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外國文學 > 《中國歷史風雲錄》在線閲讀 > 第十章 盛極而衰

第十章 盛極而衰

    1

    我認為武帝舉行封禪儀式正值漢朝最繁盛的時期。前章敍述了漢對南越和朝鮮的戰爭,這兩次遠征都發生在封禪前後。封禪是在遠征南越的第二年,次年遠征朝鮮。我們來對二者做一比較。遠征南越對漢來説是場巨大成功。如前所述,在這次遠征中,一時中止的西南夷工作也因張騫的情報而再度展開。不過,從西南夷的夜郎南下的軍隊在到達廣東之前,戰爭就已經結束。但是遠征朝鮮對漢來講,並不是按自己的想法來的。最終的結果是,儘管在朝鮮置四郡,成功將之作為直轄領,但海陸兩路的將軍卻被押至軍法會議,沒有任何人因遠征戰功封侯列相。作為分界線,封禪也象徵着此前順風順水的漢朝國運終於走向了下坡路。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這是封禪三年前,武帝在汾陰(山西省)祭祀后土(土地神)時所作《秋風辭》中的結尾。萬事萬物發展到達了巔峯,接下來就是下坡路,這是自然之理。這可能不是預測國運轉變的歌,而是意識到自己四十四歲的身體已經衰老。歌中有一句

    ——懷佳人兮不能忘。

    説的是想念美麗的女子而不能忘懷。佳人指的是誰呢?陳皇后已被廢,皇后衞子夫已經年逾四十。這裏所説的佳人不是具體的哪個人,可以解釋為是理想中的美女。苦苦尋求卻得不到的“永遠的女性”,自己逐漸老邁而佳人還未出現。歌詞反映出了武帝的焦慮。和往常一樣,給武帝物色美女的是他的姐姐平陽公主。平陽公主最初嫁給曹時,丈夫死後改嫁衞青。衞青曾是平陽公主的騎奴(騎馬時候的保鏢),後來做了大將軍。

    被形容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絕世美女李夫人,由平陽公主推薦入宮,武帝的心立刻全跑到這位美女身上去了,李夫人的兄長李延年是宮廷裏的樂師。上面引用的歌詞,就是李延年在武帝面前用以歌詠自己妹妹的。形容美女“傾國傾城”由此而來。也許真是美人薄命,她很快就去世了,武帝因不能忘懷,傳説他曾讓神秘的方士招來她的魂魄。後來也有唐玄宗到陰間尋找已死的楊貴妃的故事,讓人感受到老人的執著。

    除了李延年,李夫人還有個哥哥叫李廣利。武帝派軍遠征大宛(費爾干納)時,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大將軍、左騎將軍、驃騎將軍這些是相當於三公的正將軍,與之相對,像遠征南越時的伏波將軍和樓船將軍,只是個貼合當時情況的名稱,也叫做雜號將軍。

    張騫曾訪問過大宛國,報告中稱那裏產“汗血馬”,就是疾馳時流汗像流血的名馬。武帝派使節前去求名馬,大概是因為使節的態度過於傲慢專橫,反被大宛所殺。漢對此的反應是,立刻出兵報復。汗血馬的飼養地在大宛國的貳師城,所以遠征軍司令官就被授予貳師將軍的稱號。

    高祖劉邦留下了兩個封賞原則。劉氏以外不封王,以及無戰功者不列侯。武帝為了讓情人的兄弟能列侯,就必須讓他立戰功。衞子夫的弟弟衞青和侄兒霍去病就是例子。不過,衞青在少年時代就經歷過遊牧生活,還當過平陽公主的騎奴,習慣了粗放的野外生活。然而李夫人的兄弟自小在藝人家庭長大,歌舞音樂出色,但對卻戰爭一竅不通。武帝明知真實情況,卻仍堅持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主觀地認為大宛較弱也是原因之一。出使大宛的使者報告説,大宛的軍隊很弱,三千漢兵就可獲勝。若果真如此,武帝認為這就是讓李夫人的哥哥立功的大好機會。

