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出聲喝止的是軍師太公望。
太公望——姓呂,名尚,乃東海人。
年邁而貧窮的他,一天於渭水邊垂釣之際,為路過的文王瞥見。
文王是前來狩獵的。當時的人習慣於出外狩獵之前占卜。文王這天的卦象指示:今日獵獲之物非虎狼之類動物,而是輔佐霸王之人物。
"原來卦文指的是這個人!"
看到垂釣老人時,文王立刻有所領悟。
文王祖父古公亶父曾經預言:"聖人將來到周,周因此人而盛。"他一直翹首等待這位聖人的出現。由於是"太公(祖父)翹首盼望的人物",呂尚因而被稱為"太公望"。
後世的人更以"太公望"指"垂釣者"之意。
周進軍至盟津,與八百諸侯舉行會議之際,武王向太公望問道:
"我們的目的在於推翻殷紂,建立周之天下。這件事情成功幾率有多大,希望你毫不保留地說出來。"
"十分之八。"太公望回答。
"立刻退兵!"
武王當場下了命令。
十分之八的成功幾率不可謂不大,然而,卻也有兩成失敗的可能性。倘若紂不改變其暴虐作風,兩三年後,成功幾率很有可能成為百分之百。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再等待一段時期。
"為什麼呢?現在不正是絕佳機會嗎?"
諸侯以不滿口氣詰問時,武王回答:
"你們不知道什麼叫做"天命"嗎?時機尚未成熟啊!"
在武王背後的周公,頓時露出會心微笑。"哥哥的想法和我愈來愈一致。這和紂王被妲己牽著走一樣嘛!"
周公有了這樣的感觸。
兩年歲月過去。
紂之暴政愈演愈烈,妲己之虐待狂傾向已把紂王的靈魂蠶食殆盡。每當妲己想出慘無人道的設計時,紂王都會目光炯炯齜牙咧嘴地笑出聲來。
紂之叔父比干前來做最後進諫時,妲己說:"人們說,他是個聖人,不是嗎?"
"據說是的。"紂冷笑以答。
"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真有這回事嗎?"
妲己的一雙眼睛露出野獸般令人望而生畏的目光。而紂的目光也逐漸變得和妲己一樣,於是他懶洋洋地說道:
"我們來檢查一下如何?……他的內臟是不是真有七竅?他是不是真正的聖人?"
"要剁要割,悉聽尊便!"比干絕望地說。
比干遂被殺死,並遭解剖。
另一位叔父箕子,由於害怕,所以佯裝發瘋。紂則將之逮捕入獄。
聽到比干被殺及箕子入獄的消息時,周公和武王面面相覷。結果,兩人同時點頭。
出兵!
四萬五千兵馬於是向東出發。
接到周國出兵信息,殷商派出七十萬大軍,迎戰於牧野。七十萬殷兵中,大部分是戰爭俘虜。過慣酒池肉林生活的殷商人再也不是戰場勇士,戰爭俘虜更談不上具備戰鬥精神。周軍攻打過來時,這批人立刻投降倒戈。
商軍大敗。
紂王從牧野逃回國都後,登上豪華的鹿臺,穿金戴銀後放火燒宮殿,再躍入火焰中身亡。
武王進入商都朝歌后,先以三支箭射擊紂之屍體,再以名劍輕呂補刺一劍,最後用黃色大鉞砍下其首,將首級掛示於大白旗杆上。
"但願妲己已自盡身亡……"周公如此盼想。可是,妲己卻還活在宮殿裡。
討伐軍於出征之際,檄文中明白寫著"商王紂為婦人之言所惑,自絕於天"之語。文中的"婦人"當然是指妲己而言。既然檄文中有聲討此女之語,所以,此刻公開饒恕她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何才能救她一命呢?"
周公著實為了營救這個由自己訓練並用做武器的女人一命,而想盡了所有可能的方法。
妲己被軍士拖到周公面前。
跪在地上的妲己,斜坐著仰首對周公道:
"我做得還可以吧?我不是圓滿達成任務了嗎?"
周公愕然。
他的確對這個女人施過訓練,但,絕對未派任何任務給她!不必指派任務,她也會成為毀滅殷商的武器——周公打的是這樣的如意算盤,就他的立場而言,是不便對她指示什麼的。
沒想到妲己竟知悉周公對她的期望是什麼!
"斬!"
周公嘶啞著聲音下令。
"我的天!"
長長的哀叫聲傳到周公耳裡。妲己的頭已被黑色大鉞砍了下來。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頭顱濺血落下後,那哀叫聲久久縈徊不去。
周公閉起眼睛,心中念道:"你這個聲音,趕快消失吧!"
