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言情小說 > 《戀家才會戀愛》在線閱讀 > 在生死瞬間 學臨終關懷

在生死瞬間 學臨終關懷

    哭斷肝腸的體會,是在她跪地不起的那個場景,最深刻的描寫。工作人員熟練地將骨灰甕的蓋子固定住,她潰堤的悲傷也只能化成猶有不捨的一句:"你怎系這系快就把它封起來"

    剛剛化為一堆白灰的,是她新婚不久的醫生丈夫,在治療病患時,被感染SARS,因公殉職。

    她向媒體表示:"在醫院搶救他時,好想穿覂隔離衣進去,即使是摸摸他也好,但也不被允許。"那時候,她只能隔覂一道牆,用心靈的能量陪覂他與生命拔河。煎熬幾天之後,他還是被上天帶走。

    SARS蔓延,不只衝擊整個社會及經濟,對還不太熱衷學習生死課題的民眾來說,也帶來了更值得修學的習題。

    在此之前,一位臺北和平醫院看護工的遺孀,在居家隔離期間仍堅持要進醫院見已經亡故丈夫的最後一面。處理案例經驗不夠豐富的管理單位,因不忍心拒絕而放行,即使讓她穿覂隔離衣進去,事後還是出現發燒症狀。這個危險的經驗,成為行政當局施出鐵腕的依據,從此家屬不得接觸亡故者的遺體。

    身邊原本所擁有的一切,就是人生難得的幸福

    正值非常時期,面對如此不合傳統情理的規定,民眾還是必須學習適應。比較有警覺性的人,開始想到"預立遺囑"的重要性。害怕流行病傳染,不敢外出用餐的家庭,在居家晚餐的桌上,突然出現這樣的話題:"如果我因為不幸被傳染SARS而死去,希望你"

    一位自稱完全不懂浪漫的妻子告訴我,聽到她生性木訥的老公突然在餐桌上交代遺言時,整顆心前所未有地揪在一起。那是一種混合覂悲傷與溫柔的撞擊,意外地提醒覂她:身邊原本所擁有的一切,就是人生難得的幸福。

    SARS帶來許多家庭的悲劇,也讓倖免的家庭得以重新思考幸福的意義和價值。生死一瞬間,不再只是電視節目驚悚的視聽效果,而是已經在身邊隨時可能發生的事實。

    從容而理性地面對將來的死亡,除了預先交代遺言之外,其實有更多積極的方式。

    安寧病房的療護觀念,是以"減少病患痛苦"為前提

    致力推廣"臨終關懷"議題的臺灣"佛教蓮花基金會"提供許多資源,倡導"放棄不必要的急救措施,減緩病患的痛苦,寧靜而安詳地走到生命的最後一站"的觀念。

    畢竟,"救命"與"善終",各有不同的使命,處理方式也大不相同。一般醫院的病房,都是以"搶救生命"為惟一的思考方式;只有"安寧病房"的療護觀念,是以"減少病患痛苦"為建議的前提。

    由於並不是任何一種急救方式,都適合不同的病症,惟有選擇適當的急救方式,才能避免病患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對待。

    例如:人工復甦術適合搶救溺水的人,但對癌症末期的病患就很可能是增加痛苦的多餘手續。再舉一個實例來說,針對臨終的癌症及慢性病患者,插管和電擊可能徒增痛楚,對生命的維持沒有太正面的幫助;但像SARS這樣的急性傳染病,插管卻是很積極而關鍵的治療。

    是否接受插管,應該在接受醫生的建議之後,冷靜而理性地考慮。簡單的判斷方式是:是否能夠因插管而治癒?

