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言情小説 > 《安妮寶貝中短篇作品》在線閲讀 > 月

    一

    她説,這個世界上,你所感知到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微小顆粒,從來不停息運動。它組成一切:細菌,大海,血液,銀河,星辰,地球,雲朵,花瓣,眼淚,光線,糧食,石頭,蕨類……我們,他們,它們,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構成的。以同樣原子構成的植物在世界上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也許,一切事物的區別只在於各自不同的結構體系。就如同母親喜歡所有的植物,惟獨偏愛的是有香氣的白色花朵。有一種滇藏木蘭,母親曾經種在庭院裏。花瓣碩大,芳香撲鼻,在異常寒冷的早春開放,花先於葉開放。所以,這是一種自我體系格外堅硬而強烈的花朵。在夜色中,她們坐在雨檐長廊的竹凳上,觀望它光禿挺拔的枝幹上,如白色燈籠一樣懸掛的白色大花。月光給飽滿堅強的花瓣灑上一層光輝,如同散發出來的淡淡霧氣。

    藍藍的天空銀河裏,有隻小白船;船上有顆桂花樹,白兔在遊玩。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飄向西天。

    童年的歌謠,母親都會唱。不會唱的,買回來曲譜,也就一首一首地學會,再唱給她聽。母親嗓音清甜,即使年老之後,聽起來也如同少女,是糯脆的南方口音。為她唱歌,為她誦古詩,與她對話,在她看來十分重要,絕不忽視或忘記。最終,她又會告訴她,科學常識要説服我們的是,月亮本身沒有光芒,清涼如水的月光,是它折射的太陽光線。月亮上其實並沒有桂花樹,也沒有白兔。這是一個絕對荒蕪的無情的星球。有起伏的山嶺,碗狀凹坑結構的環形山,以及叫做月海的平原,而所謂平原,遠望時就是球體上的斑狀陰影。沒有大氣,也許有一些冰。如此而已。這個不毛之地,無法成為人類的樂園,也不是為人類而存在。就像無數螺旋架形狀的壯麗星系,是為一種秩序和規律而存在,絕不是為了人類。哪怕人類對它百般試探和琢磨,都是無用。一輪完滿冰冷的月亮,維繫着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這是它的尊嚴所在。它的明淨潔白,滿缺變化,同樣,也是為一種秩序和規律而存在。人對自己的處境,其實沒有絲毫把握。因為宇宙中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存在的暗物質。暗物質是人所無法見到的無法想象的存在。

    如果沒有被告知,大多數事物都具備錯覺或者想象。因為人只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不能夠相信他的心抵達不到的事物。人與他的偏見之間的關係,是一面無法被打碎的明鏡。他走到哪裏,見解的影子跟隨到哪裏。

    所以,她説,也許可以認為,你所感知到的一切物質,其實都是由你的意識構成。意識從不消逝,一次一次輪迴反覆,如同永遠不會結束的夢魘,使你漸漸相信它是真實的一面,而你的生命,則是對岸的海市蜃樓。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內心焦灼深刻。這不是你的過錯,因為,在我們的幻象之中,這可觸及可念想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種焦灼深刻:疼痛,慾望,竄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懺悔,激越……你沒有過錯。你只是不懂。因為你無法懂。你不明白超越你可觸及可念想的範圍之外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哪怕是從原子開始。你如同一隻沒有離開樹洞範圍的螞蟻,螞蟻羣落中的一隻,細小卑微,在這無盡繁盛的繁殖之中,在這潮濕逼仄的處境之中。這是你的意識得以存在的基礎。你不知道樹洞之外是樹林,樹林之外是森林,森林之外是高山,高山之外是平原,平原之外是大海……你怎麼可能知道會有大海。你從未見過它,也想象不到它。你只能堅定地維持自己的原則,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樹洞,不可能有大海。説世界有大海的人是痴妄,他們唯心而不唯物。説有大海的人,未必也真的見過大海。或許他也只能是一隻螞蟻。但他與你的不同,是,他是一隻雖然沒有見過大海但相信有大海的螞蟻。所以,他是一隻有信仰的螞蟻。你們之間的區別,就只是,信仰的問題。

