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劈棺
十月十一日
派蒂把客人吃掉,成為這兩天家中的話題。尤其是餐桌上,全家人聚在一塊的時候,更要説上幾遍。一邊説,一邊叫噁心,可還興高采烈地説。
不管怎麼樣,自己養的寵物,能夠把客人的頭給咬下來,總是件光彩的事。表示從小給的"仇恨教育"十分成功;長期教它拿活的目標練習劈刺,也誠然有了不錯的成果。這不是鐵證如山嗎?就像拳賽,前面每局你都佔盡上風沒關係!只要在最後一局,我一拳把你打趴下了,數到十,你還爬不起來,就是輸了。
死,常常代表的不但是戰爭的結束,也代表死者這方面公理的結束。就像一羣人搞鬥爭,你罵我、我罵你,愈是會罵的人,愈不會被別人罵,因為對方怕你反擊。所謂"柿子挑軟的吃",捱罵的常是最弱的;更往往是那天缺席,不在現場的。
死就是不在現場,而且可以確定,那死掉的人是永遠不會再到現場了。所以兄弟被抓,問"黑槍是哪裏弄來的?""是他交給我保管的。""他是誰?""他是剛死的那個人。"
兩軍交戰,一方主帥被殺了,把頭砍下來,掛在旗杆上,往往戰爭就結束了。
在某些時代,人們的公理是用決鬥來決定的。如果你贏了,表示上天保佑你,你一定是對的。如果你死了,表示你撒謊、你不義、你該死,甚至你的家小也該殺。
以前在英國議會里,兩個人爭辯不休,就約好時間出去決鬥,各拿一把槍,背對着背前進,數着步子,到同一時候,轉身、開槍,你倒了,就輸了。而且不止輸了生命,還輸去了"你爭的道理"……
"人在人情在",這句話説得真是太好了,你不在,別人何必還為你發言。甚至應該説,你不在,是你對不起我,我當初支持你的時候,實在沒想到你會那麼早完蛋,而今你死了、敗了、逃了、病了,我當然不能再支持你。
你會發現"維持一口氣在",是多麼要緊的事,那口氣一完,什麼都變色了——你政治的風向球立刻轉向,"位階的排列"立刻"重組"。你的銅像被潑上油漆、砍了頭。你的神話開始被拆穿,你的偉大也開始朽爛。
兩雄相爭,不僅要看誰的力量大,也要看誰活得長,活得長表示你贏了"這口氣",活得長也表示上帝站在你這邊。活得長,更可以使你有時間把那"死鬼"當年的跟班,一一收拾掉。你可以毀掉一切對他有利的史料,燒燬他回憶錄的稿子,流放為他説話的"臭老九",再安排自己人重新寫歷史。
所以活得長,能讓歷史都跟你站在一邊,使你流芳千古。
如此説來,這作客的螳螂死掉,還有什麼好講?誰讓你"學藝不精",卻來闖我少林銅人陣?不錯!不是你自己要來,是我把你抓來,又放進殺手的屋子。但不管怎麼樣,誰讓你戰死了呢?就算是我"設局",強迫你演出這場戲。你死了,就是對不起我,就是活該。否則,你又怎麼會死呢?
當然,這世上還可能有一兩個愕愕之士,譬如我老婆就不服氣我的看法。
我説:"派蒂之所以能夠以小勝大,一口咬下東瀛忍者(小日本鬼子他媽)的頭,都是因為我傳授她葵花寶典。想想!哪隻螳螂能有那麼多機會,每天跟各種蟲子搏鬥,它們等在葉子下面,是"摸彩",要靠運氣,我們派蒂則是天天中獎。這殺的技術當然是派蒂高超。"
老婆則冷笑一聲説:"算了吧!大家都看到了。外來的那隻螳螂從派蒂身上踩過去,派蒂都嚇呆了。它啊,是靠地方熟,半夜摸黑,把客人給宰了。"又放大聲音強調一遍:"它是偷襲!客人死得真冤。"
提到"死得冤",可能還真是有點死不瞑目。那外來的螳螂死到現在,最少也有四十小時了,可是屁股還不斷地上下扭動。派蒂倒也表現了大將之風,並沒有因此,再過去咬兩口。我不能不佩服派蒂殺手的又狠又準,她怎麼能那麼準確地咬斷對手的頸子,而自己居然毫髮無傷呢?
