業革命背後的精神風景刮目相看。從這件事大家突然想到,不僅希特勒,連拿破崙也無法侵入英國,而威廉之後千年間,它居然從來未曾被征服。千年後威廉的後代浩浩蕩蕩攻上威廉的出發地,這一來一回的圓圈把文明和野蠻的抗爭終於闡釋得越來越明白真該當作史詩來讀。
還有很多英勇的美國士兵,不遠千里插入了這個圓圈。諾曼底海灘美軍公墓從佈局到色彩都讓我們想到人生的一些大問題。看守墓園的美國老人今天説起往事還哽咽語塞,他記住了在自己身邊倒下的那位戰友的眼神,便在這裏一陪五十六年。現在覺得自己已經陪不了太久,就流出了眼淚。終身陪伴的不是血緣兄弟,五十八年未曾返回故鄉,這實在讓人感動;但他的故鄉在哪裏在美國嗎顯然他的祖先也不是美洲土著。我看着這位老人,只覺得天高地闊。
告別老人時我與夥伴們不謀而合做了一個決定:雖然現在已經通了海底列車,我們還是要舍簡就繁,坐船橫渡英吉利海峽。
現代科技註定會刪削歷史,這無可奈何,我們中國的寶成鐵路已經早早地刪削過《蜀道難》。但有些歷史還離去不遠,草草刪削了有點可惜。尤其是刪削了剛剛發生的災難和英勇,會把現代刪削成麻木和平庸。那麼,趁尚未刪盡,作個祭奠。
今天的英吉利海峽風急浪高,後來還下起了漫漫大雨,透過雨幕,卻能看到悽豔的晚霞。我和夥伴們在船艙裏跌跌撞撞、前仰後合,心想多少歷史傳奇正是在這種顛蕩中寫就,於是趁風浪稍平,取出紙筆寫這篇文章。兩位英國老太太扶着一排排椅揹走過來突然在我身邊停下了,她們平生第一次看到中國字是怎麼寫出來的,見我寫得這樣快更是新鮮萬分,不斷讚歎。她們沒有問我在寫什麼,我朝她們一笑,心裏説,老太太,我現在正用你們不懂的文字,寫諾曼底,寫你們還年輕的時候。
突然想起了坐海底列車的旅客,真為他們可惜。此刻他們正在我們腳下,全然不知風急浪高、晚霞悽豔,只聽火車呼嘯一聲,已把所有的歷史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