    他未必比你幸福。他未必比你多擁有任何一件一物。他未必比你永恆。我們為什麼要討論是否有大海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是一朝一夕之間。如果一朝一夕之間,能夠被明確感知的,只是飢餓,勞累,寒冷,焦慮……這些最為本能的需求。那麼,覓食比什麼都重要。他喜歡與你討論大海嗎。或許這會令他覺得充實。他在一片凋落的紅色槭樹葉上,嗅聞到了原子的氣味。他趴在上面,安寧地酣睡,在夢中踏上去往遠途的盡頭。路的盡頭,是一片碧藍大海。它們的氣味相通。一片槭樹葉的氣味,也是鹽的氣味,水分子的氣味,月光的氣味,岩石的氣味。他離開擁擠掙扎的羣落,沒有參與它們的勞動,因此也不獲得榮譽,也不存在危險。孤立意味着被放棄。被放棄,意味着失去權力可能性。失去權力可能性,導致他體內的腎上腺激素漸漸平息,激素平息導致他過早地衰老。過早地衰老導致過早地死去。在死去的瞬間,他發現自己在一片真正的潮水之上。他竭盡一隻螞蟻的一生所能夠擁有的生命力,在此刻體驗到這從未感受到過的明亮,動盪,起伏,廣闊。但是他無法用語言用聲音用標記告訴任何其他同類。樹洞在對岸。此刻看來,它完全是不真實的。他對自己説,要相信。我做到了。但是這一生,的確未必比你幸福。我有信仰,失去種種當下的可能性。但當下種種,若比什麼都重要。那麼……你怎麼能知道遠方畢竟還是有大海。

    二

    是從她很小的時候開始,母親在她的房間裏,在牀邊的白色護牆板上,用水彩筆曾寫下細細的一段話:宇宙與地球上的事物要遠遠超出你的哲學所幻想的。其他的母親會做這樣的事情嗎。她不得知。這段話,來自Horatio。這段話,如果因為玩耍或遊戲而抹擦掉了,母親會要求她重新寫上。她一遍一遍地,重複地臨摹或寫過它們無數次。用熊貓牌的水彩筆的不同顏色。她最喜歡的顏色曾經是紅色,之後是藍色和綠色,又回覆到紅色,最終是黑色。在她出生後六個月的時候,母親搭飛機第一次帶她出門,回南方家鄉,為此專程買了昂貴的頭等艙座位。只有在她兩歲之後,她們開始一起坐最低折扣的經濟艙,並開始四處旅行。幼小的她,跟隨着母親,母親帶着背囊,在包裏放上奶瓶,毯子和一隻撥浪鼓。在飛機起飛的時候,讓她吮吸奶嘴,當她覺得無聊時,母親輕輕搖動那隻撥浪鼓。她帶着她,從未令她感覺有任何不適或勉強,所以她很少哭鬧。任何陌生人都會走過來,説,好乖的嬰兒。一個乖順的嬰兒,自然就是一個被滿足了一切明顯或潛在要求的嬰兒。她洞察人的內心,所以,只有她願意,她就能夠讓人舒適。她與這段話的關係密不可分,直到腦海裏可以條件反射般地出現它被組成的任何一個字。直到她從一無所知,到半知半覺,到最終理解了它在説些什麼,到他決定推到這段話。以及,到最後,她重新又記憶了它,把它放在自己心裏的另一個層面。