    遠征大宛是在封禪六年後的太初元年(前104),將曆法改為以正月為歲首的“太初曆”是在次年。在六千騎軍隊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數萬名來自各地的“惡少年”。所謂的惡少年,包括了土匪和囚徒等。雖然有三千便已足夠的報告,但武帝在雙倍數量的騎兵團內又加進來這大羣流氓暴徒。這樣還不能取勝就真的是一場笑話了。不過最終的結果確實是,漢軍真的未能取勝。可以想見,路途遙遠、質量奇差的遠征軍必然軍紀敗壞,而指揮官也是純粹的新手,根本管不住這些人。此外,大宛軍的抵抗也是出乎意料的頑強。

    李廣利的遠征軍甚至沒能抵達貳師城,連出城之一的鬱成城(漢使節被殺的地方)都久攻不下,苦戰中死傷者不絕。因無法繼續作戰,漢軍只得退兵。接到報告的武帝大怒,嚴令進玉門關(甘肅省)者皆斬。李廣利軍沒有辦法,不得不駐留敦煌。

    漢軍在朝鮮雖是苦戰,最終卻也獲勝,並置了四郡;馬邑之役雖然落空,卻也只是匈奴覺察到伏兵而沒有前來。但這次大撤退對武帝來説,卻是初次品嚐的屈辱。好不容易才給了李廣利一個立功的機會,結果卻鬧成這樣,武帝也只能是乾生氣。

    再度遠征,這次準備就周全了許多,兵力達到六萬,另外這次也沒有了那些自帶糧食、只為軍功而擅自從軍的“私從者”。沿途的各國懾於漢軍武力,都打開城門供給糧食。要知道,上一次遠征無功而返的原因之一,就是途中的糧食補給極為困難。綠洲國家紛紛緊閉城門,佯作不知狀地應付過了漢軍,這種前例並不罕見。第二次遠征中,所有的綠洲國家都不得不表示出歡迎的態度。只有輪台城(新疆)進行了抵抗,漢軍經數日攻陷了這座城,將城內男女老幼悉數屠盡。

    漢軍切斷水源,包圍了大宛國都貴山城四十天。大宛膽戰心驚,大臣們只得把此前隱瞞名馬、冷遇並最後殺害漢使的責任推給王,殺王獻馬。於是,李廣利終於降伏了大宛,被封為海西侯。

    2

    從李廣利遠征大宛起,漢和匈奴的關係就再度陰雲密佈。記錄顯示,當時連續幾年都是天候異常。對農耕生活而言,因為平時有儲備,就算一兩年顆粒無收人們也能堅持下來。然而對遊牧生活來説,牛羊若全死了就無計可施,畢竟動物死亡後肉不能長久保存。所以匈奴內部政局不穩,這也是必然的。此時的匈奴首領叫做兒單于,據説是個年輕的暴君。兒單于由於年少,再加上異常天候也使得人心不安,所以對民眾實行高壓政策。這自然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抗,他們想借助漢朝力量打倒兒單于。為了援助這股勢力,漢在長城外建立基地,分派給趙破奴兩萬餘騎兵。然而,試圖推翻兒單于的政變卻失敗了,漢軍被孤立在敵人的地盤上,在八萬匈奴軍包圍下成了俘虜。第二年,兒單于死去,他的叔父繼位,但也在次年死去。兒單于叔父的弟弟且鞮侯做了單于,送還了漢的俘虜。

    五年時間立了三任首領,也是匈奴政局不穩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情形下,匈奴若跟漢起了戰事就會陷入困境。於是匈奴向漢送去國書,打算修復關係。然而,且鞮侯單于的地位不穩固。匈奴內部也有強硬派,他們反對和漢締結屈辱性質的和約。漢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確認和親,卻被匈奴扣留。