套一句新聞術語——"從作案的手法來看,顯然是職業殺手所為。"派蒂不僅是"殺手",而且可以作"職業殺手"了。多棒啊!使我想起法國電影NIKITA裏的女殺手,忘記過去,忘記姓名,甚至忘記自己。乖乖地執行"上面"交下來的任務。再在完成任務之後,消失成一個沒有姓名的人。
現在,我就準備叫派蒂去執行一件"秘密任務"。這是真正的"出勤",可不是留在自己的玻璃罐子裏殺喲!
提到這次的"任務",首先我必須介紹今天的Target,也就是派蒂將去暗殺的"對象"。
這件事要從好幾天前説起。不!應該由好多年前説起。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的書房裏總會溜進來一些黑黑的小鬼。無論白天、夜裏,都發出尖鋭的叫聲。
我曾經看過那些小鬼好幾次。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人物,是蛐蛐。我也不討厭它們的叫聲,只是納悶,門窗都關得很緊,它們到底是從什麼地方進來的。
為此,我曾經細細檢查屋裏的每個縫隙。我的書房正對着院子,一半是地板,一半是"石板地"。地板顯然很緊密,毛病全出在"石板地"那邊。房子老了,石板地的接縫,常有些水泥脱落的地方,有時候形成小洞。我猜那些蛐蛐一定是從這些小洞裏鑽進來。
蛐蛐很妙,如我以前説的,它們甚至自以為聰明,會故意挑逗人。我相信,它們一定很怕冷,所以秋天一變涼,就往屋裏鑽。只是鑽就鑽好了,它們居然像是司馬相如,"聞人擊磬,不覺技癢。"進得屋來還忍不住要高歌,甚至唱得忘情,一直到我用手電筒把它們照到,才停止不唱。
去年我曾經抓到一隻蛐蛐,放了生。隔不久它又回來了,而且帶了老婆和小孩。我覺得它們一家天倫之樂,十分可愛,所以不再去打擾。
沒想到有一天,一隻蛐蛐居然跑到我老婆的座位下面。嚇得她跳到椅子上。我説:"把它捉起來,扔出去。"話才完,就聽見"啪"一聲,老婆用鞋底送它上了天堂。説:"我不敢活捉,還是打死比較容易。"
隔一天,還聽蛐蛐叫,我找來找去找不到,穿鞋出去跑步。腳才伸進鞋子,就知道不妙,把鞋翻過來,掉下一隻半死的公蛐蛐。
至於第三隻,就不知怎樣了。想必"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而移民海外。
今年,就在上個禮拜,我又抓到一隻大蛐蛐,真是"紅頭金翅"的好品種,兩支短短的翅膀,一抖動就唧唧唧地響,連我耳背的老母都聽見了。
我也待它不薄。特別找一個專門用來裝蛐蛐的小金籠,把它供在其中。這小金籠子據説是十八世紀印度宮廷的東西,想必印度人也有這樣的雅好。
籠子是圓形,直徑不過兩寸,高一寸多,掐絲鑲線,作"雷紋"和"雲紋"的設計。頂上還鑲了一顆紅寶石,圍以七顆藍寶石。乍看,還真有點印度宮廷建築的樣子。
我把蛐蛐養在裏面,還放了半顆葡葡進去。抓到的當天晚上,它大概為了住華宅而高興,整夜地高歌。第二天,還唱了一陣。但到第三天,就安靜了。我從鏤空的金線間望進去,覺得它還在動,便沒理睬。未料,第三天打開盒子,它早僵死在裏面了。
正要把它扔掉,就聽老婆大叫,説有一隻黑色的蟲在地毯上。過去看,是隻母蛐蛐。我一邊急着找塑膠袋,一邊叮囑她別再一下子打死。
"這是原來那隻的太太,萬里尋夫來了。"我説:"蛐蛐是有情有義的。"
"她丈夫不是死了嗎?"