    一個人若在二十餘年,一直與一句用以壓制個人性的自信與亢奮的言論共眠,會得到怎樣的結果。她二十二歲時,嫁給來自南半球的男子,並生下一對混血的孿生子。告訴母親決定的時候,她的反應很輕淡,只説,哦,知道。就像她幼時帶小夥伴回家裏開派對,用玩具食物把家裏攪得一團糟,母親只是微笑着收拾,有時還一起加入放縱的遊戲,沒有任何責怪。但母親從未讓她穿過任何有卡通形象的鮮豔的衣服,買的衣服都是淡淡的藍,灰,米白,袖子或領口繡着絲線花卉,穿圓口的純正皮質的鞋子。母親亦從不讓她吃零食,只給予新鮮潔淨的水和食物,也不讓她吃外餐,始終親自動手給她做飯。從未給過她任何工業化的玩具,包括塑料製品。小時候的玩具,都是用布,棉花,乾草,或純紙等天然材料手工做出來。她從未被允許玩過電子遊戲。她也不給她粉紅的東西。一個女孩的生命裏不需要粉紅色。母親説。有些選擇,她要幫他提前設定。自由,只有從規則和禁忌裏才能產生。這是她的原則。母親與她的生活裏,有諸多限定。她在限定她生活某些部分的同時,對另一部分從不干涉,只有鼓勵,允許她自在地去探索和冒犯世界。

    她決定結婚,從香港跟着男子去了異國生活,定居在一個小城郊外。十二年的家庭主婦的生活體系,是由帶花園的大房子,淘氣的孩子,早出晚歸很少溝通的男子組成。她自己動手做麪包,在家照顧孩子,推車帶他們去鎮上的超級市場購物,歸途中於街邊小咖啡店坐下,抽根煙,喝杯咖啡,孩子們笨拙地給店裏鸚鵡餵食。日復一日。只有週末,她有可能獨自坐地鐵進城消遣。天有時下細細雨絲,她帶了一把長柄雨傘,穿上收在抽屜裏精工細作的綢裙,化上妝。她只喜歡鮮紅的指甲油和唇膏,純正的中國大紅,紅得略微發暗發沉,如同血液凝固之後的發黑。這不與人言説的細節,給予她明確的自我存在感。會知道自己是誰,來自哪裏,要去往何處。她説過,一個人要明確個人性的標記是重要的。這比任何羣體概念都要重大。即使只是選擇一款純正鮮紅指甲油。在人羣裏,要做一個卓爾不羣的人,即使是沉默的,被孤立的,也不能消亡自我。童年時,她帶她去動物園,她不過三歲,穿白色小圓領襯衣和灰藍色羊毛背心裙,戴繡花絨線圓帽。她從小是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有審美能力的人而存在的。這種存在感,貫穿了她成長的所有受教育的歲月,以及自我教育和成長階段。大學畢業後從事過的惟一一份工作是在慈善基金會。她所在的城市,一個寧靜温和的小城,依據山形而建。在城裏她逛書店,找一家新開的小餐廳吃飯,喝點酒,有時也會面稀少的幾個朋友,更多的時間,只是在街道上走走,四處漫遊。街道陡而有坡度,這個地形也像香港。似乎生活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都是一樣。耳邊是哪一種語言,又有何重要。母親從小給予她的四海為家的生活,使她突破了對空間概念性的界限。她們曾經嘗試在不同的山頂與海邊,眺望星空。繁星的排列,是被一種自然而嚴謹的有秩序的規律所限定的。這種有秩序的規律,顯然與護牆板上水彩筆寫下的字有關。

    你以何種方式存在,選擇何種方式生活,這是你的選擇。你所選擇的,就是你所要的。當然,你可以改變。隨着你內心需求的變化而改變。汽車站,火車站,機場,甚至地鐵,公車,一輛可以自己操作的交通工具……都是為人的選擇而存在的。可以利用它們走上任何一條改變的道路。遠方以無限和有限的地標,始終存在。在自己的心裏面兜轉,心有多大,路才有多遠。我們一生下來就註定不自由,因為我們在一個座標裏被設定了位置,這個位置由我們的國籍,家庭,父母,經濟,政治,文化,語言……而決定。你被迫歸屬一個團體,一個機構,一個組織,一個分工有序的工場或作坊,或者僅僅是一個家庭。在窮困的家庭裏,人只能以努力和掙扎先滿足基本的需求。在富有的家庭裏,則可以儘早開始嘗試進行審美,自我教育以及擴大心胸地生活。而同時,你可以選擇做一個樂觀自足具備美德的窮人,也可能是一個內心焦慮缺乏安全的富人。沒有誰高誰低,誰是誰非。可以推翻一切,獨自走向大海。我們確實又是生而自由的。在這條道路上,你追尋感情,或者得不到感情,追尋愛與被愛,或者註定孤獨,追尋信仰,或者只能一意孤行,確立自我,或者竭力地與自我對抗,企圖消亡它,都是你的行動,你的選擇。

