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華人文學 > 《獨白下的傳統》在線閲讀 > 音樂華夷交響樂

音樂華夷交響樂

    你高興的時候,除了吃牛肉乾以外,是不是還會哼呀哼的,哼個不停?

    你不高興的時候,除了也吃牛肉乾以外,是不是也還會哼時哼的,哼個沒完?你這樣,你的老祖宗們也是這樣,只是他們吃的,不是牛肉乾,而是一塊幹牛肉。

    四隻貓,會瞄瞄叫;四隻狗,會汪汪叫;四個人,會瞄瞄叫也會汪汪叫,可是他們不甘心學貓叫狗叫,他們覺得那樣叫太單調。並且,他們發現,他們的喉嚨(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叫“聲帶”)和嘴巴,出聲的本領實在很奇妙,它會發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聲音,高高低低一串一串的出來。那時候,他們一點也不曉得,這些稀奇古怪的聲音,會被後來人類叫做“原始音樂”。他們如果曉得,四人一組,一定毫不需要準備的,就成立四千個“披頭歌唱團”!

    古代的披頭們,他們本來高興的時候就哼呀哼,不高興的時候也哼呀哼或呀哼哼的,本來哼得好好的,大家又跳又唱,十分快樂。不料就在這時候,有一些老夫子們出現了,老夫子們聽了他們的歌聲,皺起眉毛,翹起鬍子,表示不滿意了。老夫子們給這些自自然然的音樂家戴了一頂可怕的大帽子,叫做“亡國之音”。什麼是“亡國之音”呢?“亡國之音”是當時老夫子們眼中的活潑潑的音樂,比如説山歌啦、情歌啦、民間的輕快歌曲啦、令人興奮的小調啦,都是一般羣眾喜歡而為老夫子們所反對的。

    老夫子們贊成什麼呢?老夫子們贊成的歌兒叫做“雅樂”——所謂高“雅’喲音“樂”。這種“雅樂”,聽起來是死板板的,唱起來是要立正站着的,奏起來是要恭恭敬敬的,聽這些所謂“雅樂”,你會靜、靜、靜、靜得像井裏的水、像睡大覺。老夫子們認為,只有這種嚴肅的音樂才是音樂,輕輕快快蹦蹦跳跳的音樂不是音樂;只有這種嚴肅的音樂才是“德育”——所謂有道“德”的聲“音”;輕輕快快蹦蹦跳跳的音樂是“溺音”——所謂不道德的聲音。當然,你只要有一點思考能力,你就會奇怪,聲音怎麼會有“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別呢?(就好像説:電燈光怎麼會發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別呢?一杯白開水怎麼會發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別呢?)可是老夫子們不管這些,他們也不許年輕人們懷疑這些,反正他們總是不斷的抬出“雅樂”、“雅樂”、“雅——樂”!

    老夫子們喜歡“雅樂”,還能從“雅樂”裏聽出味道,是很玄的事。古代“雅樂”中有一種叫“大韶”的,是大音樂家蔓作的。田和虞舜是“樂教”的開山祖師爺,大大的有名。韶樂傳到春秋時代,傳到齊國,被孔夫子聽到了,孔夫子聽得着了迷,迷得竟只有聽覺,失掉了味覺,使他“三月不知肉味”。他讚美“不因為樂之至於斯也”!他大叫“盡美矣!又盡善也!”為什麼盡善盡美?書上説,因為這種音樂能夠上面感動神仙,下面感動鳥獸的緣故!

