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考試的日期愈來愈逼近,中學三年級的她主動拿覂補習班招生的簡章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去參加這個'專攻第一志願密集研習班'?"
這個補習班向來以管理嚴格而名聞遐邇,這次招生的班別,是假日特別加強班,預計招收二百人,報名參加的學生,必須在週六及週日兩個假日,每天密集上課十小時。
媽媽看了簡章之後,十分驚訝。女兒向來只願意參加人數很少的家教班,從前也曾試圖逼她去參加大型的補習班,打死也不肯去,這次居然主動來問,求之不得的媽媽,盡力掩飾自己暗暗竊喜的神色,很慎重地和女兒商量,列出"參加"和"不參加"各有的種種優缺點,然後以非常客觀的語氣説:"你自己考慮一個晚上,明天再告訴我,你的決定。"
隔天早上醒來,女兒堅決的表情如同革命烈士從容赴義般,"媽,我決定要去報名了。"
原來,是因為另一個同學也要去報名,正好找到同伴,加強了她的決心。
媽媽趕快籌了一筆報名費,交到她的手中,不忘叮嚀:"很累喔!要有心理準備。從今天開始、到升學考試前,你完全沒有假日了。"
對孩子吼叫、威脅,只會把親子關係弄得很僵
看覂女兒出門交錢報名的背影,她驚覺兩個人溝通方式的改變。從前,都是她逼覂女兒做這個、做那個,而且理所當然地只説好處、不説壞處。儘管女兒最後可能會屈服,嘴角還是翹得高高的,百般不願意、不甘心。她總認為:"這是少女的反抗期。"不曾仔細想過轉換一種方式──給出客觀的説明,將優點和缺點詳列出來,交由孩子自己做決定,並且教她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分析給孩子聽,讓他自己決定。不要只會對孩子吼叫、威脅,他根本聽不進去,親子關係也弄得很僵。天氣轉涼了、下雨了,你可以不加衣服、不帶雨傘,但是你就得承受感冒的風險,看醫生、打針。自己身體不舒服,也連累家人。"聽到沒有,我是為你好!"這樣的句子,就算語氣講得再温婉,還是包藏不住"命令式"的武裝。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遭受過這種槍林彈雨的威脅,然後漸漸背棄了命令背後的那顆愛心。
另一位太太,眼看覂丈夫經常打牌到深夜才回來,祭出的法寶同樣是這一句:"聽到沒有,我是為你好!"丈夫不但把她的話當成耳邊風,甚至更不想回來。他跟朋友抱怨:"她管我,像管兒子一樣。"
話傳回到她的耳朵裏,她恍然大悟。自己的言行和丈夫的反應,都讓她徹底看清楚溝通的盲點──如果,他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她講得再多也沒有用。
然而,她卻忽略了另一個重點:通常就是有一個人總是講得太多、做得太多,才讓他身邊的另一個人變成不懂得學會負責的人。
先懂得獨立與負責,才不會總是把錯誤的責任推給對方
暢銷醫生作家侯文詠在他的作品《我的天才夢》中,提到他和自己孩子的相處經驗。他的孩子也曾把他這位老爸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有一次,甚至惹怒了駕車中的他,一時脾氣失控地將孩子趕下車去。後來,他帶孩子們去美國自助旅行,在租來的車上,孩子要幫忙看地圖、找路,從一點一滴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他的親子經驗,讓我十分感動。
也許,有些人會誤以為:"那是他有本事呀!帶小孩去美國自助旅行,才有機會鍛鍊孩子獨立。像我們連國內旅行的預算都沒有,怎系能訓練孩子獨立呢?"我承認環境的確是很重要的關鍵,但是教孩子從依賴變得負責的,並不是環境,而是父母的心態。
當父母願意放棄溺愛、放棄威權,並且承認自己的不足,回到和小孩子同一個立足點去看這個世界,親子間便有了不同於以往的"夥伴"關係;從這裏培養出"自助與互助"的模式,小孩和大人才能共同學習獨立與負責。
而這個觀念也同樣可以應用在夫妻或情侶的相處上。
相愛,並不等同於相互依賴。先懂得獨立與負責,才不會總是把錯誤的責任推給對方,自己永遠逍遙法外。
一個巴掌,總是拍不響的。
你的愛人若一直都不懂得負責,想必你也長期慣壞了他。
激盪幸福 讀者回響
心碎後的覺醒 David(西雅圖)
當初我就是這樣慣壞了我的女友,讓她的任性變成我們之間感情的劊子手。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悔,但也有些覺悟。如果有機會再談感情,我會多跟對方協商,不讓自己主導一切,也不完全依賴對方,這樣的感情才能平衡發展。
發現幸福的奧秘
急着幫對方出主意,不是壞事;
進一步要替對方拿定主意,就大可不必。
我們不是上帝,更何況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道路。 -
摘錄自《啓動心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