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批來倭國的士子中,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人,那便是司馬懿。曾經王燦和曹操對戰時,司馬懿就已經歸順了王燦,在王燦麾下任職。王燦征伐倭國,司馬懿是知道的,只是他沒有這個機會來,所以只能留在國內,但司馬懿一直關注着此事,關注着官方消息。
此前,王燦第一次送回的消息傳回了國內。
朝中的袞袞諸公,都知道王燦取得大勝,滅掉了倭國上的狗奴國,需要國內的士子前往,教化狗奴國的倭人,讓狗奴國成為蜀國的一部分。
司馬懿得到了消息,他主動毛遂自薦。
只是司馬懿的主動自薦,首先就遭到了司馬家的一眾人反對,不論是司馬懿的父親,亦或是司馬懿的兄長弟弟,全都反對司馬懿前往。
畢竟,倭國是不毛之地。
這樣沒有開化的地方,司馬懿去了也沒有用,而且司馬懿在朝內也是身居要職,是深受王燦信任的,他有着大好的前途,完全可以留在國內。
然而,司馬懿卻來了。
這讓家人都不理解。
對於這事兒,司馬懿卻有着自己的看法。
如今的蜀國境內,已經是沒有戰事,是處於太平盛世了。朝中的大臣,有李儒、田豐、賈詡、荀攸等人在,甚至還有徐庶、龐統、呂蒙等年輕一輩,這些都是極早就跟隨王燦的。
有這些人在,如果司馬懿要論資排輩兒,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夠走到文臣的巔峯。司馬懿也有大抱負,希望能夠嶄露頭角。
國內已經飽和,所以司馬懿的目光放在了倭國。
以他的資歷和能力,到了倭國,便足以一展所長,甚至能得到王燦的信任。
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
最關鍵的是,司馬懿到了倭國後,也能一直跟在王燦的身邊,跟着王燦建功立業,這才是最重要的。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在王燦的身邊,立下功勞後,才能得到王燦器重。
好説歹説,司馬懿説服了家人。
不過司馬懿毛遂自薦,消息傳到朝中,也引起了轟動。
司馬家的次子司馬懿,是有大才華的人,卻要去倭國,這一消息引得朝中都震盪了兩下。但賈詡、程昱等人,卻是當機立斷,利用司馬懿也前往的機會,開始大肆的宣傳。
還別説,有了司馬懿,許多士子紛紛自請。
一千人很快就湊齊。
到最後,願意前往倭國的士子,已經佈下五六千人。只是賈詡和程昱等人認為,人太多也不行,所以從中篩選了一番,最後只剩下一千人來。
司馬懿是所有士子中,是官職最高的。
而且,他家世不凡,是名門出身。
所以司馬懿在人羣中,很自然的,便成了所有士子的領袖。
司馬懿帶着所有的士子乘坐戰艦來到了倭國島上,看到狗奴國的一切,他們也認為狗奴國實在是太原始了,甚至於許多耕地的人都不知道犁頭,完全是極為原始的操作。
一路走來,他們也清楚了狗奴國一切。
但是,也收穫無數狗奴國百姓崇敬的目光。
他們所過之處,但凡遇到的狗奴國百姓,全部都跪下來,恭恭敬敬的向眾人行禮,而且跪下來的狗奴國百姓,眼中沒有半點忿然,有的只是尊敬,有的只是仰慕。
這是狗奴國民眾的心態。
因為此前王燦已經派人告知了下去。
狗奴國上下,將要學習蜀國的文化,將會有蜀國的士子前來教導。所以狗奴國的百姓看到來人後,知道這是有才學的人,全部都無比的尊敬。
司馬懿一行人,進入狗奴國的國都。
然後,所有人到了王宮外。
如今的王宮,已經經過了擴建。不過所謂的擴建,不是修築了多少宮門城牆,只是將周邊範圍增加,加大了裏面的面積。
所有人抵達時,王燦親自在門口迎接。
當王燦看到最前面的是司馬懿,也是有些驚訝。
司馬懿竟然親自來了。
“臣司馬懿,攜一千士子,拜見陛下。”司馬懿雙手合攏,躬身行禮。
“拜見陛下!”
一千士子,整齊劃一行禮。
王燦頷首道:“諸位平身!”
説完後,王燦便領着所有人進入宮中,然後把所有人帶到了校場內。實在是一千人太多,根本沒有這麼大的地方容納,所以只能在校場。
校場內,眾人落座。
王燦坐在了最前面,他看向所有的士子,朗聲道:“倭國貧乏,你們願意不遠萬里,來倭國,朕很是欣慰。倭國境內,如今朕拿下的狗奴國,需要大量的士子教導,更需要大量的官員管理地方。你們既然來了,朕相信你們是有大抱負的。”
“你們的任務,便是同化倭國。”
“朕希望整個狗奴國境內,所有的狗奴國百姓,忘記狗奴國這個名稱,只知道自己是蜀國人。朕更需要,整個狗奴國境內,不再有人説狗奴國的話,都是説我蜀國的漢話。”
“所以,你們任重而道遠。”
“雖説倭國的事情,相比於國內更加的簡單,但卻是極為重要的事情。開疆拓土,乃是不世之功。朕希望,你們能紮根此地,真正將狗奴國同化。”
王燦侃侃而談,道:“朕看到司馬懿來了,他是朝廷的重臣,如今卻甘願放棄朝中的一切,來狗奴國,朕很是欣慰。狗奴國之事,倭國之事,暫時以司馬懿為主,有他負責官員調度派遣。”
對司馬懿,王燦毫不猶豫給予大權。
因為,司馬懿有這方面的經驗。
司馬懿聽到王燦的安排,並不意外,他站起身,雙手合攏,拱手道:“臣定不負陛下期望,定會將狗奴國變成蜀國的一個州。”
王燦點了點頭。
要的就是這個志氣。
待將來,倭國必須是蜀國的一個州,即使隔着大洋,這也是蜀國的一部分疆土。
王燦安排人準備了酒肉,設宴為所有士子接風洗塵。一番慶賀後,王燦喊來士兵,將所有的士子安置在軍營,等士子瞭解了倭國的情況,再進行統一的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