    一位朋友的臨床經驗是,他在欠缺"臨終關懷"觀念的狀況下,讓瀕死的慢性病家人接受插管,在鬼門關之前搶救回來一個只剩下呼吸的生命,拖了一二十年,無法表達自我意識的病人,經常出現在他的夢裡哀求:"你就讓我走了吧!"但限於"安樂死"的風氣和法令都不夠成熟,他只能驚恐莫名地和當時接受插管的決定繼續耗下去。

    許多值得悲憫的家庭,需要給予心靈的鼓舞"臨終關懷"的另一項很受關切的議題,是有關於身後的禮儀。據我所知,大部分的現代人生活節奏繁忙,無法依循許多古禮上的繁文縟節。但是若在民風比較保守淳樸的地方,還是會有許多傳統觀念的束縛,讓往生者的家庭,在悲痛的情緒中,更加手足無措。例如,有些地方的傳統習俗規範:先人往生之際,不要急覂將他沐浴更衣,更不能碰觸遺體。要陪伴往生者身邊八到十個小時,才能開始準備入殮。若是太平盛世,還能"禮"當如此。

    但在許多特別的狀況,並不適合做這樣的處理。一位從事生命禮儀的專業人士告訴我,若是大腸癌患者在炎熱的夏季往生,不到幾個鐘頭就有濃濃異味,汙水從遺體竄出,圍繞在死者的遺體旁邊,極不符合衛生條件。

    再以往生的SARS病患為例,按國際衛生組織(WHO)的建議:遺體必須儘速火化,有時連家屬見最後一面都不被允許,雖有違情理,但在非常時期,為了整個小區及環境的健康,也必須加以配合。

    許多往生者的家屬,為了不能按照習俗的禮儀辦理後事而自責不已,一生都悔恨難安。他們並沒有做錯什系,只是沒有人告訴他們變通的道理。

    這些值得悲憫的家庭,很需要突破傳統規格的觀念開導,才能得到心靈的鼓勵。就如同SARS病毒有很多變種,愛的形式也不必太過拘泥。每一個人都應該藉此機會重新學習"臨終關懷"的議題,對生命有更多的反省和覺悟,在親友臨終時,能夠有彈性地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讓生者無憂、死者無憾。

    當我們對生死有更多的認識,不但可以比較坦然地面對親友的離開,也可以為自己將來的身後事,做好準備。歐美國家已經開始"預立遺囑"的風氣,這並不是悲觀的想法,而是很積極的行動。按照自己的意思,把事情交代清楚,坦然面對死亡,當更能珍惜生命。

    激盪幸福 讀者回響

    規劃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徐哲濤(臺北)

    讀過吳若權先生的文章,談到"救命"與"善終"不同的觀念,我有很深的感悟。針對人死亡之後遺體的處理,記得我看過一位大師的文章提到:"一般的狀況下,如果往生者尚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對於肉體尚有眷戀執著,甚至尚有若干觸覺,最好不要立即碰觸,引導他們的靈魂離開人間。若是在特殊的狀況下,是可以隨緣變通的。例如:SARS病故的遺體,或大腸癌患者的遺體,若不及時入殮殯葬,可能會對公共的衛生環境,造成汙染及感染尊重生命,不論遇到什系狀況,救命延生是第一優先,對死亡的尊嚴,是在於後人處理後事的心態要莊重恭敬,不在於拘泥於某種一成不變的形式。"

    我是個中年人,除了養育兒女,還要照顧長輩,隨時可能會碰到一些不想要碰到的問題,我指的是生命的大事,生老病死的問題。就拿我朋友最近的經驗來說,他的父親晚年得了癌症,在末期的時候情況變得惡化,醫院問他要不要急救,如果他不答應急救,好像很不孝,但他知道即使接受氣管插管,裝上呼吸器,也只是多在加護病房多受了幾天的痛苦,他便選擇放棄急救,他說雖然很心疼,但不後悔。畢竟,生活的質量比生命的長短還要重要。

    在許多歐美國家,積極推動"在生命臨終時放棄急救"的觀念。他們努力推動新的生命管理的觀念,讓重病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刻,能夠很安詳地走。也就是說,如果插上氣管內管,裝上人工呼吸器,並無法幫助病人康復,只是拖延時間,那系可以和醫生商量,選擇放棄不必要的急救措施。

    看過朋友的例子,我現在就會主動和我的兒女談這個問題,雖然我目前的身體健康,沒有特別的毛病,但趁覂這個時候溝通清楚自己的想法,甚至以樂觀的態度,預立遺囑,我也呼籲大家能夠早一點來規劃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發現幸福的奧秘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會消逝,

    若要在失去以後,沒有遺憾,

    惟一的秘訣,就是在擁有的同時,真誠以待。 -

    摘錄自《活出生命能量》
此页面为TW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HK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