    地位極高的使節被扣留,這成了開戰的理由。天漢二年(前99),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從酒泉(甘肅省)向天山出擊。自元狩四年(前119)漢軍遠征把匈奴趕到了遙遠的漠北,已經過了整整二十年。在這次遠征中發生了著名的李陵案。李陵是秦名將李信的後代,父親李廣是一員猛將,出征匈奴,失敗,為庇護部下而自殺。李陵奉職騎都尉,是年俸兩千石的軍中幹部。武帝本想讓他指揮輜重隊,但李陵請願去往前線。因已經沒有騎兵可用,於是他領步兵出擊。

    漢三萬中軍被匈奴所圍,多虧一名叫趙充國的猛將率軍奮戰,終得破圍而出,但全軍損失了六七成兵力。李陵的五千步兵遭遇了單于的三萬騎中軍,經八日死戰,部將傷亡大半,刀折箭盡後,他投降了匈奴。

    長安朝廷接到報告,在御前會議上定議李陵之罪。這一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激怒了武帝,被處以宮刑,也就是去勢的刑罰。武帝何以發怒呢?他本意是想讓情人的哥哥李廣利建功立業,而司馬遷的話卻包含了這樣的意思:他強調李陵的五千步兵遭遇的是匈奴的中軍,言外之意是李廣利遇到的只不過是匈奴的分隊,卻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司馬遷和李陵非親非故,也就是朝堂上見過面而已。然而他卻為李陵異常熱情地辯護,實際上是想批評李廣利吧——武帝大概是這麼想的。

    受宮刑對士大夫來説是莫大的恥辱。本來理應以死來保持尊嚴,但儘管如此,司馬遷之所以忍辱負重,是為了實現父親司馬談的遺言,完成《史記》。

    出獄後的司馬遷已五十歲(一説四十歲),武帝六十一歲,這一年是太始元年(前96)。武帝死於七十歲,他在位的五十年中,不得不説最後十年實際上是黑暗的時代。司馬遷在這個黑暗時代完成了《史記》。

    從司馬遷遭刑罰的時候起,就可以看到黑暗時代的兆頭。應該注意,為李陵辯護的只有司馬遷一人。如前所述,對李陵的辯護被看做是對李廣利的批評。司馬遷受刑反映出批評武帝情人的哥哥極為兇險,而這在廷臣中已是常識。

    現今,花甲還被認為是壯年,但在當時已經是老年了。武帝在《秋風辭》中把四十四歲的自己説成是“奈老何”。六十歲的武帝已經上了年紀,判斷力也變得不太正常。獨裁者的老化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有人專門迎合這樣的皇帝的心意,並以此實現自己的野心。

    3

    我們再提一下陳皇后失勢的原因,這就是施行“巫蠱”。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這是把木人偶埋在地中,讓巫人施咒後再往地面上潑酒的詛咒方法。當時的人們相信這樣做是有效果的。正因如此,施行“巫蠱”妖術的人往往被嚴罰,處以死刑。不過也有人為陷害他人而設下這樣的局。如果被人查到這類東西,不管有多高的身份,也會被完全拉下水。陳皇后是武帝的表妹,再加上武帝自己也因衞子夫的事情對陳皇后有所歉疚,所以只是讓她退位完事。不過陳皇后是個例外,如果是其他人就只有死路一條。

    徵和二年(前91),有一場因朱安世而起的“巫蠱”大案。當時的丞相公孫賀是個膽小的人,傳説他在被任命為丞相的時候,哭着説“饒了我吧”——武帝時期的九個丞相中就有四人不是被處死就是死在獄中——不過武帝毫不在意,把印綬放在一旁就走了,所以公孫賀無可奈何,不就任不行。他安守本分,在兇險的丞相一職上幹了十多年。自身雖然沒有問題,但他有個不肖子叫公孫敬聲。公孫敬聲在被授予太僕(負責馬政)之職後,因挪用了公款一千九百萬錢而被定罪收監。

