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二年秋,邊關忽傳急報——遼國蕭太后親自率兵,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帥南下侵宋。
雍熙二年,太宗皇帝傾全國之兵,分四路大軍直北伐遼國,欲一舉收回燕雲十六州之地,永卻中原的隱患。大軍本已經直經得了數州之地,並直逼幽州城下,不料太宗用人失當,監軍節制,以致於功敗垂成,東路軍中了遼國耶律休哥埋伏,以至功敗垂成,遺恨千秋。而這一戰中,還折損了名將楊業等人。
此戰一敗,對國家損耗極大,財力軍隊大損,河北一帶數年無人耕種,宋軍暫時再無北伐之力。太宗皇帝接受老丞相趙普之議,罷戰退兵,休生養息。
宋軍不再北伐,但是遼國自那一戰得勝之後,國勢為之一振。蕭太后中興遼邦,結束了自遼穆宗以來的頹敗之局,雖然一時不敢大舉南犯,但是卻頻頻騷擾邊關。又扶植夏州李繼遷部,也乘亂擾亂邊關。
卻是真宗登基的消息傳到遼國,蕭太后本畏太宗軍人出身,性情強勢,數次北伐之舉雖然未能得勝,卻是不敢輕視。及至聽到太宗已經去世,繼位的皇帝未曾經歷沙場,且自大宋開國以來,對軍人擅權向來十分警惕,因此上重文抑武。便覺得南侵的機會已到,因此上儲備兵馬積極備戰。
及至兩年之後,諸事已經齊備,此時耶律休哥已經去世,便任命耶律斜軫為帥,蕭太后御駕親征,與耶律斜軫兵分兩路,直逼遂城。
遂城守將,正是當年兵敗陳家谷、被耶律休哥所俘而絕食殉國的名將楊業之子——楊延朗。
楊業及其子楊延玉因陳家谷一役殉國,朝庭恩蔭其諸子,長子楊延朗原為從七品供奉,升為正七品崇儀副使,其餘諸子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也各升一級。
其後,楊延朗再遷為景州知州,卻因為一樁小事,險些獲罪。
楊延朗本武人出身,他作戰勇猛治邊有方,對於吏治公文卻是甚不通曉,來往公文全交給一個叫周正的小校,自己並不過問。不料周正名為周正,為人卻甚是不周不正,藉機在軍中幹權弄事,自作福威,只將楊延朗矇在鼓裡。結果頗弄出了幾樁案子來,被御史知道,便連同楊延朗一同彈劾了。
楊延郎涉在案內,他原是北漢降將,本非嫡系。雖然倚著軍功升上來,但是卻更招同僚嫉妒,一時間彈劾他的奏摺不斷。過了些日子後聖旨下來,令他進京。
楊延朗本以為此番必受責,真宗卻只訓斥了他一頓,但言辭雖然嚴厲,卻並未有實質上的處份,只將他改授保州緣邊都巡檢使,直接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對遼防禦前線任職。楊延朗自楊業死後,數次請求欲為邊關守將,均不得如願。不料因禍得福,遇天子如此加恩,心中又是感激又是惶恐,真覺得殺身難報。自此之後,更加小心謹慎,不敢有怠,
此次蕭太后進犯遂城,遂城只是一座小城,守衛既少,且城牆又不夠牢固,此番蕭太后親自率軍,兵多將廣,都是虎狼之師。只道本以為小小遂城,舉手可下,但是她沒有想到,這一次她卻遇上了楊延朗。
若是換了其他的將領,面對著這樣的強弱懸殊,面對著這樣的現有條件,不是事先撤退,就是事後大敗。只可惜,這一次的守將是楊延朗。
是身負殺父之仇楊業之子的楊延朗。
而楊延朗等這一天,已經足足等了十四年。
從雍熙三年到如今的鹹平二年,從陳家谷到遂城,楊延朗可以說十四年裡的每一刻,都是在為了今天而作期盼,而準備著。
他當然不會退,他也不能退。上天把蕭太后這樣一個對手送到了他的面前,他如果退了,也許他的人生中,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