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外國文學 > 《廣島之戀》在線閲讀 > 第三部分 相關評述

第三部分 相關評述

    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寫不出,什麼也説不了。真的,正是因為無能為力,才有了這部電影。

    ——杜拉斯

    如果一定要為西方電影從古典時期轉為現代時期尋找一部電影作為劃時代的里程碑的話,那麼這部電影無疑應當是《廣島之戀》。《廣島之戀》以其現代意義的題材,曖昧多義的主題,令人震驚的表現手法,與新小説派的緊密聯結,在多重意義上,啓發和開創了現代電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倫?雷乃攜他於去年拍攝完成的新片《廣島之戀》來到法國戛納參加在這裏舉辦的第十二屆電影節,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彈,立即轟動了整個西方影壇。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空前偉大的作品”、是“古典主義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評論家都失去了勇氣。”

    《廣島之戀》講述在日本拍戲的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建築師的異國戀情,穿插遭遇原子彈的廣島和二戰時期女演員少女時代在法國小城納韋爾與德國士兵的愛情悲劇。人們説《廣島之戀》是電影的轉折點,影片中首次出現大膽而新穎的敍事技巧,電影將早已為文學把持的地盤奪了過來,超現實主義和意識流介入,影片同傳統的、以設置一個無所不知的講述者為基礎的現實主義表演實行了決裂。一個或多個人物的獨白取代了講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繪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腦海中,觀眾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國一批新進導演掀起反傳統的電影運動,被稱為“新浪潮”,以戈達爾為首的年輕導演蔑視一切傳統的電影敍事方法,拍攝的電影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色彩。同時期崛起的“左岸派”電影集團通常被視為“新浪潮”的一個分支,阿倫?雷乃既是這一集團的代表,他們拍攝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內心意識,更使用大量現代色彩十分濃郁的時空倒錯的“意識流”手法。

    左岸派與文學的聯繫十分緊密,當時盛行的“新小説”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員。如“新小説”派的代表人物瑪格麗特?杜拉斯。“新小説”派作家給“左岸派”電影帶來了強烈的文學風格,因而“左岸派”電影又被稱為“作家電影”。“作家電影”一詞廣義上具有雙重含義,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導演即是影片的創作者,影片必須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其二影片的劇本屏棄改編名著,而是隻拍為電影原創的劇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學家為電影創作的劇本,影片中許多表現手法因而來源於對文學表現手法的借鑑。《廣島之戀》由瑪格麗特?杜拉斯編劇,阿倫?雷乃導演,無疑成為左岸派作家電影的代表作。

    《廣島之戀》的愛情與反戰反軍國主義題材的相互交織得益於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劇本原創,但是縱觀阿倫?雷乃的創作歷程,當代歷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事件)以及戰爭對人類命運的影響,始終是他選材的重心所在。創作於1950年的《格爾尼卡》藉助畢加索的同名繪畫,對在1937年德國法西斯對西班牙這個著名的古城所進行的滅絕人性的轟炸進行強烈的抗議。1955年阿倫?雷乃又拍攝了《夜與霧》,重新剪輯檔案館得來的黑白照片,新聞片以期重現納粹集中營殘酷情景。而《廣島之戀》正是這兩部作品的合乎邏輯的延續和歸宿。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