殷商在湯王推翻夏王朝後,延續達十七代三十三王之久,其間有多次兄弟繼位的情形。依據由魏襄王之墓出土的《竹書紀年》,殷商前後達四百九十六年。漢代劉歆之《三統曆》,則記為六百二十九年,《十八史略》也以此為準。總之,殷之滅亡是距今約三千年前的事。
然伯夷和叔齊絕不認同以臣下身份弒殺主君而建立的王朝——
不食周粟。
二人持此態度,在首陽山以蕨維繫生命,最後飢餓而死。
仁者因飢餓而死於非命。另一方面卻有盜蹠之類殺人不眨眼的大盜,生活富裕而盡享天年。
司馬遷在《史記》中敘述伯夷、叔齊事蹟後,提出了一個大疑問:
餘甚惑。天道是耶?非耶?
這句話寫在《史記》列傳開卷第一頁上,同時也是貫穿整部《史記》的主題。
這正是那名因遇上龍涎化成的蜥蜴而受孕的童女所丟棄的女嬰。被帶往褒國的這名女嬰,長大後,出落成人人都會瞠目以對的美女。她的名字叫做"褒姒"。
世上有不少"不可開之門"或"不可開之房間"。由於這樣的地方不吉,所以絕對不可開啟。開啟的結果,必有大凶大禍。
古代中國宮廷曾經有過"不可開之櫝"。"櫝"指的是木箱。這個木箱裡放的是什麼?原來是"龍涎"。
據傳,夏王朝衰微時,曾經有兩條神龍來到王宮院裡,說:
"我們是褒的祖先!"
"褒"乃夏王朝之一族,受分封而成小國,位置在今日陝西省西南部的褒城縣。
夏王於是下令占卜應對方法。
是否該將它們殺死呢?卜出的卦是:兇。
是否該將它們趕走呢?卜出的卦也是:兇。
是否該將它們留下呢?卜出的卦又是:兇。
幾次卜出的卦都是"兇"。不得已之下,再以"可否留下被稱為龍之精氣的唾液,以供收藏"這個問題,占卜了一次。結果,卦象是:吉。夏王於是寫下敕書向龍提示,兩條龍便在口吐精氣後,揚長而去。夏王令人將龍涎收入箱中,並且加以密封。
夏朝滅亡後,這隻箱子傳至商,在商朝約五百年期間,從未被人打開過。商朝滅亡後,這隻箱子再傳至周王室。
商乃神權國家,人們非常迷信,由於害怕受祟,所以對這隻箱子抱持戰戰兢兢的態度。其後的周朝,以禮樂制度治國,人們較不迷信,因此,對這隻箱子的保管也不甚嚴密。結果,在武王之後第十代的厲王時期,有人不經意地將它打開了。
經過千年密封的龍涎頓時流到宮內各處,奇怪的是,這漿液怎麼拭也拭不掉。
"叫所有的女人脫光衣服,大聲喊叫!"
厲王立刻下了這道命令。
雖然周人較不迷信,但也並非全然不相信符咒之類的事情。
當時的人似乎認為驅逐妖魔,最好的方法是示以女人的裸體。
甚至在十九世紀中期鴉片戰爭時,英軍炮擊準確,人們認為這是妖術所致,為了破除妖術,遂大量徵用附近民家婦女便器,並以其口對準英軍——史冊上有這樣的記載。這和周代用裸女作戰是一樣的想法吧?
一絲不掛的大群宮女大聲喧嚷的結果是,龍涎立即化成一隻黑色蜥蜴,逃入後宮。正在後宮做事的一名七歲童女剛巧碰上這隻蜥蜴。它後來跑到哪裡,無人知道。
這名童女十五歲時,肚子開始變大。身為黃花姑娘而懷孕——她當然傷透腦筋了。
生下的嬰兒只有丟棄一途……她做此決定後,就躲到鄉下去了。
檿弧箕服,
實亡周國。
這是厲王之後的宣王時代,坊間流行的一首歌,宣王對此耿耿於懷。
正在這個時候,有人向宣王報告,有一對夫婦在叫賣山桑之弓和箕木箭筒。
"把那兩個人殺掉!"
宣王立刻下令。
這對賣弓夫婦在千鈞一髮之際逃脫,卻在途中聽到嬰兒哭叫聲。原來路旁有一名棄嬰。
"哦!多可愛的孩子!"
這名嬰兒被賣弓人的妻子抱起後,立刻停止了哭泣。
"逃命都來不及了,哪有工夫照顧這個嬰兒呢?……說起逃,還真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被追捕!"
賣弓人催著妻子上路。
嬰兒被放回路旁時,立即又放聲大哭起來。
"既然是棄嬰,就抱走吧!我們不也愁著沒有孩子嗎?"妻子說。
"帶著嬰兒多礙手礙腳啊!"
"可是,做好事會有好報啊!"
"也對。我們這樣被追捕,說不定是因為我們做過什麼壞事……好,就抱走吧!"