    她剛出生的時候,母親還未與父親分開。這段時間十分煎熬。母親消瘦而沉默,有時在書房裏不發出任何聲音,一坐良久。但即使是在他們決定分開之後,母親只要出現在她的牀邊,展露出來的始終是微笑。抱起她,下巴枕着她小小肩頭,輕聲説,我的囡囡,囡囡,媽媽這樣愛你。緊緊擁抱她。一個從來不抱怨不訴苦的母親,一個在她面前只有笑容沒有愁容的母親。一個時刻在以她的擁抱為愛立誓的母親。隨時小心地用一塊華美的絲絨布把生活的黑洞覆蓋起來。那些真相,那些痛苦,那些深淵。一塊一塊地遮掩起來。這是她給她的玩具。不要碰觸那些焦灼深刻:疼痛,慾望,躥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懺悔,激越……你沒有過錯。你只是不懂。你亦不需要懂。

    牽着我的手,帶我走上去往大海的路途。這塊發出微光的厚重温暖的絲絨。美麗的絲絨。就是你給我的最好禮物。

    三

    三十五歲,她離婚。沒有什麼明顯的理由,只是無以為繼。帶着孩子回家探望母親。母親老了,頭髮挽髻,插着茶花和銀簪,依舊抽一種習慣的日本煙。她從小與她一起長大,竟然從未發現母親是一個時髦的人。母親所識別的美,都是落後或超前於時代的,她不習慣與時代共舞。所以母親在二十四歲之後,就再未進入社會工作,一直生活在社會邊緣,以自己的方式存活。也可以説,時代的主流,也早已淘汰和遺忘了她,因為她並不為此做出貢獻。年老之後的母親,喜歡春蘭,是一種野山裏的草蘭。她用陶土罐種植了一盆又一盆,與它們共存,如同知己。

    一個人即使心生厭倦,,面對這個早已失去了真正的價值觀的社會,千瘡百孔的世界,心裏荒蕪,想暫時退縮到家裏的蝸牛殼裏,也最終要面對虛無的問題。鴕鳥把頭埋藏在沙土下又有何用。她只是奇怪,為何其他的人總是可以做到始終興致勃勃,一往無前。是因為每個人的結構體系不同的原因嗎。她總覺得他們樂此不疲的,亦並非是真正的重大的遠大的目標。她甚至覺得,那都不及一個初生嬰兒的藍色眼睛來得真實。脆弱的純潔的事物總是容易逝去的。該如何獲得真實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行動作了冒險的實踐,即使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有一段時間,她對自己無法感應。母親幫她照顧孩子,開車接送他們去上課,去公園,去合唱班唱歌。她在廚房的桌子邊給孩子的襯衣縫釦子,給院子裏的蜀葵和木槿剪枝,或者搭地鐵去最喧鬧的市區中心漫遊,或者是在街邊任意一家咖啡店裏要一杯低因拿鐵休息,有時悚然一驚,發現自己始終獨自一人。出神的時間過於長久,時間在她的內省自處中失去對比的長度。她漸漸感覺到自己的艱難,一種無能為力,一種內疚,一種自責,一種軟弱。母親從未鼓勵過她參與到社會的競爭之中,所以,高學歷畢業之後,只是她從事慈善工作。母親給予的價值觀,不是名利,不是權利,卻似乎是一種難以輕易企及難以捕捉的不夠客觀和具體的標準。母親允許她早婚,生子,離婚,卻未為允許過她找到一種輕易地社會方式麻醉自己。

