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成武八年六月末,這一年的大考如期舉行。
秦人科舉之制,已經算是很完善了。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和後周南唐還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本來三年一次的大考,因疆域,朝政,人事等等原因,顯得有些混亂,尤其是景興末年到成武一朝的一段時間內,並無法保證能定期舉行。
而且,恩科開的很是頻繁,這對大秦的讀書人來説,利弊皆有,不用贅述。
這種混亂表現出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春闈和秋闈,兩個對讀書人最重要的晉身大考,多在夏秋之交舉行,日期上並不能做到名副其實。
像今年春闈,便延期到了夏末,和官員入京述職的日子差不多重合在了一起……
這讓今年的長安城非常的熱鬧,不過卻也忙壞了各個屬衙。
但好在今年沒鬧出成武五年那次大考那樣的風波,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安安靜靜的,大考便結束了。
之後張榜於皇城之下,上榜者歡呼雀躍,落第者失魂落魄,卻沒多少人有所異議。
這一次上榜的士子,來自天南海北,再沒弄的一家獨大,士子們就算心有微詞,也無法再像成武五年那般鬧起來了。
分蛋糕的好處就在於,大家多少都能得點甜頭,就算有所不公,卻也做到了起碼的平衡……
接下來就是殿試。
大秦的殿試沒那麼複雜,差不多流於過場,甚至有些時候。皇帝陛下都不會親自到場。會選派宗室主之即可。
當然。這和大秦地處四塞,兵戈之事不止有着莫大的關係,這裏不去説它。
殿試很簡單,禮儀上也很簡陋,這一點自殿試成為常制之後,在大秦從來沒有變過。
皇帝陛下出考題,進士們做文章,進呈御覽。若無重大事故,皇帝陛下其實也只是粗粗看一看,隨即便會定下等次,其實是事先已經定好,不用皇帝陛下費心。
這其實相當於皇帝陛下接見一次新晉官員,讓這些官場新人們感受一下皇家威嚴,算是一種皇家恩賜,因為這些春風得意的進士們,很可能在之後的十幾二年間,沉於下僚。再無面見天顏的機會了。
殿試,並非在金鑾大殿上舉行。而是在挨着中書的文瑞殿中。
這一天吉時,等候多時的進士們排着隊唱名入內。
數十人,差不多用了多半個時辰,再加上一大早就已經入宮等候,進士們各個臉青唇白,吃了些苦頭。
不過,對於讀書人而言,這將是他們前半生當中,最輝煌的一刻,也許,同樣也是他們大多數人一生中最輝煌的一刻了。
所以,就算筋酸骨軟,神思搖搖,也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來。
進了大殿,威嚴肅穆之氣,撲面而來,一個個讀書人,按照之前被仔細告知並練習多日的禮儀,順次叩拜於階下,然後被領着,坐到殿中自己的席位上,聚集精神,準備應試……
這個時候,什麼風骨,浩然之氣等等,都不太管用,這些官場新人在此時此刻,能不為氣勢所懾者,寥寥無幾。
往年,這些進士當中,必定摻雜有高官子弟,世家兒郎,他們的表現會正常一些。
但今科嘛,真正底氣十足的世家子,不見一個,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出身不低的,這一科也不會被取中。
不算是一水的寒門子,其實也差不了多少了。
所以,能維持正常儀態者,都屬難能,多數都如牽線木偶,腦中一片空白的走完了程序,至於什麼君前失儀,也顧不上那麼多了。
不過也沒人苛責,殿中大臣不少,都沉默的看着,順便製造着對這些乍登天門的士子們來説有如窒息般的氣氛。
趙石孤零零的站在御階之下,頗為無聊的瞅着這出戏碼演下去,在他眼中,這些寬袍大袖的讀書人,都是一個個倒黴蛋,説是生不逢時,都是輕了,他們趕上的這個時機,真的是糟透了。
多年苦讀,一朝付諸流水,也不知過後這裏面有幾個人還能正常的走出去。
樞密院就來了他一位,嗯,可以説,武臣就來了他這麼一位,所以看上去很是孤單。