"見最後一面總是好的。"
這蛐蛐大概也有心,毫不反抗地讓我抓到。
為了使它能夠有個安靜的場所憑弔亡夫,我特別又找個大一點的瓶子來,先把裝着死蛐蛐的金籠打開,放進瓶底,再把母蛐蛐放下去。
它果然繞着金籠子走動,如同哀悽的未亡人,撫着棺材痛哭。還偶爾抬起頭,用前腳攀着棺材邊,向裏面張望,以深情的眼視,注視丈夫的遺容。
接着,它跳了進去,一點點檢視、一絲絲撫摸,站着端詳,俯身親吻。
它找到公蛐蛐的大腿,居然緊緊地抱着、抖着、搖擺着,我似乎能聽到它抽噎的悲哭。
它終於跳出金籠的棺材,去吃我給它的蘋果。回頭看,那公蛐蛐依然直挺挺地躺着,只是腿上削去一大塊肉,上面許多齒痕——是被母蛐蛐啃掉的。
我立刻向全家報告了這個驚人的消息。
殘酷或反傳統的新聞,常是大家愛看的。如同早上在辦公室,翻報紙,看到"某婦人一怒之下剪斷丈夫的禍根,扔出窗去,正好被過路的野狗當作上天賜予的香腸,一口吞下。"大概很少有人能不"興奮"地向大家宣讀的。
反人性的事,常常也是人性的,它總是浮動在人性的底層。川端康成在〈日本之美與我〉裏説"有思想的人,誰不想自殺?"卡繆在《異鄉人》裏説"每個正常人,多少都曾期望過他們新愛的人死掉。"這些不能被世俗承認的言論,卻可能衝擊着讀者的心靈,甚至獲得某種程度的共鳴。
人是一種幸災樂禍的動物。當自己想做而未敢做的事,別人做了,而且被發現、被懲罰,便能引起自己暗暗的快感——
看吧!幸虧我沒做,否則下場也落得如此。
看吧!我都不敢,他居然敢,活該被修理。
看吧!不是隻有我想做,許多人已經做了,有一天我做,就不稀奇了。
於是社會在表面呈現高度的禮教,在底層卻浮動着離經叛道。也幸虧這離經叛道的東西存在,於是被小説、電影、戲劇、繪畫……一一攤開來,且引起人們的共鳴,千萬潛藏的快感。
現在居然從一隻小蛐蛐的身上,都看到那離經叛道的事,怎不令人有些"刺激的喜悦"呢?
讓我想起前些時看過的一部法國電影"生命不過如此"(LifeandNothingBut)這部被紐約時報影評人評為"滔滔、感人,而且幽美"的電影,描述一次大戰後,遺族們紛紛趕往前線認領自己親人的屍體。
一個衣着考究、美豔無比的少婦也去了,一處處奔波,當最後確定丈夫已經死亡之後,居然説:"原先真怕他還活着,卻變成了個廢人;現在知道他死了,反而輕鬆了。"最後竟然愛上帶她認屍的一個軍官。
"找,只是基於夫妻的情義,不得不找。""找,只是想確定他真的死了。於是我獲得完全的自由。"
這隻母蛐蛐出來尋夫,會不會也有同樣的想法呢?
死本來就是不必被同情的。不管怎麼樣,死者感受不到同情。真正該被同情的,是生者。所謂"逝者己矣,生者何堪。"死的人,是主動離開的人,留下活着的孤兒寡母。怪不得許多未亡人會先"撫屍"痛苦,再"捶屍"大罵:"你好狠的心哪!拋下我們不管……"
既然如此,另結新歡,甚至為新歡演出"大劈棺",又有什麼不對呢?