    公孫賀娶了衞皇后的大姐為妻,但他不能只靠這一層關係。衞皇后和武帝同年,已經不能靠姿色維持自家一族了。為了使兒子的罪得以赦免,他只有立下大功才行。漢代遊俠橫行,是重大的社會問題。當時遊俠的老大是朱安世,長期未能抓捕歸案。如果抓住這個黑社會老大,就能一舉解決長年累月的懸案,應該也算是一個了不起的政績。

    景帝的時候,符離(安徽省)的王孟、濟南(山東省)的瞷氏、陳(河南省)的周庸等著名的黑道頭目全部被景帝誅殺。到了武帝的年代,出了一個叫郭解的遊俠頭目。這名男子上了年紀後就改做了紳士,但因御史大夫公孫弘的意見而被殺。可以注意到,逮捕遊俠頭目是為了顯示皇威,也是為了社會安定。為了可憐的兒子,公孫賀全力以赴投入到對朱安世的緝拿中,終於抓住了他。

    朱安世是個可怕的人。他掌握了許多黑社會的信息,而關於最為非法的巫蠱的信息尤其詳細。只要有人敢抓自己,就會設法報復。朱安世從獄中上書告狀説,公孫敬聲和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私通,在天子行幸之路上埋人偶行巫蠱,陽石公主的姐姐諸邑公主和衞青的兒子衞伉也與此有關聯。他們到底有沒有施行過巫蠱?證據是不是朱安世預先準備好的?不管怎樣,支持獄中上書所言的證據被接連發現,關聯的人全部被誅殺。公孫賀也因兒子的不成器受到連坐,被投入大獄並死在裏面。

    武帝殺了自己的兩個女兒——陽石公主和諸邑公主。她們都是衞皇后所生,而衞皇后生了一男二女,一男就是皇太子劉據。公孫敬聲和皇太子、兩個公主是姨表親。衞伉因父親衞青(當時已故)是衞皇后和公孫賀夫人的弟弟,所以還是表親。

    那麼剩下的最後一個——皇太子就沒事了麼?武帝早就對性格不像自己的皇太子劉據感到不滿,廷臣們都知道這一點。阿諛皇帝的妖人此時出現了,名叫江充。他原本為趙王效力,趙王劉彭祖是武帝的異母兄。江充在趙王面前搬弄趙太子丹的是非,趙太子因此大怒,殺了江充一家。江充僥倖逃脱,來到長安,向朝廷告發趙王太子,於是丹被投入獄中判了死罪。他的父親趙王向武帝求情,希望為討伐匈奴出死力,從而為兒子贖罪,武帝被年老兄長的舐犢之情打動,決定廢趙太子之位,赦免死罪。但同時,他也對不懼對方身份、敢於告發的江充十分中意,起用他為水橫都尉。

    江充也不負武帝所望,連館陶公主和皇太子的過失也敢揭發。他揭發皇太子的使者讓車馬從馳道(只有皇帝才能走的路)上疾馳,皇太子請求他不要將此事公之於眾,而他沒有接受。正是這個性格異常的江充,引起了第二次巫蠱之亂。

    這時武帝已經六十六歲了,而皇太子正值三十八歲的壯年。若武帝死去,因馳道案而憎惡江充的皇太子就會即位。江充感到了危機,於是開始着手陷害太子的工作。詭計多端的他並未直接把目標對準皇太子,而是先從民間到官方引起巫蠱之亂。他準備了無數人偶,到處埋藏。A詛咒了B,C詛咒了D……長安全城都是巫蠱案件,拷問接連不斷,數萬無辜的人被處死。在這樣的前奏曲過後,江充讓一個出身匈奴的叫檀何的巫人上言説

    ——宮中也有蠱氣。如果現在不除,大禍將至。

    武帝因上了年紀,在性格變得狐疑的同時,迷信程度也加深了許多。宮廷內立刻展開了調查,到處都發現了人偶,而以皇太子宮中為最多。這時,皇太子劉據也覺察到了江充的陰謀。因此時武帝身在咸陽西北的甘泉宮,於是皇太子的臣下裝作是皇帝的使臣,逮捕了江充,把他押到皇太子面前。

    ——趙虜!亂了趙國國王父子還不夠,還要亂我父子!

