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者空見性,影動水流痕,無為蹉跎月,忌做荒唐人。”門外傳來朗朗吟詩聲,屋內眾人起身,小祖師則搶先跑出了門。
門外站着的不是別人,正是三清宮主持華虛道長及幾名隨從道士。
華虛道長咋見一愣,隨即“呵呵”笑將起來:“貧道參見小祖師。”那一大把鬍鬚的老道竟然真的彎腰行起禮來,其他道士忙不迭的跟着行禮,眾人莞爾。華虛趁機抱起小祖師,笑呵呵地走進屋內。
原來是每年一度的楊筠松忌日到了,三清山與江西派自古淵源頗深,故每年均遣人前來祭祀。去年小祖師以江西派掌門身份拜山後,華虛方知賴布衣傳人八百年後重現江湖,而且“布衣祖師”平易近人,從不“倚老賣老”,又頑皮可愛,實乃忘年知己也。
馮布衣道明此番南下送賴布衣屍骨還鄉一事,大家不免一陣唏噓感嘆。
“賴老前輩乃楊筠松之徒,又有恩於我三清山,今天就請出前輩仙骨,受我等拜祭。”華虛道長説道。
此刻黑衣遲老二聞言忙向馮布衣搖頭示意萬萬不可,但馮布衣卻未多加理會帶華虛道長進了偏房。華虛久聞“湘西趕屍”神秘詭異,但見到立於牆邊頭扣作戰帽,臉遮大口罩,身着迷彩服的賴布衣遺骨時,不僅還是嚇了一跳。
道長略正衣冠,踏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跪下參拜,門口遲老二對馮布衣直招手,焦急之色溢於言表。
“趕屍最忌客屍被人叩拜,如此一來山術即破,客屍誤認已經到家,就不願再走了。”遲老二俯耳悄悄説道,話未落音,堂內眾道士魚貫而入,逐一叩首行禮,一睹老前輩風采。此刻,馮布衣已然無奈,只得苦笑。
一代宗師楊筠松死後葬於楊公壩,時逾千年,滄海桑田,梅江幾經改道,岸邊的楊公墓早已淤入河底,跡不可尋。
飯後,主人家備好紙錢香燭領眾人前往楊公墓葬遺址一帶憑弔,華虛道長手牽小祖師走在頭裏。
此地名為三僚村。當年唐末黃巢起義天下大亂,南下避禍的楊筠松來到這地處僻壤、人煙罕至的三僚,驚奇的發現此地地形構造竟渾然天成得如同一隻堪輿用的大羅盤,盆地之中的一座石頭小山酷似羅盤指針,108口小池塘如北斗拱月般圍繞着七口大水塘,一脈相通的碧水滋潤着整個三僚盆地,朝陽之下紫氣藹藹,不由得驚歎道:“七塘是為七竅,108暗合人之穴道,此地風水大吉。”於是就此結廬安居下來。
楊公山後山腰生長着一株千年的傘狀大衫樹,樹底兩塊巨石形似包裹,當年賴布衣謂曰:“前有金盤玉印,後有華蓋遮蔭,代代能文武,世世好為官。”
師傅道:“不然。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子孫世代揣羅盤,揹着包裹出遠門。”後來果如楊筠松所言,此地歷代堪輿高人輩出,如奉明成祖朱棣召進京堪輿選址十三陵和故宮皇城的廖均卿,為萬里長城堪修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天壇祁年殿的曾從政等人。當然,就其民間影響而言,仍首推一代宗師賴文俊了。
華虛道長一行人等在梅江河邊祭奠了楊公後,來到了村內香火鼎盛的楊公祠。這是一座2000年由福建及海外堪輿界捐資新建的曾姓祠堂,取名楊公祠,是為紀念之意。近些年,海外客家人千里迢迢趕來這裏憑弔,“中國風水第一村”聲名遠播。
祠內有兩副對聯吸引了小祖師的注意,她見是繁體字心中一樂,也不管遊人在側便徑自朗讀:“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轉過第二聯:“抽爻換象堪移一天星斗,避凶趨吉真乃萬國神仙。”細瞧落款竟是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
小祖師的稚嫩童音引來遊客的注意,站在人羣背後有一道陰鷙的目光盯在了小姑娘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