"大劈棺"應該是平劇迷無人不曉的戲碼。它演的是什麼?演的是姦夫淫婦還是一個"實實在在要活下去的女人"?既然丈夫已經死了,進了棺材。新來的男人便不是"姦夫";為了救新男人,而去劈前夫的棺材,挖前夫的腦子治病,也是一種權衡之後,不得不做的事。
話説回來,這婦人的丈夫,明明沒死,卻要裝死,還化裝成另外一個男人試驗自己的妻子,又難道是對的嗎?
我有個男學生要和太太離婚。原因是他在情人節故意偷偷用"一個仰幕者"的名義送了一大把玫瑰花到他太太辦公室。還附封信,約定下班之後,在某餐廳碰面。
那太太下班前先打電話告訴丈夫,她要晚一點回家,接着就好好化了妝、噴了香水赴約。當然,碰到的不是別人,是她的丈夫。
情人節,兩個人居然鬧離婚。丈夫説太太不忠,時常想着出軌;太太辯説,就猜到是丈夫在惡作劇。
問題是,這男人何必去試探?要知道,試探的不是老婆,是人性。是人性底層的好奇與叛逆。
他跟"大劈棺"裏的莊周一樣,是混蛋!
想到這一點,我就不怪母蛐蛐了,覺得她能在憑弔之餘,把丈夫當食物進補,未嘗不是聰明之事。正想着,那"大劈棺"居然就上演了。
先聽到隱隱約約的蛐蛐叫聲,漸漸由遠而近,這母蛐蛐的男朋友竟然已經追來了。
這又使我想起剛到美國的時候,大概因為越戰才結束,男人十分"缺貨"。有位美國女人對我説了一個故事——一個女人在海灘上遇到一個男人。"你從哪兒來?"女人問。
"我剛從監獄裏被放出來,坐了十年牢。"
"那太好了!"女人居然興奮地叫來:"那麼你一定是單身漢了。"
最近我家附近有個富婆死了丈夫。大家也交頭接耳地説:"她丈夫死的那天夜裏,有十幾個男人打電話向她致哀。"
於是我猜,這新來的公蛐蛐會不會也看上了富有的母蛐蛐呢?瞄瞄死蛐蛐的大腿,黑黑的,緊緊的,如同臘肉。或許在蛐蛐的世界,這屍體正是了不得的美食。
公蛐蛐也真大膽,居然跳到了我的地板上。我狠狠一腳,把它踢到書櫃上,趁它還沒反應過來,一把就抓住了。
立刻"送作堆"。果然像老情人碰面,先是唱歌跳舞、彼此追逐,又一起跳進金籠子,享用那"可憐的亡夫"。
屍腿很快被整條咬了下來,兩隻蛐蛐一起分食,頭靠着頭,如同飲"交杯酒"。
在丈夫的屍體前面跟另外一個男人作樂,甚至跟一個本來不認識的殺夫的仇人交歡,其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想想,古今中外,殺了對方的男人、虜了對方的女人,再納為自己妻室的有多少?看看中國婚姻史,為丈夫殉節的固然有一定的數目,但在那數目之外,依從了殺夫仇人的只怕更多不勝數。
尤其在過去,以男人為主的農業社會,一個女人沒了男人,就活不下去。不接受那個"新男人",只怕自己幼小的孩子也活不下去,達個狀況下,她能不依從嗎?
相反地,愈是能獨立,有個性的女人或男人,反而是最不會"變節"的。
變節最快的,往往是那些處處靠丈夫,或事事靠妻子照顧的人。愈是看來温馴的小女人,和聽話的小丈夫,愈可能出問題。你不要以為他是那樣依賴你,於是認為他會無比地忠實。你要想想,正因為他依賴,沒了你就難以生活。所以當你死亡或長期不在他身邊的時候,他愈可能去依賴別人。
我看過一個日本的諷刺劇——
丈夫對妻子大吼一聲:"把衣服脱下來!"
妻子乖乖不斷點頭説"是"地脱了衣服。
丈夫出門了。
進來另一個男人,也大吼一聲:"把衣服脱下來!"