    皇太子如是罵道,親自監斬了江充,並把巫人檀何燒死在上林苑。皇太子被逼到絕路,決定發動政變。

    武帝在80公里外的甘泉宮返回,很快就鎮壓了皇太子的政變。皇太子逃到湖縣(河南省),在那裏被官兵們包圍,結果上吊身亡。這是徵和二年(前91)的大案。

    4

    皇太子的無辜在次年就被證實了,這是隻需調查就可以弄清楚的事情。同時也證明了是江充的詭計泄漏,皇太子的目的只是殺掉江充,並沒有反叛武帝的意思。然而死者不能復生。衞皇后也自殺了,這時距她以平陽公主府上歌女的身份進入宮廷,已經過了四十八年。

    武帝於四年後的後元二年(前87)死去。因殺了無辜的皇太子,武帝深感悲傷,在湖縣建了“思子宮”,之後很長時間內沒有立皇太子。

    雖然現代人很難理解,但漢代的人堅信巫蠱必然有效,所以才用死刑來嚴禁。

    武帝時期的第十一個丞相是劉屈氂,是武帝的異母兄,1968年河北省滿城發現的漢墓主人中山王劉勝的兒子。滿城墓棺內的金縷衣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不過劉勝是個享樂主義者,光兒子就有一百二十個,劉屈氂是其中之一。劉屈氂的兒子娶了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女兒為妻。

    被譽為傾國傾城的李廣利妹妹李夫人已然故去,而她所生的劉髆被立為昌邑王。對丞相的兒媳來説,昌邑王就是姑母的兒子,也就是表親。昌邑王如果即位,丞相一家就成了外戚,地位將穩如泰山。如同前述,皇太子政變大案後,武帝還沒有立皇太子。

    丞相夫人目光短淺地施行了據説確實有效的巫蠱,施咒的目的是為了讓昌邑王能夠即位。此事被人察覺,丞相被斬,妻兒被殺,首級亦被示眾。因發生在江充引起的大規模冤案後不久,所以應該是有這麼回事情。

    此時因匈奴侵入酒泉,貳師將軍李廣利正在遠征途中。自己的妻兒因丞相之事而連坐被收監的事情傳到了前線,於是李廣利打算立下大功以拯救家族。他慌慌忙忙地率兵深入匈奴腹地,被單于親率的五萬騎部隊打得大敗,不得不投降。最後的結果是,遠在長安被收監的李廣利妻兒連同全族被滅門,李廣利不久也因捲入匈奴的內部鬥爭而被殺死。

    武帝在臨死前立拳夫人所生的劉弗陵為皇太子。這位昭帝即位時年僅八歲。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成為武帝的託孤大臣。武帝的兒子中,最年長的燕王劉旦認為自己是理所當然的繼承者,因而必然對這個決定不滿。不過武帝的選擇也是有原因的。弗陵的母親拳夫人出身卑賤,而且已經死去,也有人説是被賜死的。即使弗陵即位,也沒有外戚在宮廷中擴張權力的可能。與此相反,劉旦已經是燕王,手裏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他即位的話,這些人就會乘虛而入,可能就會破壞掉長安宮廷的武帝體制。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實際上在武帝死前便已去世,劉屈氂的夫人儘管使用了巫蠱之類的手段,但也對此無計可施。

    燕王劉旦出於不滿,和各地皇族取得聯絡,以弗陵並非武帝之子為由掀起叛亂。雖然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但仍有謠言大範圍地傳播開來,説弗陵不是武帝之子而是自稱領受託孤遺囑的霍光的兒子。燕王雖然是叛亂的元兇,但因為有燕王的胞姐、撫育年幼昭帝的蓋長公主的説情,以至親(皇帝的哥哥)的緣故而未被追究。

