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悠長的民族文化變遷史中,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注意:一部曾經影響全民族達兩千年的文化經典,突然從我們民族記憶中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種曾經深入民間數百年為各階層深深愛好的表演藝術,轉瞬間,沉痾不起,奄奄一息。
如果説影響西方世界最深廣的一部書是基督教的《聖經》,那麼影響中華民族最深刻悠久的則當屬孔子的《論語》了。而在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論語》從中國的土地上居然失蹤,這也顯示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大變動,產生了大問題。近年來於丹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上講解《論語》,深入淺出,以生動易懂的語言,結合現實生活的例證,將這部經典的精髓要義送進家家户户,奇蹟般地掀起了一陣“《論語》熱”。這個現象,恐怕不能視為一時風尚,很可能我們這個民族此時此地,對兩千年來《論語》中孔子教誨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倫理道德,在心理的深層處又產生了皈依式的嚮往。于丹教授的《論語》講座,可謂應運而生。
餘秋雨先生曾經説過,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唐詩、書法、崑曲,是中國人的三種“痴迷”。崑曲曾經有過輝煌歷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時期獨霸中國劇壇兩百多年,是當時的“國劇”。上至宮廷,下至市井,莫不愛好。唱曲是當時的全民運動。崑曲集詩、歌、舞、戲於一體,由於大量文士參與撰寫,審度音律,崑曲遂成為明清時代高雅藝術的指標。而崑曲的長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損失。
二十一世紀初,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現,一時間給崑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學校園,引起青年學生爭看崑曲的熱潮,論者稱此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此一現象恐怕也源自於華人世界的青年學子,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崑曲的古典美學以及湯顯祖的有情天地,終於深深感動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心。
然而這股崑曲熱潮如果沒有更進一步的社會普及教育,是難以後繼的。今年十月一日至七日,于丹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繼《論語》講座後及時推出“崑曲之美”講座,從“夢幻”開始,最後歸結到“風雅”,把崑曲美妙傳神音藝俱佳的風貌描述得淋漓盡致。相信于丹教授的崑曲七講,跟她的《論語》講座一樣,會產生廣大的普及效應,對崑曲的推廣發揚將有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