那女人也乖乖點頭説"是"地脱下衣服。
這戲很諷刺,也很真實。如同我前面説的,它表現了人性底層的東西。
一個對丈夫或妻子唯唯諾諾的人,也可能對別的男人或女人唯唯諾諾。他們沒有氣節,因為他們缺了骨頭。使他們缺骨頭的,可能正是他們的另一半。
看吧!這小兩口,在我的瓶子裏多恩愛啊!正像那部法國電影的名字,"生命不過如此",對於未亡人,不論他是男是女,總得快快樂樂地過下去。
我把瓶子移到屋子一角的石板地上,聽它們陣陣的高歌。
我的女兒也愛聽這歌聲,因為她的老師教她,如果蛐蛐是連着高聲唱,表示第二天會晴天。如果有一波沒一波地唱,表示會陰天。此外,在每十三秒當中數數蛐蛐叫幾次,加上四十,就是當天的温度,譬如叫了二十下,二十加四十,是六十。當天八成是華氏六十度。
自從第一隻公蛐蛐來,她就這麼算,每天都滿備。新來的這隻也一樣,擔任同樣的職務。蛐蛐的這種本領,是它們能不被殺的重要原因,否則我早丟進去給派蒂殺手當晚餐了。
但是今天,我終於忍不住,派出了派蒂殺手,去執行死亡任務。
為什麼?
因為那公蛐蛐昨夜居然跳出瓶子,跑掉了。非但跑掉,還躲在門縫裏不停叫,使我一次又一次撲空。
我的"威權體制"豈容被挑戰呢?你流亡海外也便罷了,居然敢對我隔海放話,且擾亂我人民的安寧、造成人心的浮動。
你看!這母蛐蛐一聽到公蛐蛐叫,就神不守舍,這還得了嗎?
我現在終於搞清楚,它們是怎麼進來的了。原來我書房通院子的門,有兩層外面是紗門,裏面的玻璃門。在兩道門之間,靠地面處有個小洞,那小洞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又有個小洞通向牆外。於是蛐蛐可以鑽進牆上的小洞,進入我的紗門和玻璃門之間,當我白天打開玻璃門,靠紗門通風時,它就跳進屋來。
現在這逃走的公蛐蛐就躲在小洞裏。把尖尖伸着兩根針的屁股對着室內,不斷鼓翅、鳴叫,好像在喊:"快來喲!跳出玻璃瓶,投奔自由跟我來喲!"而且,我一接近,它就溜進去,還躲在裏面叫。
我曾想灌水進去,又怕弄壞了牆而且水由這邊進,另一邊出,也不會有什麼效果。我也曾想請老岳父,狠狠吸口香煙,噴進去,又怕近八十歲的老先生,趴地上扭了腰。
最後,我靈機一動。
對啊!放着超級殺手不用,豈不太笨了嗎?
我把派蒂從罐子裏拿出來。我現在的技術好了,知道頸子後方一公分半的位置,是它鉗子的死角。於是抓着這裏,把派蒂放到蛐蛐的門口。
我也不是放在正門口,而是放到那小洞的上方,讓殺手垂直攀在牆上,採取最佳的"刺殺位置"。
然後,我掩上了玻璃門,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殺手不會放棄任務逃跑。每個僱用殺手的人都應該懂,先要防殺手變成殺自己人的道理。
我由玻璃門的上面往下偷窺,可惜因為位置太低,什麼也看不到,但我能聽到那逃亡蛐蛐的叫聲,隱隱約約地傳來。
漸漸,聲音大了,想必移到了洞口,我在心裏暗念:"派蒂啊!你可千萬別離開。"
突然,叫聲停止了。我慢慢拉開門,派蒂還站在原來的位置,手裏多了個不斷跳動的東西。
她正咬下蛐蛐的翅膀,那是蛐蛐的發聲器,怪不得沒了聲音。
我不能不為派蒂歡呼,也為我自己歡呼。
多棒啊!手到擒來。蛐蛐原來一定自鳴得意,以為我抓不到它,它可以大鳴大放。沒想到我用了和它同是昆蟲類的殺手,早已掩至它的門外、卧了底。
我的殺手多聰明!它居然知道先咬掉它的"聲音"。
割掉舌頭的囚犯,就連死前喊冤的權利也沒了。
我把派蒂移回罐子,又把母蛐蛐的瓶子放在旁邊,看着派蒂吃那隻公蛐蛐。