    燕王的叛亂基本上被消滅在萌芽階段,在那之後受武帝遺囑三人之一的金日磾死去。此人實際上是匈奴休屠王的兒子。元狩二年(前121),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屠王向漢投降,休屠王因猶豫不決而被渾邪王所殺。休屠王的兒子金日磾雖只有十四歲,但也帶着匈奴眾人入漢,起初雖是官奴,但被武帝發現,做了隨身近侍。武帝死去的時候他被封為駙馬都尉。

    霍光是二十四歲死去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弟弟,以奉車都尉的身份一直和金日磾一道侍奉皇帝左右。還有一個上官桀是太僕,原本是儀仗兵,因一身大力被認可,受到武帝喜愛。他是武帝信賴的保鏢,一直在武帝身邊。像這樣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人被叫做“內朝”,丞相和御史大夫等政府部門被稱為“外朝”。武帝只對內朝的人託付了後事。

    昭帝沒有外戚的族系,就由內朝的實力派進行輔佐。霍光是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是車騎將軍,上官桀是左將軍,握有兵權。然而,三駕馬車的體制因金日磾之死而崩潰。三頭政治的時候,就算其中兩人對立,還有一人可以充當調停,但如果只有兩人,就會變成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所以對幼帝來説,就很可能會出現一個獨裁者。

    5

    最後成為獨裁者的是霍光。他在打倒對手上官桀之前,就着力於削弱外朝即行政機關的權力。武帝的遺囑中除了託付三個寵臣後事外,也提到要起用桑弘羊為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個有能力的經濟官僚。武帝知道自己花錢花得太狠,導致國家財政苦不堪言。他預見到整頓財政將是下一個時代的課題,於是就給了實務經濟官僚桑弘羊以責任和地位。

    昭帝時期內朝的實力派是霍光,外朝的實力派則是桑弘羊。霍光傾向於讓外朝僅僅是個辦事機構,是根據內朝精神處理政務的地方。

    始元六年(前81)漢召開了鹽鐵會議。為了再次研究此前的經濟政策,漢集中了由各地推薦的賢良、文學之士,舉行政策討論。會議的情形被桓寬的《鹽鐵論》以對話形式記述了下來。

    鹽和鐵在武帝時期是政府專賣,到了武帝晚期,酒也加入這一行列。桑弘羊為了使政府的專賣事業更好發展,打算重建財政。雖然是件好事,但外朝掌握了錢口袋的扎繩,權力過大,內朝就會受其制約。鹽鐵會議看上去是霍光為了牽制桑弘羊而召開的。

    説起各地的賢良、文學之士,全都是豪強。這些地方上的實力派曾在鹽鐵販賣中獲得了很大利益,但這份利益被國家上收了。所以鹽鐵會議如果召開,就註定會出現反對專賣的聲音,他們主張恢復到建國初的農本主義。國家應向儒教的理想主義前進而不要與民爭利的呼聲很高。

    會議後,少部分理想主義性質的政策被採用,但鹽鐵專賣這一情形根本沒有任何變化。如果廢止了專賣,國家的運營就會變得困難,霍光不可能不懂,他只是要制止桑弘羊乃至外朝的特立獨行。

    鹽鐵會議次年——元鳳元年(前80),霍光終於清除了上官家族。原本霍光的女兒嫁給了上官桀的兒子,所以兩家還是親家,上官安夫婦所生的女兒是霍光和上官桀共同的孫女。上官安希望女兒被立為皇后,就和丈人霍光商談,卻得到了“七歲尚早”的反對意見。上官安不死心,又在蓋長公主那裏做工作,成功使女兒成為昭帝的皇后。蓋長公主因養育昭帝,對皇家的私事有很大的發言權。

