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章即序章風雲滿地起龍蛇
《三國演義》開篇道:“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出了世事輪迴,盛衰更替之理。
有分者皆因合之失道失勢,無智無信,能合者則為得道得勢,有智有信。
支撐道與勢者,乃為德、強二字,能德者自然心正為先,能強者自然勇武為本,而後方能談及用。而可與道勢並行者亦有邪途,乃於亂局之中分辨利害,巧妙調和,借他人之力為我所驅,馭他人之勢為我所用,則為權術。
有分合而不能長久者,皆因“封建”。“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因病根在此,故分合之之事可更替衰敗腐朽,亦歸與衰敗腐朽,所謂重蹈覆轍,時間長短耳。
而今東西融匯,百家爭鳴,滿清也在探求救國之道,各方義士也在探求救國之道,空乏內外皆難持久,不過垂死掙扎。
而在這最後的掙扎之中,有革命先烈看到了共和之光。而革命義舉也由一人一族的英雄之義,轉為中華民族的共和之義。
歷史的車輪運轉到此,卻已碾壓出了厚實的封建根基,那封建思維深入人心難以剔除。言舉大義不過暫時求存之法,封建忠孝之行。
這思想如厚積的烏雲遮天蔽日瀰漫四野,朝內賢達之士在努力周旋延續殘喘,朝外賢明之人也在四下奔走尋求活路。
因中原起義逐漸平復,清朝大辦洋務運動,多少迎來了幾日陽光,而引線卻一觸即發。
同治十三年底,剛剛親政兩年的傀儡皇帝同治,愛新覺羅·載淳駕崩,四歲醇親王子載湉繼位,國號光緒,慈禧兩度垂簾聽政。
中國洋務運動小有起色,“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腐朽樑柱重做粉刷,略略有了耳目一新之景象。
同時期日本的明治維新卻大有成效,學習西方,脱亞入歐,改革制度,迅速崛起。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脱了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開始對外侵略。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帶光緒皇帝出逃,先到太原後至西安,接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列強已在瓜分中國,卻只是徐徐而進,逐步蠶食。資本主義侵略,就是殖民做生意,要有得賺有得談。中國雖説一盤散沙,而一旦四野狼煙大家便都沒得賺沒得談。因而必然需要中國落後而穩定,穩定則需要滿清,一旦滿清垮台必將引來各省獨立軍閥割據,屆時難以收拾。
這,就是滿清面對列強的欺辱無能為力,卻又一直殘喘不死的根本原因,絕非“同治中興”所能支撐,此如同養豬,投資建設買賣武器都是取之用之奴役之的殖民生意而已。
而統一穩定,也是代表清政府和談的李鴻章除了乞憐之外可以與列強談判的唯一籌碼,也是丟人而無力的砝碼,因為這也是滿清家國天下不能斷送的主旨。
戰亂、飢餓、愚昧、受洋人欺負……垂死反抗可以有,而反抗之後又如何,即使是為民主自由吶喊,而國民的心思又如何。國力難強,人心難合,一切都是那麼難,而只有步步為營,倡導民主,先順應時下,再興舉大義。
“人生在世如亂麻,誰為聖賢誰奸邪?霜雪臨頭凋蒲柳,風雲滿地起龍蛇。”這是十九歲的袁世凱返回項城坐享祖業,組織文社時留下的詠懷詩之章句。
弱、窮就是落後,落後就要捱打。“一聲不談和議事,千秋惟有左文襄。”而今左宗棠也在為糧餉犯愁。建設需要錢,打仗需要錢,平復起義需要錢,而起義正是因為沒有錢。
左宗棠自籌軍餉,尋得官商合作的道路,扶持商人發展又賴於商人籌款,在得到難得的穩定之後,遠征西疆,收回了西疆一百六十萬國土,牢守國門,這才奠定了而今中國中東的局面。
當時的商人,在最後的時機裏,也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待遇。掐指一算,當時裏還可以振奮人心,津津樂道的,也唯有左宮保收復國土與晉商大舉進軍俄羅斯這幾宗了。
在新局面新形態下,又有一些具有野心,或者在局面下造就的雄霸之人,穿破火焰荊棘,看到了另一個景象。
