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言情小説 > 《口吐蓮花》在線閲讀 > 榮格的態度

榮格的態度

    我猜貝克特就是看了佛經以後受了啓發才發現了一種完全沒有意義的説話方式,它首先否定了説話,然後開始胡説八道,叔本華曾受到了啓發,發展出一種認為人生無意義哲學,相信人們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不存在,也就是“不出生”,但他在生命晚年取得成就後還是挺高興的,存在主義也從佛法中汲取了營養,把罪惡歸結到存在這樣事兒上來,認為所有的錯兒都出在存在這件事兒上,當然這聽着挺對的,不過這話像是在説,“若是什麼都沒有,那麼也許就會都沒有了”。存在主義叫人認識到人生荒謬的一面,並以一種個人及集體的超越性努力來改變它,這至少比成佛更世俗一點——其實印度人最後也受不了這種太極端的宗教,他們基本上改信了印度教,佛法被迫流落世界各地,最終在世界各地重新找到相信它的人羣。

    我以為,在訴説生命之苦方面,佛法的確是不遺餘力的,只是我認為和尚們並不比那些不遺餘力種地的農民更有道德。一個和尚吃完了農民提供的飯食之後,會安慰一下農民內心的痛苦,呵呵,這就是他的道德,而農民的痛苦麼,一般來講便是對莊稼收成的擔心,兒子能否娶到媳婦,老婆的病能否治好。和尚安慰的方式是告訴農民,只要一心向佛,就會保證來年豐收,或是讓農民出點力氣給廟裏鋪一層地磚,以便積上一點功德。在農民幹活兒時,和尚也許會好心傳他一個反覆説來説去的咒語,好讓他揮汗如雨時注意力得以分散,以便不感到很累。誰家要是死人了,道行高超的和尚會做一些法事,讓死人昇天而不是入地獄——讓咱們明説吧,和尚其實是很職業化的,專長便是古代的心理治療師,佛教理論便是一種治療師的理論,如此而已——如果你特別擔心你死後的事情,那麼你最好找一門宗教信一信,你要不擔心,抱着“死後的事情死後再説吧”這樣一種心理,那麼你就不用信了,當代心理治療師榮格曾被問及死後之事,他考慮後説,“我不相信死後還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他本人曾擁有很多宗教方面的經驗與資訊,為人比較誠實,我比較同意他的態度。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