    通過這件事,上官家和蓋長公主走到了一起。如前所述,蓋長公主和燕王劉旦是同母姐弟。燕王挑頭的造反被鎮壓,但元兇沒有被處理,不用説也知道是因為蓋長公主的奔走。造反未被追究的燕王仍然對帝位不死心——朝廷中有和胞姐結盟的上官父子,如果和他們聯合,實現自己的野心也不是沒有可能——至少由勝利者一方寫成並流傳至今的記錄中就是這樣寫的。司馬遷已死,所以成書於東漢前期的正史《漢書》就是當時最基本的史料。

    上官桀父子勾結燕王,計劃殺死霍光,廢黜昭帝,擁立燕王登基。但事前計劃泄露,一干人悉數被逮捕和誅殺。上官家已然把上官安的女兒推到昭帝皇后的地位,所以廢黜昭帝這種事情不合情理。也有可能是霍光捏造了一個子虛烏有的計劃並以此殺掉政敵。上官氏一族除了昭帝皇后也就是霍光年幼的外孫女,全部被殺。燕王也被皇帝命令自殺。接着外朝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也因和上官父子共謀被殺。這樣一來,連外朝的實力派也被消滅了。

    從此,霍光就成了漢王朝的獨裁者,把全部權力收於自己掌中。他死於地節二年(前68),故霍光時代長達十二年。此間昭帝年紀輕輕二十一歲就死了,時間是元平元年(前74)。昭帝因無後嗣,昌邑王被召至長安即帝位。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所生劉髆曾被立為昌邑王,在他死後,兒子劉賀世襲了王位。

    然而,即位儀式還未結束,昌邑王就被廢了。根據《漢書》記載,昭帝的靈柩還在前殿,他就歡歌、飲酒、鬥虎,和昭帝的宮女淫亂,簡直就是繪聲繪色的暴君。

    昌邑王即位時的身份是昭帝的皇太子。於是,昭帝的未亡人、霍光十七歲的外孫女就成了皇太后,也就是新帝的母親。皇太后可以廢立自己的孩子。劉賀被廢除皇太子之號,甚至連昌邑王之位也被剝奪。即位儀式時,從本國就隨行的兩百個家臣除了三個人外,在門外全部被殺。

    《漢書》記載的內容如前所述,説昌邑王是這樣那樣的暴虐,家臣們不好好輔佐主君因而被殺。這顯得過於反常,而歷史有時候是反過來寫的。上官父子的政變計劃或許根本沒有存在過,前面提到,這是霍光為了手握獨裁大權而採取的先發制人。昌邑王知道就算即了帝位,只要霍光還在,就只能是個傀儡。他的想法是在即帝位的瞬間發動政變,除掉霍光。因為有這個動向,所以家臣們全部被殺,可以認為他們是為了政變才隨行至長安的。兩百人中未死的三人,因苦諫過昌邑王的原因得以生還,但如果加以推理,可能就是這三人向霍光一方泄露了政變計劃。

    昌邑王被廢后,霍光從民間找到一個出乎人們意料的人並讓他即位,這就是巫蠱之亂中死去的無辜的劉據的孫子劉病已。死於三十八歲、當時的兩個兒子已死的劉據,竟然還有個孫子,看上去很奇異。不過劉據十五歲就娶史氏為妻,有個孫子也不足為奇。皇太子死去那年出生的劉病已雖在宗正中也有皇籍,卻是在民間養大的。他已經年滿十八歲,在民間娶妻許氏。他做了比他還小一歲的皇太后(昭帝的未亡人)的兒子,即了皇位,這就是聲名極佳的明君宣帝。

    霍光之所以選擇宣帝,除了因為民間的評價很高外,也是因為他沒有實力派族系。宣帝的岳父不過是掖庭令(六百石的官)張賀的部下。

    宣帝十八歲時即位,死時四十三歲,在位二十五年。在朝廷內最大的實力人物霍光死後,他悉數清除了霍氏一族。而且這時還發生了匈奴分裂、單于降漢等前所未有的事情。對漢來説,這是個好年景。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