    可是,孔夫子對“雅樂”的起勁,無論如何也影響不了別人。他在魯國當政,大力從事全國的音樂改革,從事所謂“正樂”的工作,所謂“正樂”,翻成白話,就是使音樂立正的工作。但是,使音樂立正,談何容易?事實上,立正了半天,一旦齊國將美女加流行歌曲外銷到魯國的時候,魯國君臣上下,就大有“三月願知肉味”的香豔感覺了。孔夫子一氣,就走了,所有的正樂都“稍息”了。~還有一種比孔夫子更徹底的一派,就是道家和墨家。他們的代表人是老子、莊子和墨子。他們對音樂,根本上就不太領教,“雅樂”也好、俗樂也罷,他們都覺得多此一舉,一切聲音還是自然最好。自然的聲音叫“天籟”。人造的音樂是多餘的,甚至是奢侈品,都該滾它的蛋。

    另有一種比孔夫子更雄心勃勃的一派,就是梁武帝蕭衍的一派。梁武帝蕭衍年輕時候是個大軍閥,篡了別人的王位。後來忽然迷上佛教,變成婆婆心腸了,他三次捨身到同泰寺,每次都被大臣們給贖出來。他到處蓋廟,花了無數的錢,搞得艱後以八十六歲的高年,餓死在南京玄武湖。他迷上佛教的偽佞,也來過一番。正樂。的工作,不過他使音樂立正的目的,淚眼孔夫子不一樣,他的雄心是用音樂來講述佛法、弘揚佛法、至於音樂怎麼能夠講述到佛法、弘揚到佛法,那真是玄之又玄,大概只有釋迦牟尼曉得了。

    總之,老夫子們從他們成為老夫子的時候起,就立大志將音樂五花大綁,加上大道理,成為“樂理”。他們抬出“雅樂”,他們不但自己抬,還要説動皇帝,要皇帝下命令一起抬。所以,歷代許多皇帝都拚命的在提倡“雅樂”、“雅樂”、“雅——樂”,雖然皇帝本人卻關在後宮,大聽其“雅樂”以外的音樂。(像這種皇帝多得很,先舉兩個有名的,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他曾有過美人JL楊貴妃的故事,他最喜歡“雅樂”以外的音樂,並且在宮裏左面開一個講習班,右面開一個講習班,自己聘自己是班主任,親自來教流行歌曲。當時,有老夫子們看不過去了,特別指摘他,可是唐玄宗不聽,但為了表示容夫子之言,不但不生氣,反倒給指摘他的老夫子們一些獎品;又一個大名鼎鼎的喜歡“俗樂”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帝,他曾有過美人)L香妃的故事,他一方面對老夫子們説:“好,你們要恢復古代的‘先王乏樂’,我贊成,我支持你們去做!”可是另一方面呢?他自己卻跟着小百姓喜歡起民間的“崑曲”來,於是他也像唐玄宗一樣的,設了小衙門,叫做“昇平署”,“昇平”是“歌舞昇平”的意思,表示有我做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大家還是高高興興唱唱歌吧!)

    古代皇帝們提倡“雅樂”,並不是真的喜歡“雅樂”,而是因為老夫子們説要提倡,不提倡,表示不敬老、不尊古,面子上過不去,於是就提倡、提倡、提倡。在大叫提倡、提倡、提倡以後,皇帝忽然轉過頭來,偷偷的問老夫子,到底提倡什麼東西呢?老夫子白了白眼睛,輕輕地説:“我們要提倡古代的音樂,那叫做‘先王之樂’!”於是皇帝就説好,我們提倡“先王之樂”,於是你提倡,我也提倡,可是誰也鬧不清“先王之樂”到底是一副什麼模樣的音樂。隋朝的皇帝們提倡了六次,可是還是弄不出。套“雅樂”;宋朝的皇帝們改了六次,可是還是弄不出一套“雅樂”,最後到了清朝的康熙帝,他氣起來了,他氣得大叫,各朝各代都提倡“雅樂”、“雅樂”、“雅樂”,可是都“各雅其所雅,而非先王所謂雅也”!他認為過去的皇帝都搞錯了,只有他才能搞得對,於是他動員一大批人,花了兩年的時間,編了一部大書,叫做(律呂正義)。書編好後,他要天下照着吹吹打打,可是還是沒有效果,最後連他自己的子孫都喜歡起“崑曲”來,你説悲哀不悲哀?