"這是異議分子的下場。"我對母蛐蛐説:"他是姦夫,你是淫婦,我不是剷除異己,只是替大行道!"一言堂十月十六日
公蛐蛐一死,屋裏就靜下來了。有時候沒聲音反而覺得更不安。怪不得有人要在屋裏放個流泉,時時聽水聲;有人養鳥,要聽鳥鳴;有人愛鍾,一間屋子能掛好幾個大鐘;還有人喜歡在窗外種芭蕉。連我的空氣清淨機,明明吵得要死,説明書上卻説這種頻率不會吵,反而有安神之效。也怪不得有的丈夫愛打鼾,他的枕邊人非但不覺其擾,哪一天丈夫不在家,還可能因為太安靜而睡不着覺。
這前後兩隻公蛐蛐,連着叫了好一陣子,我由時時聽到,變得時時聽不到,也就是"有聽沒有到"。既然達到這種境界,它們的突然消失,就真有些不習慣了。
或許那些從政的人,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吧!由"一言堂",大家不敢説話,到突然的"大鳴大放",當然會不習慣。但是如果這樣的局面久了,也適就了,一朝突然又沒了反對的聲音,會不會也覺得太孤寂呢?
所以,"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化"。也可以改成"絕對的安寧,造成絕對的不安。"那不安來自心理的不能"自我肯定",如同一位太成名的作家,寫什麼爛東西,別人都用,缺少了批評者,反而自己要不安。絕對的安寧也如同許多沒有外侮,大家吃飽了、喝足了,無處發泄剩餘的精力,於是搞內鬥。連這世界的"冷戰時期"結束,都非但不見安寧,民族和宗教的戰爭反而增多。愛斯基摩人,總處在無邊的寧靜當中,耳朵應該好,卻發現聾子特別多。因為耳朵老不接觸聲音,偶爾打獵開槍,那槍聲就造成嚴重的傷害,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
雖然沒了蛐蛐的叫聲,使我有點不適應。所幸連着下了幾天大雨,秋天的朽葉塞住"天溝",雨水便沿着四邊屋檐往下淌,滴滴答答加上稀哩嘩啦,十分吵鬧,使我有了另一種安神的音效。
不知為什麼,一到秋天下雨,就想到李易安(李清照)的"蕭條庭院,又餘風細雨,重門須閉。"這首詞明明是寫春雨,我卻怎麼看,都是描述秋愁。至於她的"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則恰恰相反,寫的雖是秋天,我卻怎麼想,都覺得是料峭的春寒。大概凡是才子、才女,有點日夜、春秋不分吧!
李易安真是了不得的才女,不但克得了丈夫趙明誠,還克得住她公公趙挺之。據説趙明誠死後,李易安寫了篇祭文,大概寫得太好,害得趙挺之都不敢動筆了。
我想不該用"克"這個字,因為太大男人沙文主義。我應該説趙明誠要是沒有李清照,早就成為歷史沉沙的一小顆,不會被人記得。甚至李易安後來改嫁的張汝舟,也要感謝這個二嫁的老婆,多虧她,張汝舟才能進入歷史,而且被後代的人爭來爭去、吵來吵去,一直吵到今天。
可不是麼?有一回我在廣播電台上談李清照,説她後來改嫁給張汝舟,居然被一位老先生狠狠罵了,説李易安這樣才華高曠、冰清玉潔的奇女子,怎麼可能改嫁。
我回説,就因為她才華高曠,所以慾望也過人;也正因為她是"奇女子",所以能向世俗挑戰,不但改嫁,而且敢告她丈夫。你細數數,歷史上的才女,是不是常有反世俗的行為?我們總説男人有了成就,常把老妻休了;其實女人有了成就,尤其到近代,也常把老公給甩了。老公活着尚且可以甩,老公死了,又有什麼顧忌?配偶!配偶!有一邊發了,或有一邊死了,既然不再"配",還怎麼成為"偶"?