還是十三歲的一位項城少年,曾寫下若干言志詩詞,雖然平仄音韻不協,但卻氣概不凡,透着草莽王霸之氣,也頗能表現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裏,隱隱藴藏的另一股蠢蠢欲動的勢力,袁世凱:“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就這樣一個受晚清重臣李鴻章、榮祿臨終保舉接管北洋訓練新軍,一上任迎駕回宮便以聰明才智改革警察制度替代駐兵,變相收回京津主權的幹才,後來卻成了賣國賊。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2月,袁世凱逼宮,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同時的西方陷入爭奪殖民地等系列矛盾之中。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遇刺,點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引線。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5年5月,日本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各省紛紛宣佈獨立,督軍護國討袁。
1916年6月,袁世凱倒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
1917年7月,“辮子軍”張勳復辟,恢復宣統年號。
1918年,南北軍閥串通,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護法運動失敗。日本開始進入更細緻的侵華準備。
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標誌着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傳統糟粕逐漸被打碎,救國運動真正開始。
1915年3月,曾任清鹽運使的袁家五舅張鎮芳提出申請,經北洋政府財政部核准,鹽務署撥款200萬元為官股,成立鹽業銀行。袁世凱死後獨立商辦,在北洋政府期間發展迅速成為私營銀行之首。
過分依賴清政府的西幫票號因為是信用放款不做抵押,在各類動亂中貸款難以收回,自辛亥革命後損失慘重。商號倒閉拖垮票號。在之後的競爭中改組中不能適應,紛紛撤莊倒閉,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人言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晉商,而有晉商的地方又少不了形意拳。形意拳在北邊駝路上過去被稱為“北路心意”。其實在很多老掌櫃的記憶裏,掌櫃後人的言語裏,都還記得護院拳師,出鏢拳師,他們如掌櫃一樣,同為下人,不過因為技藝的出類拔萃,自夥計逐漸提升進而代理協助財東發展商號而已。
而因為自身獨到的技藝與人格魅力,讓他們的事蹟“可使有勇、可使有智、可使有德、可使有志”,因而在茶餘飯後的笑談裏,多了一份敬仰與尊重,而作為一家訓教流傳下來。
大時代背景下,民國真公子項城張伯駒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又幾經生死艱險,輾轉各地,蒐集收藏傳世珍品,不惜鉅額。發出“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經典感概。並以此告誡子孫。
國難自有忠魂出,心意**拳尊奉岳飛為始祖,以精忠報國為大義,北路心意拳廣開門户,響應尚武精神之號召,為強國強種而努力,與軍與民傾授武學經驗。
形意拳以李存義、張佔魁為代表,攜領弟子奮身上陣,殺敵於疆場,又有大刀王五、八卦掌程廷華等皆為一時捨命殺敵之豪雄。
然武夫之勇只能如此,而為國捐軀者又何止千萬,皆當為子孫,為世人謹記。
前輩的故事廣為流傳,早已不是秘密。李存義前輩曾言:“武術者,強身健體,國術者,保家衞國,可稱國術者,形意拳。”“克敵制勝,唯形意拳獨善其長。”
本書為張揚氣質,分解國術之書,既有此説,將盡力道出此中緣由,且有前部六卷為根基,而今方敢談此一句。
談拳而談及傳拳人,拳之留傳各有支脈,咱書裏的北路一支,雖在河南傳,卻是河北劉奇蘭、郭雲深,孟振嶺、李存義,任德傑、張鶴年留傳一脈,只是這一路隱忍謹慎,而到了張鶴年時卻享得地方“大家”“祖師”之高譽,不能不稱奇。稱祖師者,實為錯贊,本不敢提,乃因數代隱忍,而到此代廣開門户,徒弟帶徒弟,徒弟又帶徒弟,而教人德藝並重,影響極深,使得豫東回漢拳師敬服,過譽而傳。祖師不敢當,大拳師勉強當得,地方打聽老人皆知。
受恩而能知藝,不敢不問不能不記。只是曇花一現,也只權作家談,稱奇又嘆悲。
國難當頭,剛氣不丟,豪情壯志,一掃陰霾。
至此,成藝篇一部完,感謝大家。
至此書一部完成,故事線路清晰,拳法內涵豐富,沒有走上邪路。感謝張伯駒先生,張鶴年先生,特別感謝張勳亮先生。如果沒有三家故事,沒有張勳亮先生,這些都不會存在;不會出現,也不敢出現。
謹以尾卷獻給默默無聞的張勳亮先生。
16977小遊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遊戲,等你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