    為什麼“雅樂”會鬧到這一個下場呢?

    我們來研究研究原因。

    音樂這個東西,本來是一種用聲音表達基本感情的玩藝兒,它本是~種自自然然的流露,再根據自自然然的流露,加以各種規則什匕如高低、長短、強弱,以及一定的起、承、轉、合等等)。因為音樂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它最能感動人心煙為它能感動人心,所以就有老夫子們想出怪主意,要利用音樂來達成倫理的、政治的目的,於是毛病就出來了……老夫子們相建造一個他們眼中的安定社會,但他們不知道,要想社會安定,需要有很多很多疏導的因素才行。不知道如何疏導,只會一味加以硬性規定,是達不到他們的目的的。可是老夫子們不知道,或者説,他們不願知道。於是,本來活潑設的音樂,竟被老夫子們用來做冷冰冰的教育工具了。例如彈琴,彈琴本是快快樂樂的事,可是老夫子們卻來了一番大道理,説什麼“琴者,禁也!禁邪念也!”這麼一規定、一解釋,把活生生的音樂立刻弄得陰森森起來;把本來輕鬆的感情立刻嚇得緊張起來。古代的教育理想是“六藝”的教育,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可見古人是重視音樂教育的,不像現代只把音樂當作“副”科,當做升學考試考都不要考的一科。但是,古人重視“樂”教的目的,卻想從音樂訓練出一批感情收斂、喜怒不形於色、嚴肅而又嚴肅的小國民,要用音樂來灌輸大量的體制、道德和迷信。於是,官方的音樂教育最後失敗了;真正的音樂還是在民間,在民間自自然然地唱着、活活潑潑地流傳着。

    中國一些固有的樂器,現在都已經變成了古董,有的在古廟(像台南的孔廟)或博物院(像士林的故宮博物院)還可以看到,這裏提供一點説明,使你在看到那些古董的時候,多少有一點幫助。

    中國的樂器,根據材料的不同,可分八類:

    一、金屬做的,像“鍾”。有的“鍾”只是一個掛在那兒,叫“特鍾”;有的成羣結隊叫“編鐘”,“編鐘”敲起來聲音每個不同,有高低變化。

    二、石頭做的,像“馨”。也和鍾一樣,有“特”字號的,和“編”字號的。台南的孔廟就可以看到。

    三、絲做的,像“琴”。最代表中國人的樂器,它象徵着君子和隱士。古人有的一個人彈(像諸葛亮),有的一個人彈一個人聽(像伯牙和鍾子期。伯牙彈琴,彈山,鍾子期知道他在彈山;彈水,鍾子期知道他在彈水。後來鍾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絃弄斷了,他認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這個故事傳下來,成為一個典故:我們把好朋友叫做“知音”。要彈琴,就要彈給知音聽,不然,就是“對牛彈琴”)。

    四、竹做的,像“蕭”。又叫“尺八管”,因為它有一尺八寸長。古代用竹做的樂器很多,橫着吹的叫“笛”,直着吹的叫“會蕭”、叫“管”、叫“笛”。後來吹得開的,淘汰成兩類:直着吹的“蕭”和橫着吹的“笛”。笛在唐朝以前就叫“橫吹”,吹起來可以怪聲怪調,所謂“短笛無腔信口吹”。笛本來只有六個孔,沒有膜。到隋唐以後,外來的樂器傳進來,在風口和音孔中間,另開了一孔,貼上葦膜,這一膜之有無,決定了絡小姐的身價。這個島上覆興固有文化的人提倡國樂,可是他們造不出一支像樣的笛。造出來的每支標準音(Pitch)都不標準,比起樣鬼子的“豎笛”(clarinet)來,立刻出盡了洋相。