不過,趙石心情其實還算不錯,因為他來了,所以文臣們只能在他對面,擠做一團,看着有些好笑。
殿上的大臣不少,同門下平章事周仿和趙石遙遙相對,兩位參知政事次之,下面就是六部除了兵部外皆有來人。
異乎尋常的隆重,也代表着會有異乎尋常的大事發生,只不過這些陸續入殿的讀書人還懵然不知罷了。
“閉殿……”隨着太監尖細而又有穿透力的嗓音,文瑞殿大門緩緩關閉,再次敞開的時候,也就意味着,這次朝廷開科取士的結束了。
“賜座。”
“謝陛下。”
大臣們紛紛落座,殿試正式開始。
考官出列,“請陛下賜下考題。”
高踞於上的皇帝陛下襬了擺手,立即便有宮人捧着匣子來到拾階而下。
考官驗示皇封完好,這才小心的打開匣子,取出早在多日之前,便封於其內的文卷。
接下來,就該是考官宣示於眾人了。
但當考官的目光,落在文卷之上的時候,只要看着他的人,都能發覺,這位先是愣了愣,接着臉色便迅速蒼白了下來。
他無助而又茫然的抬頭看了周遭一眼,顯然整個人都懵了。
趙石有趣的看着這一幕,他立馬已經將這位考官歸類到了倒黴蛋一列,這樣的人,今後將沒有任何前程可言了。
這樣的官場傾軋,趙石見的已經太多太多,要説這人只是無意間捲入其中,他是斷然不會相信的。
不過,這注定只是個小插曲,不會太過引人關注。
殿試考題,終於從這位倒黴蛋嘴裏唸了出來……
文瑞殿大門緩緩打開,迎入明媚的陽光。
失魂落魄的進士們,魚貫走出殿門,突然間,於人驚呼了一聲,接着便是一陣混亂。
有人摔倒在殿門之前。
不過混亂很快平息了下來……
大秦成武八年的大考,結束了。
消息傳播的很快,也引起了一片譁然。
今科殿試的考題很特殊,付汝一縣之地,以何治之?
這邊是今科殿試唯一的考題,對於進士們來説,這無疑是一道陌生到不能再陌生的題目。
其實,這樣的題目,別説是他們,即便是交給全天下的士子們,多數也要抓瞎。
沒有署理過縣政,這個題目根本無法作答,你念過再多的書也沒用,子曰詩云中,或許提到過一些,但你真要按照這些寫下去,準備歪的不能再歪。
這個題目很大,給你留足了想象的空間,卻又處處陷阱,能在這個上面洋洋灑灑,侃侃而談者,又來參加什麼科考呢?
進士們隨都可以説是滿腹才學,但答是那叫一個艱難,勉強為之之下,只能用亂七八糟來形容了。
皇帝覽之,理所當然的大怒。
詰問之下,問的考生們一個個面紅耳赤,語不成聲。
這還不算完,接下來,皇帝陛下寬容的給予了考生們又一次機會,若為府中輔官,可有一二良策,惠之於民?
這次,皇帝陛下沒讓考生們一一作答,而是尋來了早已定好的等次,只問頭甲三人。
結果可想而知,硬着頭皮作答的三人,除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樣的羅圈話之外,再無任何出人意料的答案。
皇帝陛下大為不滿,怒火更盛,但還是強自“壓住”,讓同門下平章事周仿出題再考。
周仿的出身不用多説了,於是拿出了大秦律,隨口道了幾個府縣內常見的案子,讓考生判之。
實際上,周仿算是非常的厚道了,他們知道皇帝陛下要做什麼,中書這裏也已經做好了準備,但臨到了來,還是動了惻隱之心,想給這些讀書人留下幾分餘地。
在他看來,讀書人若不讀秦律,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能説得通,做到有據可循,也許這一科上來的讀書人,之後的處境不會那麼悽慘。
事實上,他想的確實不錯,這些讀書人或多或少的都讀過秦律。
但也只止於此罷了,不管什麼時代的律法,都是千頭萬緒,用不到的時候,沒有人會刻意去通讀這個東西,在突然被問及的時候能確切的知道,在秦律中有這麼一條,已經算是不錯不錯的了。
讀書人們會去背誦論語,春秋,也不會去仔細誦讀秦律,因為那除了偶爾能炫耀一下之外,對科舉沒多大用處。
哪怕他們中間有人當過幕僚,也一定會對秦律有一定的認識,可惜,以科舉為目標的他們,從來不會輕易出幕,一旦入幕,身上便也有了污點,為謀求正途出身的士子所不齒……
這就是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