    她們再次一起去旅行,母親開車,如同童年時一樣,帶着她,現在還帶着她的孩子,一起去清遠山上住宿。在她幼小時,每年四季,母親都帶她上山。春天看山櫻,夏天聽蟬鳴,秋天看紅葉,冬天看臘梅。常住的小旅館叫清宿,一直存在。旅館裏有温泉。冬日裸體在露天温泉裏浸泡,雪就在頭臉上輕輕碰撞,噝噝地融化在滾燙的熱湯裏。她很想問母親,相愛能使我們得救嗎,那個在人羣裏被孤立的人是要被消滅的嗎,但卻什麼都説不出來,只是突然淚流不止。母親似感應到她的提問,在一邊輕聲説,承認一種無法得到解決的現實,並且不試圖去迴避它,嘗試尊重它,與它共生,那麼,任何事情,也都是可以擔當的。你身上的力氣,總是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強大。説完她轉身去,裝作對她的眼淚沒有看見。母親背上的紋身是年輕時候就有的,此刻依舊是青黑色,充滿力量。

    她的母親,是個生性獨立的人,所以其實從未真正地溺愛過她,覺得她也應該獨立,所以有時對她輕淡,對她的需求或情緒故意不見,向前一步,等待她自己振作。母親亦從不在別人面前炫耀她,認為她美或聰明,這都是為人父母經常有的自然舉動,覺得自己的孩子高於他人。母親從不如此。哪怕一絲絲自豪或沾沾自喜都沒有。但母親識別並且也支持,告訴她要學習卓爾不羣的能力。這是她對她的唯一要求。其他的孩子在歡呼的時候,你未必要跟着他們同樂,除非你真正覺得有樂趣可找。不要畏懼我們自身的孤獨。永遠。永遠都要如此。母親催促她獨自出去旅行。她一直在帶着她到處旅行,但最終期待的是,她能獨自帶着自己去旅行。在她房間的牆壁上,貼有一幅世界地圖。在房間裏存在最久的童年禮物,就是世界地圖,和一段用水彩筆寫在牆壁上的言論。她十三歲的時候,被獨自送去英國讀書。一去九年。住在陌生人的家裏,嘗試與別人共同生活。掉着眼淚打電話回家是沒有用的。所以,她只花了一段時間,就被迫適應了自己所面對的一切不適與困難。

    她成年之後的困惑,比常人更多。因童年時,母親身上時時散爍的敏感和內省,全部被吸收與滲透。如同折射來自其他星球的光線的月亮。她沒有過戀愛,卻有一段持續了十二年的異國婚姻,在未嘗不是艱辛的事。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過的。母親給予她的潔淨生活,使她處於一種停頓的狀態。月亮的背面是什麼。絲絨底下的深淵又是什麼。她缺乏足夠的想象力,無法得知。對感情她有許多困惑,需要自身解決,無法求教於任何人。即使她的母親,婚姻也是失敗的。母親亦從未能夠與男子相處長久。