    五、匏做的,像“竿”。齊宣王的時候,吹“竿”的人有三百個,其中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只是擠在中間湊數。後來齊宣王死了,齊漫王做了皇帝,他要聽吹竿的人一個個單獨表演,嚇得南郭先生逃掉了。這個故事,後來形成一句成語,叫做“濫竿充數”。

    六、土做的,像“擊”。擊本是用來裝酒的土器,敲打起來,閃算是音樂了。戰國時候秦王和趙王在混池地方喝酒,秦王貝趙王敲,趙王敲了;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趙國的大臣商相如看不過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拚命,秦王沒辦法,只好也用一下。其實“擊伍”的聲音難聽死了,大家卻要敲來敲去,真想不開。七、革做的,像“鼓”。“鼓”的種類很多,有一種叫“腰鼓”。三國時候自由文人彌衡曾打着“腰鼓”指摘曹操,後來變為一用京劇,叫做(擊鼓罵曹)。理八、木做的,像“祝”形狀像個方鬥,上面寬,下面窄,邊上有個洞,把一支柄相放進去。台南孔廟可以看到。貧古代樂器雖然很簡陋,就連這些,許多都來自外國(那時俟,叫做“胡人”。有些從名稱上,就可看得出來。“胡茄”、“胡琴”、“洋琴”等等,都屬於這一類)。有人感到外來的這麼多,太設面子,所以硬要説“胡琴”不是胡人的琴,而是“胡胡響”的琴。當然説這種神話的人,中國民族精神考一百分,中國民族史吃鴨蛋。在古代,常常有外國的一些小樂器,進到中國,然後風行一時。例如戰國到漢朝時候,有一種樂器叫“築”,很得當時人喜歡。這種樂器有十三根弦,演奏時候以左手撥,右手用竹尺來敲。秦始皇就很喜歡這種玩藝,結果荊坷的朋友高漸離利用秦始皇這一嗜好,竟用“築’來接近他、行刺他,結果沒有成功。後來漢朝的高祖得了天下,回到家鄉去玩,一邊唱他的《大風歌》,一邊敲打的,就是這種“築”。可見當時外國樂器流行的程度。回顧中國的音樂史,使我們得到的最大教訓;是:舊式中國的音樂和樂器,在二十世紀的新世界裏,已經落伍了、落伍了!落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老夫子們想利用它,結果沒利用成,反倒扼死了它,使它無法得到健康的發展,無法精益求精的進步,無法走上科學化的道路。例如樂器,中國人只會拉拉共鳴箱小得不能再小的胡琴,就發明不出來龐大的鋼琴;又如歌譜,中國人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和聲學”、“曲式學”或是什麼“對位法”。所以,在全世界都走向現代音樂的步伐裏,我們實在沒辦法抱殘守缺,妄想像歷代皇帝一般的,恢復固有音樂。目前殘餘的“國樂”,只是不倫不類的用來做“觀光表演”和“國樂伴舞”罷了,其實也並不是什麼真的國樂。靠恢復國粹食色性也的人,在表演《昭君出塞》的時候,硬給王昭君塞了一具她根本不曾用過的樂器——“琵琶”,好可憐的王昭君啊!她也被盲目的用來“發揚國樂”了!王昭君死而有知,一定手抱琵琶全遮面,暗中叫苦。因為“琵琶”、“琵琶”,正是道道地地的外國貨呀!

    [附記]埃及有一種彈絃樂器,叫“諾夫爾”(nofre),是琵琶的老祖宗。諾夫爾傳到阿拉伯,傳到波斯、大夏,再傳到中國。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傳來了用琵琶彈的“西洋流行歌曲”,演變到中國出了許多琵琶專家。有姓曾的一家,“父祖子孫兄妹皆稱琵琶名手”。唐朝人最迷琵琶,武則天送給東洋鬼子的琵琶,現在還保存在日本,可見當時的流行程度。流行到和尚都不守清規,在廟裏大彈特彈;至於《琵琶行》中的怨女,琴瑟不調,琵琶別抱,自然更不在話下了。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