我這玻璃瓶裏留下的母蛐蛐就是最少二嫁的。你看!前夫被她和後夫合夥吃了,後夫逃亡之後又被刺殺。剩下一個"她",居然一會兒吃葡萄,一會吃屍肉,過得十分快意,我是不是應該再為她找個主,嫁第三任丈夫呢?
突然想到派蒂,這傢伙自從"出差"之後,就特別不安。總是扒着罐口的紗布,想往外跑。這也不能怪她,自己摘的水果甜,打完了野食,當然覺得自家的食物不好吃了。
她的不安,也可能因為到了"發情期"。外面螳螂的壽命,頂多撐到十一月下旬,到時候算不餓死,也得凍死。加上它們還要懷胎一段時間才能產卵,現在當然該"成婚"了。前幾天的那個"客人",雖然不巧,是隻母的,但由同性的接觸中,也會激起她性的聯想,儘管後來把對方殺了,那被激起的性慾,卻再也難以平息。
沒有錯,即使不是同性戀,看到同性的裸體,也會動情,甚至看自己的裸體,都能產生聯想。早期的修女,不是在洗澡時,都要穿一件特別的衣服,避免看到自己的胴體,而產生遐思嗎?
性的不能滿足,最會造成不平靜。我想,説不定派蒂把朋友殺死,就是因為性的焦躁,而不是為了"獵食"。否則她為什麼不把朋友吃掉呢?
提到吃,最近連日的大雨,使派蒂的伙食產生很大的問題。幸虧派蒂先在出任務的時候,吃了一隻公蛐蛐,後來我的岳父又抓到一隻不知名的小蟲喂她。儘管如此,算下來,她在過去六天,只吃了兩餐。
所幸她能喝水。自從在"病"中喂她喝過水,現在只要我把"鴨嘴筆"遞下去,她就會伸着脖子喝,一次總能喝上四滴水。
下雨,除了抓不到蟲,更造成我沒有機會為她找丈夫,眼看天氣愈來愈冷,殺手的脾氣愈來愈躁,她的壽命愈來愈短,我自己也開始煩躁了。
突然想到台灣著名的昆蟲學家陳維幫。他應該算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同事。以前我在成功高中唸書的時候,就聽説他。後來去母校教課,更見識了他的"昆蟲館"。以那時候台灣人的經濟力量,全靠自己,收藏到那麼多世界稀有的昆蟲標本,怎不令人佩服。
説巧也真巧,今年暑假我去花蓮演講,在花蓮機場遇到陳維壽,手上拿了三個透明的塑膠盒,你猜裏面是什麼?居然是三隻小螳螂。
"為什麼不裝在一個盒子裏?"我問他。
"怕它們把彼此給吃了。"他説。
"聽説有時候還在交尾,母螳螂就會把公螳螂的頭咬下來。"我説。
"對!對!對!"他笑着,作出很奇怪的表情:"這樣公螳螂才會快樂。"
"頭被咬掉才會快樂?"我叫了起來。
"當然,男人沒有了頭腦去想,就更能充分享受性的快感了。"
"你又不是螳螂,你怎麼知道?"我詰問他。
"我看得出來!"他很肯定地説。
這件事,我才回到家,就告訴了我老婆。老婆也一樣問:"陳維壽又不是螳螂,他怎麼知道?
我沒照實轉達,一笑,説:"陳維壽説公螳螂告訴他的。"
"公螳螂沒了頭,怎麼告訴他?"
這下可把我問住了。
現在,我又想到了陳維壽。我尤其記得那天在花蓮機場,他居然十分慷慨地把一隻螳螂,連盒子,一起送給了陪我去的一個學生。
我目前就需要他送我一隻公螳螂。
晚上九點,台北才上班,我就打電話給我的秘書:
"我不知道陳維壽老師的電話,你幫我去成功高中問,如果正好能聯絡上陳老師,問問他還有沒有公螳螂,如果有,我就把我的母螳螂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