    她去了西北一個偏遠荒涼的小縣城,只為觀看附近的古老壁畫和石窟。在那裏邂逅來自陌生地的年輕男子,他身份不明,只説自己未上過大學,做過建築工人和司機。但他聰慧,眼睛可以看到人的內心。這是天分,不是能力。她當然從不具備與人輕易交換感情的能力,她的性格是緊繃的,內隱的,需要來自另一個人具備誠意和堅韌的長時間的挖掘與守候。她知道這是一種得不到回應的固執封閉。沒有人會願意為另一個人付出這樣的代價。在快速生產快速消費的時代,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更加顯得貧瘠無趣。這個男子,一直更隨在她的身後,照顧她,陪伴她。他不知道她的年齡,過往,現實。他只是跟隨她。一種單純的喜悦和領會,如同鹿憑藉空氣的水汽靠近湖邊的草地。就這樣,看完了那漫長的破損的壁畫和石窟。她只覺得心裏十分十分的靜。在荒漠夕陽中,感覺到在繁華都市裏從未存在過的堅定實在。她已逗留了很久,三天後就要離開。他很自在,穿球鞋,布襯衣,隨身帶着帳篷和行囊,風塵僕僕,結束三個月的全國旅行之後,他將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他們從未告訴過彼此,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這要的相遇稀鬆平常,在旅途中經常發生,不值一提。兩個人,不過是茫茫人海里揹負各自皮囊和前因的個體,在渺茫世間徘徊。最後的三天,他們沒有過多交談,只是生命最本能的方式來探索彼此的質地。行動此時勝於一切思索。在彼此的理性,在無至盡得機械的下意識的慾望中,在温柔的粗暴的竭盡全力的渴求中,接近一種透明而輕盈的質地。這積累中的持續中的能量的交換與爆發,最終成為一種對自我挑戰的儀式,是卑微肉身試圖抵達宇宙渺茫中心的過程,一種超越的企圖和實踐,以此突破禁忌和見解。此時,語言,思想,及一切文明的方式都是一種裝飾。黑暗中所靠近的,是彼此尚在母親腹腔中蜷縮着身體輕輕呼吸時的孤獨和天真。這也是身體裏面最明亮最灼熱的一個光源。

    在白天,他們依舊是兩個身份不明的陌生人,帶着各自因為激情而接近傷損的身體,在小縣城庸碌的街道上行走,隨便找一個街心花園,彼此默默無言,坐至夕陽西下。夜色降臨的時候,在黑暗中擁抱彼此的熱望,觸摸和親吻彼此的每一寸肌膚。在身體的深處,化解掉與這個世界的孤立與對峙。要在很多年很多年之後,她才會明白過來,這是她獲得過的一次機會,是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被打開呼吸到自由與感情的機會。她的軀體完全被開放,心靈也是如此,並因這開放而純淨。她能夠聽到大海的潮水聲,來自他與她邊際的深處。他年輕的身體與深切的愛意,在那三天裏如同水蒸氣一樣劇烈地沸騰,消散。此後的她與他,此後的她與他之間的聯結,就將衰老與死亡,走向虛無。所以,根本無需討論彼此的將來。沒有未來存在。性別之間關係的終極不是拖延,不是持續,不是長久,不是交易,不是忍耐,不是苟延殘喘,不是得過且過,不是半夢半醒,不是愛恨交加,不是麻木堅韌。不是制度,不是合約。它只是劇烈地水蒸氣。單純,乾淨,明亮,灼熱,沸騰,升騰,超越。發生之後,無可避免地終結。終結。

    母親説過,一個女人的一生,要向男人學習許多東西。因為他們能帶來能量,帶來力量,即使是負面的,也是為了推進。這是要被感謝的。沒有一個男人,想純粹地傷害一個女人,就如同他們也做不到長久地愛一個女人。女人也是如此。女人的身體,不是為戀愛而準備的,而是為生育準備的。就如同我們的生命,不是為了個人幻覺而存在的,而是為了一種超越性的規律而存在的。它會讓你知道人生重要的真實的東西是什麼。我們不是為了權力,不是為了榮耀,不是為了利益,不是為了野心,不是為了歡愉,而生存於這個世間。我們在尋找自己。在波折漫長的路途山,最終感受自我的真實存在,哪怕只是瞬間。以人生的假象為自己設下麻醉的騙局,這樣,時間的確過得快速一些,但有一些人無法做到。他們只能最終在黑夜裏艱難地起身,獨自逃離昏睡中的宮殿。