這對賣弓夫婦於是抱著這名嬰兒,投奔住在褒國的親戚。
原來,這正是那名因遇上龍涎化成的蜥蜴而受孕的童女所丟棄的女嬰。被帶往褒國的這名女嬰,長大後,出落成人人都會瞠目以對的美女。
當時,褒國一位諸侯的父親由於犯錯受到監禁。這位諸侯為使父親獲得釋放,想到以全國第一美女獻給周王作為贖罪的方法。
結果,賣弓夫婦的養女雀屏中選是可以想見的。養女的名字叫做"褒姒"。
這種事情在當時並不稀罕。商朝滅亡的禍根妲己,原本也是有蘇氏為補償過失而獻上的女人。這次的褒姒,同樣加速了周朝的滅亡。
當時的天子是周幽王。
依據《史記》記載,幽王納褒姒而寵之,是即位後三年的事。
這麼一來,在年代上產生了矛盾。
神話傳說的作者,對年代的觀念似乎相當模糊。
龍涎從箱底流出,是厲王末年的事情。
厲王三十七年時發生大亂,受到國人襲擊的厲王,曾經亡命逃至現在的山西省。
之後的周呈現無君主狀態,由兩位大臣治理國政達十四年之久。
由於是大臣共同融和執政,所以這十四年稱為"共和"時代。後世稱無國君之政體為"共和制",以此為起源。
據說,周晚年之所以發生大亂,原因在於國君好利。不過,國君好利似乎是身不由己的事情。
周王乃中原文化圈的宗主。
當時,這個文化圈日益擴大。隨著國土擴張、人口增加,國家經費自然跟著膨脹。政府為開拓財源,必須制定各種經濟政策,亦即增稅和公賣制度。
無論是增稅或是公賣制度,人民必會因為增加負擔而受苦。老百姓的怨懟於是愈來愈多。
對此,厲王採取的措施是,凡被檢舉誹謗國政之人一律處死。因此,國內盛行密告制度,人民在恐怖政策下,都不敢說話了。這個情形甚至嚴重到連路上遇見熟人也只敢彼此點頭示意。這不真是"隔牆有耳"嗎?
"我的方法厲害吧?人民再也不敢誹謗我了。"
厲王得意洋洋地說。
位列重臣之一的召公卻露著悲慼表情進諫:
"大王,這只是擋住誹謗之聲罷了。堵塞人民之口,其危險程度遠較攔住河流為甚。河流被堵住,河堤終會有決口的一天,到時候會帶來巨大災難。堵塞人民之口與此同理。治水者一定會留水路用以導水,掌管民政者同樣要讓人民暢所欲言,使之達於天聽始可。盲人和史官分別以歌謠和古代文獻呈給朝廷,完全出自於同樣的精神。人民有口,無異於大地之有山川。將之堵塞,一定會有無窮後患。願大王三思。"
而厲王對這些話充耳不聞。
召公的諫言果真沒錯,人民再也不緘默了。
由於採取偏重經濟政策,新興工商業者以及經濟官僚開始受到重用,這一點引起貴族階級極大的不滿。
人民於是蜂擁而起。
厲王沒命地逃到山西,在那一直到死。這其間的十四年為"共和"時期,已如前述。
司馬遷的《史記》年表,以共和元年為起始。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基於在這之前的資料不多且不甚可靠,另一方面也是厲王末年大亂之際,資料喪失的緣故吧?
用塗有蜜汁的簪子引來蜜蜂——這只是驪姬復仇工作的序幕。
太子申生和其弟重耳、夷吾等三位繼位候選人被放逐後的第五年,獻公決定討伐東山。
東山是赤狄族的一派。
被任命為討伐軍總司令的是太子申生。對此,大臣裡克表示異議,進諫道:"太子有祭祀祖先之重要任務,而且,任命太子為將軍,這是史無前例之事。請大王取消此項命令。"
而獻公不聽裡克諫言,卻說:"我有好幾個兒子,我還沒有決定哪一個做繼承人啊!"
出兵之前,獻公賜偏衣和金玦給太子,命令他隨時穿戴這兩樣東西。
"父王是要把我廢去……"接到時,申生深深嘆息。
"偏衣"是左右顏色不同的衣服。這件衣服一半是"公服"(君王之服)之色,意味的是:穿這件衣服的人,還沒有資格成為繼位者。此外,左右顏色不同,暗示的是"與君主斷絕"之意。
"金玦"是一種裝飾品。這個東西類似環,卻不像環那樣整個圈連在一起。這是將金條彎成環狀,兩端之間略有距離。這暗示的是"沒有相連"之意。
諸侯親征時太子隨行,是間或有之的事情,但太子親自率軍外徵,這就純屬特例。
沒有人預測得到戰爭時可能發生的局面,將軍必須隨機應變下達命令。因判斷錯誤而敗北時,將軍也必須負起責任而問斬。
如裡克所言,太子不但有祭祀任務,更不得對之問罪,所以,習慣上絕不被任命為外徵將軍。
"我並沒有破壞老規矩啊!"獻公明言道。
自認沒有破壞老規矩而任命申生為將軍,豈不是不承認申生為太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