    她像,此刻他們就是在告別。向過去,現在,未來的一種終結性的告別。他們的生活,是兩條分叉的直線,各自延伸向天涯海角。結婚,生育,禁錮的現實和處境,壓抑,苦痛,矛盾……種種普通人將經歷的一切,誰都無法避免。他會變老,但這將會是他一生之中收藏的記憶之一。我們的一生太短暫,也太漫長,經歷過的事情太多,也太少。而惟一可確認的是,我們最終會記得的,一定只有少數的幾個人,幾件事。我們的人生其實什麼寂寥。最後一個夜晚。月光灑進旅館房間的窗口,一直流淌到枕邊。她遇見一個陌生相逢的人,與他擁抱。註定脆弱而真實的感情,完成對彼此的使命。殺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她説。她在那一刻,忘記了時間的週而復始,忘記了身份的複雜歷史,忘記了內心的曲折幽暗,忘記了肉身的孤單自處。意志被劇烈拔醒,並持續更新,如同一段充滿汁液的花莖,有茁壯的花蕾在孕育。或者説,在此刻,她獲得了與自己所想忘記的一切,一起和平相處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擁抱,那麼世界上就不會有人自盡。不會有人在絕對的孤獨中,在沒頂般的窒息一樣的絕對孤獨中,忍受着極大恐懼進行服藥,割脈,溺水,或從高樓縱身跳下。這個世界多麼廣闊,人是那麼多,我們在大街上隨時擦身而過。但是我們不發一語,我們不交談,我們不相愛,我們無法持久地相愛。這就是現實。

    四

    六歲時,在清遠山上的古老寺廟裏,母親與她看破損牆上留有的古老墨跡,有人用放逸行書抄了一首晉人的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牆外臘梅在雪後的寒氣中綻放,黝黑色清瘦枝幹上,金黃色梅花秘密排列,散發出清香。那是一片的臘梅樹林,如同芳香的海洋,在灰白天色裏,顯出勃勃生機。母親為她讀誦完畢,沉默佇立,長久凝望這片黯淡字跡,深長呼吸空氣中的花香,牽着她的手指十分有力,漸漸握緊,彷彿要傳輸一種感受予她,是內心的感恩,無言的理解,還是因此而被激發的充沛的情懷。這樣的時刻,對她來説,是重要的記憶。這記憶將會結構成她的體系骨架,使她堅硬地走上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穿着白色和灰藍色優雅衣服的女童,還是在南半球沉默克制的家庭主婦,還是離異之後帶着孩子生活的單身母親。她的人生身份會一次一次地轉換,但這骨架將會始終存在。

    月亮的背面你在地球上無法看到。除非坐在飛船繞道它的背後。而唱一首童謠的時候,你忘記了痛苦。忘記了煩憂。忘記了深淵。忘記了虛無。噓。母親説,用手指堵在嘴唇上,輕輕對她示意,取出那塊絲絨布來。默默地,默默地,把這一切,覆蓋起來,遮擋起來。這樣你就能保持平靜。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內心焦灼深刻。這不是你的過錯,因為,在我們的幻象之中,這可觸及可想念的,大大小小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種焦灼深刻:疼痛,慾望,躥上高空的煙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厭之,厭之不可棄,輾轉反側,懺悔,激越……你沒有過錯。你只是不懂。你在唱歌的時候,相信了真理。但它不是俗世中的真理,它不是科學。在天真無知,清醒認知,懷疑推翻之後,她渴望再次相信母親曾經為她唱過的童謠。真理不可能建立在見解之上,應該首先摧毀見解。此後我們才有可能獲得自然和真實的核心。月亮裏面有棵蒼勁的桂花樹,有人被懲罰砍伐它,但它總是在不斷地復原。為它吟誦,為它舉行儀式。中國古人的智慧,來自審美,來自想象,來自創造。而這智慧的能力,又建立在消極和洞徹之上。他們小心翼翼,試圖維繫人類與天體之間的距離。而此後的人類,野心勃勃,竭盡全力,試圖佔有一切證明一切,相信自己無所不能。

    如果我們不能夠擁有童心,只會清醒地見到彼此處境逐漸陷入絕地。這隻會令你更加恐慌。電視轉播裏阿姆斯特登上月球,並用力插上一面美國旗,但他的餘生一直在逃避人羣和媒體。這不代表什麼。是的。人類無法佔有月球,謊言或真實都不起作用。月亮依存太陽而發光。五十億年之後的太陽,卻將變成一顆巨大的紅色的星星。它會吞噬掉水星和金星。而那時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存在將會燃燒。就如同《聖經》裏所預言的那樣,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將銷融。建築,紀念碑,宮殿,政權,文明,生命……所有的所有的一切,不留下任何痕跡。一切歸於宇宙的黑暗之中。無思,無為,沒有任何私慾,沒有任何做作。超脱於一切科學,一切哲學之外的,宇宙的黑暗。

    告別之後,在沒有見過他。她相信並且依舊需要自己平靜而用力地生活下去。這微笑的卻如同宇宙的個體,黑暗的,寂靜的,個體的生命。它是這樣艱難而天真的事情。人的生活另有方式存在,並不如她以前消極的想象,卻又超出她心境的客觀性。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以什麼樣的形式結束,並不由人控制,但最終可以儘量獲得瞭然與心。若對世間複雜多變的規律和秩序,有了理解,也就有了寬容之心。她暫時得以忘卻自己的內疚,無助或無能為力,或者説,取得與它們和平共處的餘地。

    很快開始新工作。孩子在母親身邊上學。她去國外完成一個短期工作。閒暇時被帶領去拜訪一個寺廟裏的和尚。男子光頭,布衣,木屐,將近五十歲的年齡,眼神明亮,看起來很自在。他們彼此不通語言。靠翻譯傳話。吃完晚飯,她被邀請去他的住宿地做客,是位於歌舞伎町的一處幽深庭院,傳統的木結構房子。脱掉鞋,光腳走上榻榻米,房間裏空敞,幾乎空無一物。他點亮一根蠟燭,説,我們其實應該多和燭火相處。電燈雖然方便,但它與人不和諧,只有火苗,能給我們寧靜。在柔和的燭火下,她見到牆壁上有一幅舊絹,有人用端正楷書抄了一首晉人的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她童年時候熟記的詩句,曾經出現在清遠山上的古老寺廟裏。如今跨越海洋與國界,一字不漏。出現在一個日式房子裏。人的情懷息息相通,超越時空。這就是我們內心的自由,母親若在身邊,一定會這樣對她説。但她什麼都沒有説起,只是跟他走到外屋。

    敞開的門户外,是院子裏的幽幽樹林,地上的苔蘚厚而絨密。她跪坐在前檐,面對着月光下夢魘一般的樹林,感知到空氣中的靜謐與清涼,一股一股,無聲的滲透到胸腔中。無言而曠達,洞察而分明。男子跪坐在她背後,她看不到他的臉,卻能感受到他與常人不同的異常明亮的眼神。他似自言自語般,輕而有力地在那裏説話,翻譯在一邊解説,説,來時的路雖然曲折動盪,常令人想起,內心感傷複雜,但也不必放在心上。只要用自己的雙腳,堅實地走路,一直一直地走下去,路就會在前面。她沒有應答,只是在黑暗中,端正跪坐,長久地看着天地與樹。眼淚突然儲滿眼眶。是童年的故居庭院裏,在夜色中,與母親一起,坐在雨檐長廊的竹凳上,觀望早春的滇藏木蘭,那光禿挺拔的枝幹上,如白色燈籠一樣懸掛的白色大花。月光給飽滿堅強的花瓣灑上一層光輝,像散發出來的淡淡霧氣。母親説,這是月光,但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它折射太陽的光線。是。如果沒有被告知,大多數事物都具備錯覺。因為人只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不能夠相信他的心抵達不到的事物。此時,這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語言不通的異國男子,一個和尚,用黑暗和寂靜,寥寥數語,帶着她直抵內心深處。這瞬間的感應,難以言喻。只能稱之為是一種釋然,一種理解,一種和諧。也許,也是一種相愛,一種救度。

    於是她跪坐在敞開的天地之中,在他的身邊,暢快而靜默地,流下眼淚來。

    完

    2009年1月27日北京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